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专线重载运输组织及运行图仿真 ——以大秦铁路为例

货运专线重载运输组织及运行图仿真 ——以大秦铁路为例

论文摘要

货运重载化是我国铁路发展的一个方向。在短期内我国“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这为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客运专线的全面开始修建,也为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进一步在繁忙的铁路干线上开行重载列车。本文在结合国内外重载运输技术研究现状;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成就;我国重载运输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大秦铁路运输能力提升的需要,提出大秦线4亿吨运输组织方案,并对重载组合列车运行图进行了仿真,提出基于四显示闭塞控制的适用于铁路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尝试分析铁路线路和站场、列车牵引、铁路车辆、供电系统、运输组织、装车能力、卸车能力各因素对重载铁路运输能力的影响。影响重载运输系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必须协调匹配,优化组合。(2)介绍了重载运输组织方式的分类(包括单元式重载列车,组合式重载列车,整列式重载列车)及其适用条件。具体分析单元式重载列车组织方式的优点。单元式重载列车组织方式在大秦线上的运用,为我国重载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3)分析了大秦铁路目前的运输组织情况,包括大秦铁路概况;大秦铁路与国外重载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分析;大秦铁路现状分析;运营特征;通过对大秦铁路的煤炭运量现状分析和运量预测,可以看出对大秦铁路的运输能力扩大的必要性。重点对大秦线4亿吨运输组织方案进行分析,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2万吨重载列车运输组织模式分析;混合方案线路输送能力计算;大秦线4亿吨扩能采用的运输组织模式;拟采用的运输组织方案;通过能力计算。为大秦铁路重载扩能项目提供了依据。(4)本文重点对重载组合列车运行图进行了仿真,提出基于四显示闭塞控制的适用于铁路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以大秦线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了不同比例的列车构成、中间站间距和列车追踪间隔与铁路运输通过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实现了列车运行斑图的铺画。本文对大秦铁路运输组织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为重载运输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重载运输的体系,走出我国自己的重载之路。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铁路货物重载运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建模和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对固定闭塞在铁路运输系统中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从而对提高铁路运输的运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此外,用元胞自动机理论对铁路运输系统建模,为促进仿真效率高、仿真结果真实的仿真系统的开发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对促进综合交通流仿真与评价软件平台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际重载技术研究现状
  • 1.2 国内重载运输技术研究现状
  • 1.3 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成就
  • 1.4 我国重载运输存在的相关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论文中准备解决的重点问题
  • 1.7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重载铁路运输影响因素分析
  • 2.1 铁路重载运输的概念
  • 2.2 铁路重载运输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铁路线路和站场
  • 2.2.2 列车牵引
  • 2.2.3 铁路车辆
  • 2.2.4 供电系统
  • 2.2.5 运输组织
  • 2.2.6 装车能力、卸车能力
  • 2.3 本章小结
  • 3 重载运输组织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 3.1 重载运输组织方式的分类
  • 3.2 重载运输各组织方式的适用条件
  • 3.3 单元式重载列车的优点
  • 3.4 本章小结
  • 4 重载铁路的货流特征分析──以大秦铁路为例
  • 4.1 大秦铁路概述
  • 4.2 大秦铁路与国外重载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分析
  • 4.3 大秦铁路现状分析
  • 4.3.1 主要技术标准
  • 4.3.2 主要技术设备概况
  • 4.3.3 站场设备
  • 4.3.4 信号
  • 4.4 运营特征
  • 4.4.1 客货运量
  • 4.4.2 运输能力和列车运行速度
  • 4.5 大秦线煤炭运量构成及流向分析
  • 4.5.1 大秦线运量构成分析
  • 4.5.2 研究年度大秦线煤炭流向分析
  • 5 实现货运专线年运量4亿吨的重载运输组织方案──以大秦线为例
  • 5.1 2万吨重载列车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5.1.1 相邻线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5.1.2 货物列车机车任务担当
  • 5.1.3 大秦线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 5.2 混合方案线路输送能力计算
  • 5.2.1 列车重量
  • 5.2.2 行车量
  • 5.2.3 追踪间隔时间
  • 5.2.4 施工天窗
  • 5.3 大秦线4亿吨扩能采用的运输组织模式
  • 5.4 拟采用的运输组织方案
  • 5.5 通过能力计算
  • 5.5.1 车站分布说明
  • 5.5.2 天窗类型及时间
  • 5.5.3 大秦线通过能力及能力适应性分析
  • 5.5.4 通过能力与行车量的对比
  • 5.5.5 线路年最大输送能力计算
  • 6 重载组合列车运行图仿真
  • 6.1 元胞自动机理论的概述
  • 6.2 铁路运输系统的相关概念
  • 6.3 固定闭塞系统下重载运输运行图仿真
  • 6.3.1 四显示的固定闭塞系统
  • 6.3.2 CA模型
  • 6.3.3 大秦线实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一、硕士期间撰写论文
  • 二、参与科研
  • 三、获奖
  • 相关论文文献

    • [1].第九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在上海召开[J]. 太原铁道科技 2009(02)
    • [2].国际重载运输信息[J]. 太原铁道科技 2008(02)
    • [3].在变化的世界中推进重载铁路技术和运营(待续)——第11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综述[J]. 国外铁道车辆 2019(01)
    • [4].非接触式供电在冶金重载运输领域中的应用[J]. 自动化应用 2014(12)
    • [5].朔黄铁路重载运输信息技术[J]. 中国铁路 2015(01)
    • [6].重载运输 铁路现代化的标志[J]. 报林 2009(06)
    • [7].聚焦铁路 重载运输行业全球聚会[J]. 报林 2009(07)
    • [8].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为推动铁路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J]. 太原铁道科技 2012(04)
    • [9].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重载运输系统可行性研究[J]. 神华科技 2018(07)
    • [10].单元重载运输自动化探索[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8(02)
    • [11].第九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论文(摘要)征集通知[J]. 铁道机车车辆 2008(02)
    • [12].我国铁路货运新突破——重载运输[J]. 交通与运输 2010(05)
    • [13].大秦铁路货物重载运输SWOT分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 [14].高效能重载运输对我国铁路货运影响分析[J]. 铁道经济研究 2018(01)
    • [15].基于隐枚举的重载运输下桥梁结构加固方案优选[J]. 建材世界 2019(01)
    • [16].大准铁路重载运输能力提升研究与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7)
    • [17].铁科院2篇论文获第九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最佳论文奖[J]. 中国铁道科学 2009(04)
    • [18].客货混跑线路重载运输条件下路基设备的适应性分析及强化改造对策[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15)
    • [19].基于重载运输条件下的大跨度钢梁动力性能试验研究[J]. 西铁科技 2013(03)
    • [20].神朔铁路重载运输中使用的机车技术[J]. 神华科技 2019(04)
    • [21].重载运输系统在核电站钢安全壳筒体环运输中的应用[J]. 核科学与工程 2018(05)
    • [22].深入开展重载运输攻关 全面提升和谐型机车质量[J]. 太原铁道科技 2008(03)
    • [23].重载运输——铁路货运新天地[J]. 铁道知识 2009(03)
    • [24].第十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综述[J]. 国外铁道车辆 2014(04)
    • [25].大秦线重载列车编组方式的实践与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0)
    • [26].重载运输铁路编组站设计研究[J]. 铁道建筑技术 2015(04)
    • [27].双车同步重载运输 艾里逊变速箱助力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运载重任[J].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2013(10)
    • [28].减速顶调速系统应如何应对重载运输的需求[J].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2011(01)
    • [29].陕汽德龙F3000跟踪报道(四)[J]. 驾驶园 2011(10)
    • [30].在变化的世界中推进重载铁路技术和运营(续完)——第11届国际重载运输大会综述[J]. 国外铁道车辆 2019(02)

    标签:;  ;  ;  ;  

    货运专线重载运输组织及运行图仿真 ——以大秦铁路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