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目前,医学家们渐渐发现,在缺血性疾病抢救和治疗过程中,对组织细胞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不是缺血本身,而是恢复血液再通后,过量的自由基攻击这部分重新获得血液供应的组织内的细胞造成的,这种损伤,叫做“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脑血管病(VC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在临床脑血管病的分类中,脑梗死(CI)占2/3[1]。椎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的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它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明显较颈内动脉引起的卒中高,其中以脑干梗死危害最大。依达拉奉(edaravone EDA)作为特异性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其可清除自由基及由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抑制脑水肿及迟发性神经细胞的死亡,从而有效改善神经缺损症状[2,3]。同时发现,EDA对机体多种脏器及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4-6],但有关EDA在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国内还未见报道。脑干作为人的意识和生命中枢,对它缺血损害的积极治疗和提前预防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实验采用大鼠基底动脉第一无分支区和第二无分支区之间的脑干缺血再灌注模型,用EDA对大鼠预处理,观察其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DA、SOD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研究EDA对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分组和大鼠模型制备:健康清洁级SD大鼠55只,雄性,月龄2个月左右,体重250g左右,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N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依达拉奉预处理组(E组)各25只。其中缺血再灌注组根据缺血时间不同分为缺血1h灌注7h(I1R7),缺血2h灌注6h(I2R6),缺血3h灌注5h(I3R5),缺血4h灌注4h(I4R4),缺血6h灌注2h(I6R2),共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老鼠。其中N组:暴露基底动脉(BA)第一无分支区和第二无分支区,观察8小时;IR组:暴露基底动脉第一无分支区和第二无分支区,于各个时间点用微型动脉夹夹闭相应时间缺血再灌注对应时间;E组:于各亚组实验前10分钟于大鼠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6mg/kg,其他同IR组。2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TTC染色:TTC(2,3,5一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呈脂溶性,对光敏感,与正常组织细胞线粒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反应后呈红色,而缺血组织细胞内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不能与之反应而使脑组织呈苍白色[7]。它是评价脑缺血损伤常用指标之一。HE染色、光镜观察:N组观察8小时,IR组及E组于术后断头取脑处死大鼠,取脑干组织,置于10%多聚甲醛中固定,切片HE染色,在200倍光镜下观察脑干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脑干中丙二醛(MDA)、N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硫化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以上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结果:各组动物的体重250~320g、月龄2~2.5月。TTC染色:假手术组(N组)脑干组织为红色;缺血再灌注组(IR组)正常脑干组织红色,梗死灶呈苍白色;依达拉奉预处理组(E组)与相对应IR组比较,梗死灶苍白色范围缩小。HE染色、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N组)脑干组织结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细胞水肿明显,胶质细胞弥漫增生,神经细胞可见变性、坏死及出血;依达拉奉预处理组(E组)示脑干组织病理改变较相对应IR组明显减轻。脑干组织的MDA、 NO含量的变化:与N组相比,IR组脑干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E组脑干组织中MDA含量升高较IR组不明显;与IR组比较,E组脑干组织中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N组相比,IR组脑干组织中NO含量明显升高(P<0.05),E组脑干组织NO含量升高不明显。脑干组织的SOD活性:与N组相比,IR组脑干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E组脑干组织中SOD活性亦降低;与IR组比较,E组脑干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脑干组织中TNF-a的含量变化:与N组相比,IR组脑干组织血浆中TNF-a的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IR组比较,E组脑干组织中TNF-a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依达拉奉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清除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O、TNF-a释放,增加SOD活性、减少MDA含量有关。且依达拉奉预处理可适当延长脑干再灌注时间窗。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关于依达拉奉对缺血再灌注宿舍的作用机制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观察电项针治疗脑干缺血大鼠即时效应[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对照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09(05)
    • [3].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后MDA、SOD的影响[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6(02)
    • [4].以脑干缺血及颅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的基底动脉瘤1例[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03)
    • [5].椎-基底动脉系统脑缺血与梗死的DSA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09(25)
    • [6].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案[J]. 中国针灸 2020(03)
    • [7].第二讲 缺血性脑卒中的防与治[J]. 中国乡村医药 2016(15)
    • [8].前庭系统性眩晕152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J]. 四川医学 2009(02)

    标签:;  ;  ;  ;  ;  ;  

    依达拉奉预处理对大鼠脑干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