颠覆后的新生 ——《宠儿》中美国黑人的主体性研究

颠覆后的新生 ——《宠儿》中美国黑人的主体性研究

论文摘要

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之后,便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笔。《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乐园》相继问世。其中《宠儿》被认为是她的“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品”。1993年莫里森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成为自1901年瑞典皇家学院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第一位获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小说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莫里森自觉地将非洲裔美国黑人过去和现在的生存境遇融入了文本中,她力图通过文学话语修正历史记忆,治愈黑人民族的心灵创伤,并呼吁黑人民众寻求失去的文化之根,重建民族意识。莫里森的长篇力作《宠儿》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塞丝18年前为了让女儿摆脱奴隶生活的厄运而杀死了她。18年后,她死去女儿的魂灵一直纠缠着她,她怎么也逃不出奴隶生活的记忆。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再现了美国黑人被奴役、被压迫的悲惨历史。在这段殖民化的历史中,黑人的自主性丧失。莫里森在恢复这段历史的同时,揭开了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认识裂缝,消解了白人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和黑人边缘化的社会身份,重建了本民族的新文化,重建了美国黑人的主体性。论文的开篇首先简要介绍了作者托尼·莫里森及其与《宠儿》的关系,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接下来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美国黑人大众的处境是由殖民主义造成的。殖民者为了更好地剥削利用黑人奴隶,不断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削弱或改变黑人的文化认同,淡化其本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意识,导致黑人主体性的丧失。第二章,莫里森把宠儿和塞丝作为载体,让她们代表着依然困扰现代生活的往昔岁月。莫里森以独特的视角再现了黑人奴隶压抑的历史记忆,实现了历史的回归。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复原和调节。贝比·萨格斯在林间空地的布道和黑人社区对个人发展自我的影响都是黑人传统文化回归的具体表现。在历史回归、文化回归的感召下,黑人的民族意识逐级觉醒,开始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开始认识自我,热爱自我,逐渐树立起民族自尊心。被殖民者“认知暴力”削弱、淡化的黑人民族意识在复苏,黑人民众的主体性在回归。第三章,殖民者的文化渗透政策使黑人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说的权利。因此只有以解构主义消解中心的方法解析主流文化对少数族文化所造成的内在伤害,黑人的主体性才能实现“真正的回归”。《宠儿》中,莫里森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解构,实现了对权利话语的颠覆。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祖孙三代力图挣脱压抑的、非人性的生存状态,解构边缘的社会身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第四章,莫里森用小写h的历史代表重建的历史。这个历史不仅包括我们通常认为极其重大的人物和事件,而且还包含着平凡人和平凡事。莫里森认为,黑人民族文化重建过程不妨“挪用”(appropriate)白人赖以维持其霸权地位的话

论文目录

  • Chinese Abstract
  • English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The Loss of Subjectivity
  • 1.1 Repression of Colonial Memories
  • 1.2 Afro-American Cultural Loss
  • 1.3 Slavery’s Destruction of Identity
  • Chapter Two The Return of Subjectivity
  • 2.1 The Return of Afro-American Memory of Slavery
  • 2.2 The Return of Afro-American Traditional Culture
  • 2.3 The Return of Selfhood
  • Chapter Three D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Values
  • 3.1 Deconstruction of Master Narratives of Official History
  • 3.2 Destablizing Master Discourse
  • 3.3 Deconstruction of Black’s Marginalized Identity
  • 3.3.1 Baby Suggs: Submissive Generation
  • 3.3.2 Sethe: Rebellious Generation
  • 3.3.3 Denver: Independent Generation
  • Chapter Four Re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Deconstruction
  • 4.1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y: History and history
  • 4.2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 4.3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ies
  • 4.3.1 Baby Suggs’and Stamp Paid’s Renaming
  • 4.3.2 Sethe’s Claim of Motherhood
  • 4.3.3 Denver and Amy Denver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母爱与成长:莫里森《恩惠》主题解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3].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历史重构——疏离、记忆与叙述[J]. 名作欣赏 2016(36)
    • [4].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 外国文学动态 2012(06)
    • [5].白人话语权的丧失与黑人话语权的重建——从《宠儿》看莫里森对传统话语权主体的颠覆[J]. 文教资料 2016(31)
    • [6].简析莫里森的《爱》的恶作剧小说图式特征[J]. 赤子(下旬) 2016(04)
    • [7].莫里森《家》中的“鬼魂”形象[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8].伦理错位和心灵的孤独:探索秀拉的悲剧命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9].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莫里森作品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10].“天堂”里没有独来独往[J]. 北方文学 2017(24)
    • [11].莫里森的政治意图——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宠儿》[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2)
    • [12].困境与抵抗——莫里森《家》中的生命政治表征[J]. 国外文学 2020(03)
    • [13].身体、空间、重构——解读莫里森新作《孩子的愤怒》[J]. 陇东学院学报 2019(04)
    • [14].国外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2010-2016)[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15].莫里森小说中“家园”意象的嬗变[J]. 外国语文研究 2016(06)
    • [16].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J]. 青年文学家 2019(29)
    • [17].解读莫里森小说语言的种族属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1)
    • [18].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解读莫里森的《宠儿》[J]. 芒种 2014(06)
    • [19].莫里森作品中现代性文化身份构建[J]. 长城 2014(10)
    • [20].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学特质及其主体建构[J]. 求索 2013(09)
    • [21].走近约翰·莫里森[J]. 科学健身(健美先生) 2010(10)
    • [22].近十年中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2(23)
    • [23].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J]. 音乐生活 2010(04)
    • [24].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综述[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6)
    • [25].澳大利亚正式进入“莫里森时代”[J]. 世界知识 2019(12)
    • [26].论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异质空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 [27].莫里森小说中颜色的作用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28].论宣叙调在莫里森小说《宣叙》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 2017(06)
    • [29].澳大利亚“逼宫剧”:莫里森爆冷上位[J]. 时代邮刊 2018(22)
    • [30].对莫里森小说《爱》的再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4)

    标签:;  ;  ;  ;  

    颠覆后的新生 ——《宠儿》中美国黑人的主体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