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

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

论文题目: 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学

作者: 钱关泽

导师: 汤庚国

关键词: 苹果属,分类,叶表皮,种皮,区系地理,起源演化,新分类系统,保留名

文献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苹果属分类学研究已经有250 多年的历史。自1754 年该属建立以来,先后发表了500 多个双名。本文全面回顾了世界苹果属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以经典的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叶表皮、种皮微形态特征,以及前人对本属植物在细胞学、孢粉学、植物化学、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模式标本及模式标本照片,大量考证原始文献,查阅标本和野外采集等对世界苹果属植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共查阅了国内主要标本馆馆藏苹果属植物标本4 000 多号,拍摄了近20 000 张标本照片,并对湖北保康、神农架、云南丽江、昆明西山、四川峨眉山、浙江天目山、山东泰山、安徽黄山等地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采集与观察。经整理,本文共记载苹果属植物野生种22 种,32 个种下分类单位,21 个栽培种。其中新变种7 个,新转移或新组合种下分类单位11 个,新归并了35 个分类单位,变更种名3 个,发现四川、安徽新记录种各1 个,新定不合法名、裸名130 多个,为11 个种或种下单位选定新模式或后选模式标本, 改正了一些错误的种加词词尾以及其他一些命名方面的错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还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 对苹果属分类系统进行全面修订,建立1 个新亚属、1 个新杂种亚属、2 个新组、3 个新杂种组、2 个新系、1 个杂种系,重新订正了山荆子组的组名,对2 个系进行了转移处理,等等。首创在属内系统中采用自然种与栽培种并列制,既可正确处理自然种间的亲缘关系,又能显示栽培种的系统地位。2. 首次应用扫描电镜对叶表皮微形态和种皮微形态对本属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对本属植物系统学研究有重要意义,能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本属植物的进化地位,对亚属、组级区分均有重要辅助作用。此外对叶表皮还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了研究,发现叶表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对分类学研究也有辅助作用。3. 首次对苹果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分析推断了本属植物多样性中心及起源中心。4. 分析了本属植物各分类性状的分类学意义,首次采用果实中果心分离性状作为属下第一级分类依据。采用该性状分类不仅没有过渡类型,而且使本属分类研究及进化性研究与苹果亚科统一起来,可以更好地体现本属在苹果亚科中的进化地位,也较客观地显示了本属内属下分类单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5. 确认栽培苹果的学名为M. pumila Mill.,但鉴于M. domestica Borkh.已经被国内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广泛采用,笔者已向国际植物学会提交保留名提案,建议保留M. domestica,同时废弃M. pumila。6. 分别采用营养器官、花、果特征为主索引编制了三套检索表,以满足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要。

论文目录:

前言

上篇 苹果属植物研究进展

第一章 苹果属植物经典分类学研究

1.1 苹果属的建立和前系统时期

1.2 苹果属属内系统建立时期

1.3 中国学者对苹果属分类学研究的贡献

第二章 苹果属实验分类学研究

2.1 细胞分类学研究

2.2 孢粉学研究

2.3 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

2.4 分子系统学研究

第三章 苹果属植物园艺学研究

3.1 苹果砧木资源的调查研究

3.2 苹果砧木的园艺性状及栽培研究

3.3 苹果属植物无融合生殖研究

下篇 苹果属形态学与分类学研究

第一章 苹果属植物的形态学

1.1 苹果属植物的一般习性

1.2 苹果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1.2.1 叶的形态特征

1.2.2 花的形态特征

1.2.3 果实形态特征

第二章 苹果属叶表皮及种皮微形态研究

2.1 叶表皮微形态特征

2.2 种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第三章 苹果属植物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

3.1 苹果属植物化石种的分布

3.2 苹果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

3.3 苹果属植物的区系特征

3.4 苹果属植物区系分区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1 替代分布现象

3.5.2 属的起源中心

3.5.3 迁移路线和种的起源中心

3.6 栽培种的分布

第四章 苹果属植物分类学研究

4.1 苹果属新分类系统总览

4.2 苹果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4.2.1 以营养器官为主结合花器、果实的检索表

4.2.2 以花器官特征为主的检索表

4.2.3 以果实为主要特征的检索表

4.3 苹果属植物种系记载

亚属I 原始苹果亚属新亚属

组Ⅰ三裂叶海棠组

1. 三裂叶海棠

组Ⅱ佛罗伦萨海棠组新组

2. 佛罗伦萨海棠

组Ⅲ多胜海棠组

3. 台湾林檎

4. 乔劳斯基海棠

组Ⅳ绿苹果组

5. 花冠海棠

6. 窄(狭)叶海棠

7. 草原海棠

杂种亚属Ⅰ北美苹果亚属新杂种亚属

杂种组Ⅰ北美苹果组新杂种组

H1. 大鲜果

H2. 异叶苹果

亚属Ⅱ苹果亚属

组Ⅴ滇池海棠组新组

8. 滇池海棠

9. 沧江海棠

10. 西蜀海棠

11. 河南海棠

组Ⅵ花楸苹果组

系1 锡金海棠系新系

12. 锡金海棠

系2 陇东海棠系

13. 陇东海棠

14. 山楂海棠

15. 褐海棠

系3 花叶海棠系新系

16. 花叶海棠

17. 变叶海棠

杂种组Ⅱ大索纳苹果组新杂种组

H3. 大索纳苹果新拟

组Ⅶ苹果组

系4 苹果系

18. 森林苹果

19. 赛威士苹果

Hs1. 矮苹果系杂种起源系

H4. 苹果

H5. 花红

H6. 星纹苹果

H7. 梅德堡海棠

组Ⅷ山荆子组

系6 三叶海棠系

20. 三叶海棠

Hs2.阿诺德海棠系新杂种系

H8. 沙金海棠

H9. 紫海棠

H10. 阿诺德海棠

H11. 荷特威吉苹果

H12. 多花海棠

系7 山荆子系

21. 山荆子

22. 湖北海棠

H13. 金县山荆子

H14. 垂丝海棠

杂种组Ⅲ山荆苹果组新杂种组

H15. 海棠花

H16. 西府海棠

H17. 楸子

H18. 扁棱海棠

H19. 酸涩苹果

H20. 先德克利苹果

H21.小叶海棠

存疑

第五章 苹果属植物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详细摘要

发布时间: 2005-12-30

相关论文

  • [1].泰沂山区苹果属植物系统学研究[D]. 李慧峰.沈阳农业大学2012
  • [2].河南观赏海棠品种分类研究[D]. 楚爱香.南京林业大学2009
  • [3].观赏苹果引种与苹果属(Malus Miall.)植物DNA指纹分析[D]. 郭翎.山东农业大学2009
  • [4].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起源研究[D]. 邓洪平.西南农业大学2002
  • [5].木犀属(Osmanthus)的系统分类学研究[D]. 季春峰.南京林业大学2004
  • [6].地黄属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D]. 李宏庆.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甘草属(Glycyrrhiza L.)的系统学研究[D]. 孟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 [8].中国番荔枝科植物分类学研究[D]. 侯学良.华南农业大学2003
  • [9].猕猴桃属植物分类学研究[D]. 李新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7
  • [10].山荆子(Malus baccata(L.)Borkh.)变异式样研究[D]. 王雷宏.南京林业大学2008

标签:;  ;  ;  ;  ;  ;  ;  ;  

苹果属(Malus Mill.)分类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