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稻瘟病不育系赣香A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研究

水稻抗稻瘟病不育系赣香A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选用1504(赣早籼49号)、IR58025B、金23B、新露B、和江农早2号B等5个具不同优良特性的保持系作亲本。采用杂交、复交和系统选择等方法选育出多个姊妹系(F5代),之后用金23A回交选不育系,同时,对各姊妹系进行稻瘟病筛选与鉴定和配合力的初步测定,最终育成抗稻瘟病的优良不育系“赣香A”,同时获得其保持系“赣香B”。赣香A属感温性籼稻类型,在南昌的一般播始历期为64-77天,叶片数12-13叶;花药瘦小,花粉败育彻底,以典败为主,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且不育性状稳定;农艺性状稳定,整齐一致,落色好、不早衰,千粒重较大,有香味;种子饱满,发芽率达88.5%;开花习性较好,午前花占当天开花的62.9%,颖花开放至闭颖时间较长,柱头外露率略高于金23A,利于制种和繁殖,但柱头活力比金23A略差,因此制种或繁殖的父本花期应早于母本1-2天;对“920”较钝感,制种或繁殖时要略微增加“920”的施用量。赣香A对江西、福建和浙江的稻瘟病具有较强的抗性。与广抗品种特特普比较,赣香A对ZA、ZB、ZC、ZE群和ZD7、ZG1生理小种,抗性频率达到62.5-100%,对江西省大部分稻瘟病生理小种有抗性。与30个单基因抗病品种对122个稻瘟病菌的抗感反应比较,也表明赣香A具有较强的稻瘟病抗性。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表明,赣香A具有Pi1、Pi5、Pi7、Pi33、Pib、Pita等多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具有广泛且稳定的抗性。赣香A配合力较好,所配组合具有超亲优势。赣香A所配组合千粒重大、具有较好的早熟性,但结实率变化较大。通过对所配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发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穗重是所配中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而千粒重和有效穗是晚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结实率与产量具较小的负相关,不显著。赣香A的配组要求:中稻侧重于大穗重穗型,同时要选配耐高温的组合,以减小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晚稻则更趋向重粒多穗型,且要选育穗期耐低温的大粒组合,以增加充实度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所以在选用恢复系时,中稻宜选用结实率高、单穗重大的优良恢复系,而晚稻则宜选用千粒重大、穗子略长、每穗总粒数略多的优良恢复系。栽培方面,中稻要尽量避免生育敏感期遇高温,或在敏感期采取措施减小高温的影响,晚稻则要注意全生育期和播种时间,尽量减小后期低温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水稻育种
  • 1.2 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
  • 1.3 水稻生产上损失最严重的病害——稻瘟病
  • 2 抗稻瘟病不育系赣香A的选育
  • 2.1 保持系的选育
  • 2.1.1 亲本的选择
  • 2.1.2 建组及选育过程
  • 2.2 抗稻瘟病不育系的选育
  • 2.2.1 选育不育系
  • 2.2.2 选育抗稻瘟病不育系
  • 2.3 本章小结
  • 3 赣香A的特征特性
  • 3.1 赣香A的种子萌发率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2 赣香A的发育特性和农艺性状
  •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3 赣香A的开花习性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赣香A对"920"的敏感性
  • 3.5 赣香A的育性表现
  • 3.5.1 考察方法
  • 3.5.2 结果分析
  • 3.6 赣香A对稻瘟病的抗性表现
  • 3.6.1 抗性鉴定方法
  • 3.6.1.1 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 3.6.1.2 自然诱发鉴定方法
  • 3.6.1.3 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 3.6.2 结果分析
  • 3.6.2.1 稻瘟病菌接种鉴定结果
  • 3.6.2.2 稻瘟病高发区自然诱发抗性鉴定结果
  • 3.6.2.3 赣香B与其亲本对稻瘟病抗性的比较
  • 3.6.2.4 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3.6.2.5 赣香A所配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
  • 3.7 赣香A的配组优势分析
  • 3.7.1 材料与方法
  • 3.7.2 分析结果
  • 3.7.2.1 田间试验结果
  • 3.7.2.2 中稻分析结果
  • 3.7.2.3 晚稻分析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4 小结与讨论
  • 4.1 小结
  • 4.1.1 赣香A的选育
  • 4.1.2 赣香A的特征特性
  • 4.2 讨论
  • 4.2.1 水稻不育系育种的问题
  • 4.2.2 抗稻瘟病育种
  • 4.2.3 水稻不育系的配合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乙蒜素和咪鲜胺等4种药剂对稻瘟病防治高效[J]. 农药市场信息 2019(23)
    • [2].携带稻瘟病菌的大麦粒作为载体在杀菌剂筛选中的应用[J]. 福建稻麦科技 2020(01)
    • [3].浅析镇宁县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农家参谋 2020(11)
    • [4].山东省稻瘟病病菌无毒基因鉴定及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 2020(07)
    • [5].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15)
    • [6].稻瘟病防治技术与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8)
    • [7].空间诱变选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 核农学报 2017(02)
    • [8].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23)
    • [9].中科院在水稻广谱与持久抗稻瘟病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05)
    • [10].叶稻瘟病防治的奥妙——用药欠妥坐蔸落草 选药得当死而复生[J]. 农药市场信息 2017(06)
    • [11].水稻广谱与持久抗稻瘟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J]. 科学 2017(02)
    • [12].我国揭示抗稻瘟病机制[J]. 新农村 2017(04)
    • [13].农业气象因素影响稻瘟病发生分子机制初探[J]. 民营科技 2017(06)
    • [14].如何做好稻瘟病乡村监测网点管理工作的建议[J]. 现代化农业 2017(06)
    • [15].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湖北植保 2017(03)
    • [16].杂糯间栽防控稻瘟病技术的调查[J].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7(04)
    • [17].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通径分析及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28)
    • [18].华农选育出抗稻瘟病新品种[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13)
    • [19].不育系“冈香1A”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16(04)
    • [20].我国选育出抗稻瘟病新品种[J]. 农村新技术 2016(06)
    • [21].江苏省稻瘟病发生程度的气象等级预报[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08)
    • [22].提高稻瘟病防治效果 打好优质高产基础[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1)
    • [23].耐高温抗稻瘟病水稻新材料14-4606与14-4625的创制[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08)
    • [24].仁寿县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S2)
    • [25].黑龙江省稻瘟病致病性与无毒基因研究[J]. 现代化农业 2020(08)
    • [26].稻瘟病的识别及防治技术[J]. 云南农业 2018(04)
    • [27].仁寿县稻瘟病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J]. 南方农业 2018(13)
    • [28].三江平原稻瘟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中国稻米 2018(04)
    • [29].上海生科院在水稻广谱与持久抗稻瘟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J]. 种业导刊 2017(02)
    • [30].如何有效防治稻瘟病[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06)

    标签:;  ;  ;  ;  ;  

    水稻抗稻瘟病不育系赣香A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