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显示胸导管的研究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显示胸导管的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1.分别用3.0T磁共振常规脂肪抑制T2WI及重T2加权技术对胸导管进行成像,探讨胸导管的磁共振成像方法;2.探讨胸导管的磁共振成像解剖和变异;3.探讨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胸导管磁共振成像的影响;4.探讨肝硬化对胸导管磁共振成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1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男14例,女7例。年龄42-59岁,平均51±5岁。身高155~179厘米,平均170±8厘米。体重42-82Kg,平均62±9Kg。病例组选择没有腹水的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共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32-60岁,平均52±6岁。身高153~178厘米,平均168±7厘米。体重41~80Kg,平均64±8Kg。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国外学者Scllit等的研究,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或影像学上有肝的不规则结节状改变并伴门脉高压的表现,如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和/或脾大。2.主要仪器和设备本研究所用仪器为通用电器(GE)公司的3.0T SIGNA EXITE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采用8通道TORSOPA线圈。后处理工作站为GE公司自带的ADW后处理工作站(版本4.3)。3.检查方法检查前准备:准备一个120g的鸡腿,450ml伊利的纯牛奶。检查前让检查者于双侧外耳道内塞入棉球,并嘱咐检查者放松、呼吸频率及深度尽量保持一致。扫描方案:19名志愿者分别于空腹、进食后1.5h、3h、4.5h、6h进行3D MRCP序列扫描,其中进食后4.5h增加脂肪抑制T2WI轴位扫描;2名志愿者和病例组进食后4.5h扫描,包括3D MRCP序列和脂肪抑制T2WI轴位。扫描体位及范围:检查者均取仰卧位,双手交叉放至头后。扫描范围上自颈根部下达肾门下方,3D MRCP序列扫描后自脊髓硬膜囊后缘,前达胸导管前方约1cm处(胸导管定位:T2WI定位相的横断面胸导管表现为等或较低信号的食管、胸主动脉周围明亮的点状高信号影)。扫描序列及参数:①、3D MRCP序列采用快速恢复快速旋转回波加速(FR FSE-XL),扫描的同时采用呼吸门控和外围心脏触发技术。TR和TE时间根据呼吸和脉搏频率自动调整,分别约为2000-4500ms和550-750ms,层厚1~2mm,0间隔,视野(FOV)380mm×380mm~460mm×460mm,矩阵320×256,激励次数1,带宽41.7,扫描时间4~6min。②、脂肪抑制T2WI轴位,扫描的同时采用呼吸门控和外围心脏触发技术。TR和TE时间根据呼吸和脉搏频率自动调整,分别约为4000~8000,70~110ms,层厚3~5mm,间隔1~1.5mm,视野(FOV)360mm×380mm,矩阵320×224,采集次数3,带宽62.5,扫描时间共9-15min。4.数据处理及图像分析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入GE ADW4.3工作站,进行MIP重建及分析测量。我们将胸导管分成四段进行描述:第一段(腹段)、第二段(胸段下1/2)、第三段(胸段上1/2)、第四段(颈段)。我们制定了一个2’法对胸导管各段图像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胸导管是清楚的,他的路径和形状容易识别2’(优);部分不连续但是整个结构能被识别1’(良);全部或部分不清楚,不足以识别胸导管和形状0’(差)。我们制定了一个8’法对胸导管整体显示情况进行评价,胸导管各段评分之和即为胸导管整体显示情况的评分。4’及以上认为胸导管显示满意。2’以下认为胸导管图像质量不佳,不纳入分析及测量。3名放射医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MIP重建图像多方位观察胸导管的形态、走形,评价胸导管的显示情况,计算显示率(显示率=显示例数/总例数),放大相同倍数测量胸导管各段最大左右径,测量3次取平均值。与病例组作比较时,对照组选择进食后4.5h的数据。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计量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m±s)表示,检验水准α取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资料在进行统计学对比之前采用单样本K-S拟合优度检验,检测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对比采用x2检验。不同检查方法显影率对比采用X2检验。胸导管四段显示情况对比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男性与女性最大左右径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病例组与对照组四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采用重复测量分析,若交互效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采用重复测量分析,若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多组间多重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法,方差不齐采用Bonferroni法;病例组与对照组最大左右径对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志愿者不同进食时间整段胸导管显示情况对比采用重复测量分析。重复测量数据的缺失值用平均值代替。结果1.3D MRCP与脂肪抑制T2WI轴位两种扫描序列各段胸导管显影对比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中,在各段胸导管的显示方面,常规脂肪抑制T2WI轴位及3D MRCP序列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整段胸导管磁共振水成像显示正常对照组中,排除4例缺失进食后4.5h的数据,8’共2例(2/17,11.8%),7’共0例,6’共4例(4/17,23.5%),5’共2例(2/17,11.8%),4’共5例(4/17,23.5%),3’共0例,2’共5例(5/17,29.4%),1’共0例,0’共0例。4’~8’共12例,占70.6%,2’以下共0例。病例组中,8’共1例(1/27,3.7%),7’共2例(2/27,7.4%),6’共2例(2/27,7.4%),5’共5例(5/27,18.5%),4’共3例(3/27,11.1%),3’共5例(5/27,18.5%),2’共2例(2/27,7.4%),1’共5例(5/27,18.5%),0’共2例(2/27,7.4%)。4’~8’共13例,占48.1%,2’以下共7例,占25.9%。3.各段胸导管磁共振水成像显示正常对照组中,各段胸导管磁共振水成像显示情况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段、胸下段、胸上的、颈段显示情况逐渐变差。病例组中,各段胸导管磁共振水成像显示情况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段、胸下段、胸上的、颈段显示情况逐渐变差。4.磁共振水成像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健康志愿者整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的范围是2.9~6.5毫米,平均4.1+1毫米;肝硬化患者整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的范围是3.5~7.3毫米,平均5.0±1.1毫米。男性与女性四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四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腹段、胸下段、颈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胸上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中,腹段、胸下段与胸下段、颈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段、胸上段与腹段、颈段与胸下段、胸上段与胸上段、颈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腹段、胸下段与腹段、胸上段与腹段、颈段与胸下段、胸上段与胸下段、颈段与胸上段、颈段胸导管最大左右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05。5.胸导管磁共振解剖T2WI脂肪抑制轴位显示,本次研究结果胸导管的起始部位于胸11~腰2水平,其中主要位于第十二胸椎或第一腰椎高度。3D MRCP序列扫描MIR重建显示,胸导管起始端呈现膨大,即形成乳糜池的有正常对照组46.7%(7/15),病例组55.0%(11/20)。3D MRCP序列扫描MIP重建显示,正常对照组中,三种淋巴干汇合成胸导管起始部的三种形式分别占53.3%(8/15)、20.0%(3/15)、26.7%(4/15);病例组中,三种淋巴干汇合成胸导管起始部的三种形式分别占50%(10/20)、20.0%(4/20)、30.0%(6/20)。21名健康志愿者中,1名为分叉型胸导管,相当于Davis分型的V型,出现率为4.8%(1/21),1名为左位型胸导管,相当于Davis分型的Ⅸ型,出现率为4.8%(1/21)。其余志愿者均为正常型胸导管,出现率为90.5%(19/21),其中两例胸导管起始部的右上方见分支注入。病例组中20例胸导管均为正常型胸导管。正常型胸导管的下部走在胸主动脉的右侧,至第四、五胸椎水平转向左方,上部走在食管左侧。分叉型胸导管在腹腔以单干起始,入胸腔后沿胸主动脉右侧上行,在第五胸椎高度分为两支,然后向上分别开口于左、右静脉角。左位型胸导管始终位于胸主动脉的左侧,并开口于左静脉角。正常对照组中,7例胸导管的颈部显影,胸导管颈部的数目均为一支。病例组中,10例胸导管的颈部显影,其中1例(10%)由两支汇合成一支,其余9例(90%)胸导管颈部的数目均为一支。胸导管颈部形成弓者,正常对照组占71.4%(5/7),病例组占70.0%(7/10);向外上方斜走而不成弓者正常对照组占28.6(2/7),病例组占30.0%(3/10)。胸导管颈部局部膨大,正常对照组出现率28.6%(2/7),病例组出现率40%(4/10)。6.进食与胸导管成像空腹、进食后1.5h、3h、4.5h、6h胸导管磁共振水成像整段评分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导管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安全、非侵袭性的胸导管检查方法。脂肪抑制T2WI与重T2加权技术对各段胸导管的显示无差异。脂肪抑制T2WI能对胸导管进行解剖学定位,重T2加权MIP图像能对胸导管进行整体观察和测量。胸导管磁共振成像各段的显示情况是不同的,腹段、胸段下1/2、胸段上1/2、颈段显示情况逐渐变差。胸导管磁共振成像能正确描述胸导管的解剖学位置、走形、形态、分类,并对胸导管进行测量。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对胸导管的显示没有影响,但是重复检查可以提高胸导管整段及各段的显影率及显示效果。肝硬化患者胸导管扩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左胸入路与右胸入路胸下段食管癌手术效果比较[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04)
    • [2].双导管法建立兔胸下段食管狭窄模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10)
    • [3].高龄食管胸下段鳞癌术后并发低钠血症1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20)
    • [4].胸段食管癌放射治疗首次摆位误差分析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 2020(02)
    • [5].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J]. 中国辐射卫生 2011(03)
    • [6].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08)
    • [7].食管蕈伞型肉瘤样癌1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04)
    • [8].食管胸段鳞癌术后预防照射靶区初步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18)
    • [9].食管裂孔疝误诊为食管癌1例[J]. 实用医药杂志 2011(09)
    • [10].碘基值定量分析初步判断食管鳞癌病理分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12)
    • [11].北京西南地区近12年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特点变化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05)
    • [12].34例穿孔食管癌的外科治疗体会[J].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05)
    • [13].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分析及放疗靶区探讨[J].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7)
    • [14].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放疗疗效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22)
    • [15].X线钡餐联合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应用[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9(03)
    • [16].超声诊断胎儿尾退化综合征1例[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9(10)

    标签:;  ;  ;  

    磁共振水成像技术显示胸导管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