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

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民俗文化学中的意象表述及相关理论,研究了中国牡丹民俗文化意象。牡丹作为中国花卉文化中的名牌,自古以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牡丹栽培的历史以及人们的认识观赏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意象,并在华夏文明中占据一席。然而历来研究者只是重视牡丹的生物性研究,而且往往从上层文化来描述牡丹文化图景。这实际与牡丹文化的传统并不相符,因此本文侧重从民俗层面来梳理和论述牡丹文化意象。因为牡丹花大可人,美艳芬芳,所以深得人们喜爱,这促进了牡丹民俗文化的形成,该民俗文化在不断适应百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渐成体系。本文在介绍牡丹属性基础上,对牡丹民俗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存在于百姓生活中的牡丹民俗文化意象,使研究结果能比以往有所创新,能体现出牡丹文化与牡丹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认为,牡丹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民俗,饮食民俗,口传民俗,游艺民俗等方面,正是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造就了牡丹的民俗文化意象。其意象主要有民间英雄意象,幸福生活意象,美好爱情意象,女性生殖意象。在时间的脉络上,每一个意象都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流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每一种意象都依托着不同的民间传统信仰,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所指。而这些意象又相互关联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牡丹民俗文化的意象丛。并与上层精英文化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牡丹文化的传统。根据牡丹栽培史,民俗文化有中心地和边缘地的区分。而且,汉民族的牡丹民俗文化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着诸多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传播中发生变异。甚至,牡丹在华夏域外也有传播,因此,在华夏民族和域外一些民族共同存在的牡丹民俗文化意象中,寄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中看出牡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由于时代、区域、民族的不同,牡丹民俗文化意象在有共同性的同时,还有着不同的个性。本文共分三章及绪论、结论部分,共计4万字。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由来、意义和学术背景
  • 二、牡丹民俗文化的学术史概况
  • 三、本文的理论、方法与学术目标
  • 第一章 牡丹民俗的文化语境
  • 第一节 牡丹的属性简史
  • 一、牡丹的古今释名
  • 二、牡丹的生物属性
  • 第二节 牡丹的民俗事象
  • 一、物质民俗
  • 二、饮食民俗
  • 三、口传民俗
  • 四、游艺民俗
  • 第三节 牡丹的审美特质
  • 第四节 牡丹与作家文学
  • 小结
  • 第二章 牡丹民俗文化意象体系
  • 第一节 民间英雄意象
  • 一、忠诚的意象内涵
  • 二、勇敢的意象内涵
  • 三、大气的意象内涵
  • 第二节 幸福生活意象
  • 一、快乐的意象内涵
  • 二、富贵吉祥的意象内涵
  • 三、健康长寿的意象内涵
  • 第三节 美好爱情意象
  • 一、先秦时期民间的意象展现
  • 二、东晋时期上层的意象展现
  • 三、明朝时期中原及西北地区的意象展现
  • 第四节 女性生殖意象
  • 一、瓷器饰纹中的意象体现
  • 二、外在形体上的意象体现
  • 三、繁殖习性中的意象体现
  • 小结
  • 第三章 牡丹民俗文化意象的流变
  • 第一节 上下层之间的互动
  • 一、先秦时期意象的下层初现
  • 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意象的向上扩展
  • 三、隋唐时期意象的上行下效
  • 四、宋朝前后的意象定型
  • 第二节 中心与边缘的呼应
  • 一、文化意象在各朝代牡丹栽植中心地的传承
  • 二、文化意象从中心地到边缘地的发展
  • 第三节 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
  • 一、文化意象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中的传承
  • 二、文化意象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选择性发展
  • 第四节 从华夏向域外的传播
  • 一、传播时间与起因
  • 二、从华夏向东方的传播
  • 三、从华夏向西方的传播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汉牡丹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J]. 科技风 2020(17)
    • [2].浅析洛阳园林景观中牡丹文化的特征及应用[J]. 现代园艺 2019(03)
    • [3].对牡丹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8(26)
    • [4].浅析唐代牡丹文化[J]. 建筑与文化 2017(11)
    • [5].优化牡丹文化课程提升农村学校学生情感体验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9(06)
    • [6].汉牡丹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展[J]. 当代人 2012(03)
    • [7].惟有牡丹真国色[J]. 牡丹 2010(04)
    • [8].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诗与牡丹文化[J]. 农业考古 2012(01)
    • [9].中国画牡丹文化的审美取向[J]. 景德镇陶瓷 2011(06)
    • [10].牡丹文化符号在园林中的表现及其应用分析[J]. 现代园艺 2019(04)
    • [11].“中国(菏泽)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华文化论坛 2014(06)
    • [12].如何加快临夏牡丹产业化的发展[J]. 农业科技通讯 2017(07)
    • [13].为了牡丹更鲜艳——来自中国牡丹文化(洛阳)高峰论坛的报告[J]. 协商论坛 2010(04)
    • [14].牡丹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8(02)
    • [15].牡丹文化对洛阳市旅游业发展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34)
    • [16].牡丹文化在洛阳城市公园中的应用研究[J]. 风景名胜 2019(09)
    • [17].惟有牡丹真国色[J]. 科学世界 2010(04)
    • [18].河北柏乡依托牡丹文化做大产业[J]. 中国花卉园艺 2014(13)
    • [19].打响牡丹文化品牌 谱写产业转型华章[J]. 名作欣赏 2012(10)
    • [20].牡丹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解析[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04)
    • [21].唐代牡丹文化初探[J]. 农业考古 2009(04)
    • [22].牡丹文化在洛阳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装饰(理论) 2013(05)
    • [23].基于形状文法的牡丹文化产品形态创新设计[J]. 人类工效学 2019(04)
    • [24].浅谈牡丹产业与牡丹文化旅游节[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2)
    • [25].对临夏州传播牡丹文化与发展牡丹产业的思考[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02)
    • [26].牡丹文化与文学研究中的交流与对话——“中国(菏泽)牡丹文化与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海岱学刊 2014(00)
    • [27].唐代牡丹文化与文学的传播——结合韩国南羲采《龟磵诗话》接受史展开[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8].长春牡丹园植物景观[J]. 中国花卉园艺 2020(14)
    • [29].菏泽,牡丹花里显风流 著名风景区[J]. 旅游世界 2012(Z1)
    • [30].牡丹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索与研究[J]. 美与时代(上) 2012(04)

    标签:;  ;  ;  

    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