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盖伞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中国丝盖伞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论文摘要

丝盖伞属的成员为外生菌根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一些种类含有毒素,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丝盖伞属种类多、种内变异丰富、因分类和鉴定难度较大导致资源利用、中毒救治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多相分类是指采用多个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近年来形态与分子数据的结合应用在真菌分类学中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本论文在野外采集和调查工作基础上,秉承多相分类的研究理念,对中国丝盖伞属真菌进行了形态学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对采集到的522份标本和509份馆藏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共鉴定出61个分类群(包括种、变种和变型),拟定新种12个,发现中国新记录种23个,并根据产自中国的标本对各分类群进行了详尽的形态学描述和线条图绘制、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拟定的12个新种包括:拟暗色丝盖伞Inocybe phaeodiscoides Y.G. Fan, Takah. Kobay.&T. Bau、拟茶褐丝盖伞、Ⅰ. pseudoumbrinella T. Bau&Y.G. Fan、云南丝盖伞I.yunnanensis T. Bau&Y.G. Fan、海南丝盖伞Ⅰ. hainanensis T. Bau&Y.G. Fan、拟黄囊丝盖伞Ⅰ. muricellatoides T. Bau&Y.G. Fan、胡萝卜色丝盖伞Ⅰ. caroticolor T. Bau&Y.G. Fan、甘肃丝盖伞Ⅰ. gansuensis T. Bau&Y.G. Fan、米易丝盖伞Ⅰ. miyiensis T. Bau&Y.G. Fan、咸味丝盖伞Ⅰ. necromarginata T. Bau&Y.G. Fan、拟沼生丝盖伞Ⅰ. paludinelloides T. Bau&Y.G. Fan、长孢土味丝盖伞Ⅰ. oblonga Y.G. Fan, Takah. Kobay.&T. Bau、长白丝盖伞Ⅰ. changbaiensis T. Bau&Y.G. Fan。23个中国新记录分类群包括:褐鳞丝盖伞原变型Ⅰ. cervicolor f. cervicolor (Pers.) Quel.、新褐丝盖伞Ⅰ. neobrunnescens Grund&D.E.Stuntz、淀粉味丝盖伞Ⅰ. quietiodor Bon、垂幕丝盖伞Ⅰ. appendiculata Kuhner、卷鳞丝盖伞大果变种Ⅰ. cincinnata var. major (S. Petersen) Kuyper、土味丝盖伞蓝紫变型Ⅰ. geophylla f. violacea (Pat.) Sacc.、暗毛丝盖伞沼生变种Ⅰ.lacera var. helobia Kuyper、暗毛丝盖伞灰鳞变种Ⅰ. lacera var. rhacodes (J. Favre) Kuyper、突起丝盖伞Ⅰ. prominens Kauffman、紫柄丝盖伞Ⅰ. pusio P. Karst.、翘鳞蛋黄丝盖伞Ⅰ. squarrosolutea (Corner&E. Horak) Garrido、长囊丝盖伞Ⅰ. stellatospora (Peck) Massee、红白丝盖伞亚美尼亚变型Ⅰ. whitei f. armeniaca (Huijsman) Kuyper、多疣丝盖伞Ⅰ. decemgibbosa (Kuhner) Vauras、拟纤维丝盖伞Ⅰ. fibrosoides Kuhner、橄榄绿丝盖伞Ⅰ. olivaceonigra (E. Horak) Garrido、荫生丝盖伞橙色变种Ⅰ. umbratica f. aurantiaca Takah. Kobay.、接骨木丝盖伞I.sambucina (Fr.) Quel.、齿疣丝盖伞Ⅰ.alienospora (Corner&E. Horak) Garrido、白锦丝盖伞Ⅰ. leucoloma Kuhner、蜡盖丝盖伞Ⅰ. lanatodisca Kauffman、厚囊丝盖伞I.pachypleura Takah. Kobay.、华美丝盖伞I. splendens R. Heim0同时排除了17个分类群在我国的分布或分布区域。利用ITS、nLSU、tefl-α、rpb2序列从属间、属内组间、组内种间及种内四个层次对丝盖伞属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对中国的材料进行测序共得到280条自测序列。基于nLSU序列对丝盖伞属及相关属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广义丝盖伞属为单系群,而木生的靴耳属Crepidotus、绒盖菇属Simocybe和侧火菇属Pleuroflammula为其姊妹群;具有相似形态和生态特性的丝膜菌属Cortinarius、滑锈伞属Hebeloma则与丝盖伞属的关系相对较远。采用三个基因片段(nLSU、tef1-α、rpb2)对广义丝盖伞属进行了系统重建,结果表明,三个基因片段对于属下的主干分支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但各主干分支及次级分支的拓扑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三个基因片段联合分析各分支支持率更高。三个基因片段对于属下各主干分支(“亚属”)的组级框架揭示能力各有不同,本研究引入的tef1-α片段对丝盖伞亚属和Mallocybe分支的组级框架显示出一定的区分度。基于nLSU序列对裂盖组(sect. Rimosae)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对裂盖组的两个主干分支的亚分支进行了初步形态学界定;系统树中共有44个可识别的末端分支,其中20个分支中含有来自中国的材料。一些形态学种在系统树中轮廓并不清晰,此现象暗示着形态学种中可能包含有隐形种(cryptic species)。中国材料的加入,明显扩大了一些物种的分布区域。曾记载于中国并且分布广泛的狭义裂丝盖伞(Ⅰ. rimosa s. s.)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广布种,发生频率也不高。斑点丝盖伞褐色变种(Ⅰ. maculata f.fulva)为蜡盖丝盖伞(Ⅰ. lanatodisca)的晚出异名。蜡盖丝盖伞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和中国的温带地区,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这个复合种下存在至少3个支系,各分支与材料的地理分布呈工定的相关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丝盖伞属形态分类研究概况
  • 1.2 分子系统学
  • 1.3 我国丝盖伞属分类研究概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中国丝盖伞属的形态分类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丝盖伞属分类特征及术语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分类
  • 2.3.2 排除种类或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丝盖伞属及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附图
  • 第四章 结论
  • 4.1 关于形态分类学
  • 4.2 关于分子系统学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图版、彩版
  • 附录2: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中国丝盖伞属的分类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