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论“意境”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论“意境”研究

论文摘要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意境可以理解为由创作主体创造的具有很强召唤特性的艺术世界,通过接受主体的积极主动介入,唤起接受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致形而上的领悟。从作家视角出发审视意境,可以发现,意境在作家创作这个阶段的特点,与接受美学有着内在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隐含的读者”与“熟悉的陌生化”。在作家的创作过程中,作家是十分希望其作品能引起现实的读者产生反映并取得预想效果的,这就要求作家必须设想“隐含的读者”的存在,并以各种方式预设他们的性格、身份、文化水平等现实境况,因此,“隐含的读者”观深深根植于作家在创作阶段的意识之中。此外,从我国古代与意境有关的诗论和意境作品来看,是十分强调使用“陌生化”这一创作手法的。意境作品常常以一种为人所“陌生”的审美形式,打破读者固有的审美期待视野,从而促使意境文学作品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在读者体验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召唤结构”和“含蓄、空白”,意境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召唤性的结构,而“含蓄与空白”,则是意境召唤性结构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接受心理对意境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意境的产生,是文本与接受者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意境文本的“不完全”特征,促使接受者产生将它“完形化”的心理冲动。接受者内心存在的这种本能心理机制,会作为不断促使其积极参与意境构造的心理学动力,伴随接受者还原、创造、体验诗歌文本意境的整个过程;意境生成的典型状态,即是文本意蕴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当文本的内在意蕴与接受者的期待视野融合时,根据融合层级的不同,接受者分别获得了共鸣、净化、领悟等内在反映,这种反映也是意境体验达到高潮阶段的典型表现。从批评家视角出发审视意境,意境理论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依次经过了孕育形成与发展成熟等阶段;同时,接受美学效果史观对于意境接受情况的创新性研究有着十分有益的启发,表现在意境接受研究的方法论领域,主要有研究态度的客观性、研究目的的过程性、研究对象的动态性以及研究材料的选择性等。总之,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审视意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理论创新的视野,发现传统意境研究中内涵被遮蔽的部分,丰富与发展我国这一美学瑰宝的美学内涵。同时,对促进接受者意境欣赏、批评水平的提高,乃至我国文学与文艺理论的发展和繁荣,都是大有裨益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意境概念研究综述
  • 0.2 意境与接受美学关系研究综述
  • 0.3 本选题的创新与意义
  • 第1章 作家视角:创作过程中的意境
  • 1.1 意境创造与“隐含的读者”
  • 1.1.1 “隐含的读者”地位与特征
  • 1.1.2 “隐含的读者”对创作的影响
  • 1.2 意境创造与“陌生化”
  • 1.2.1 “陌生化”的含义与特点
  • 1.2.2 “陌生化”是文本意境创作的重要方法
  • 第2章 读者视角:体验阶段的意境结构
  • 2.1 “召唤结构”与“含蓄、空白”
  • 2.1.1 “召唤结构”与意境结构的相似性
  • 2.1.2 “召唤结构”层次与意境结构层次的对应性
  • 2.2 “完形”心理与意境接受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 2.2.1 “完形”心理与意境体验
  • 2.2.2 审美体验中的意境形态张力
  • 2.3 期待视野的融合与意境生成的典型状态
  • 2.3.1 意境审美期待的三点意义与三个层次
  • 2.3.2 意境审美期待视野与意境作品的关系
  • 2.3.3 意境高潮体验与期待视野融合的三个阶段
  • 第3章 批评家视角:纵向发展过程中的意境理论
  • 3.1 纵向发展视野中的意境论演变
  • 3.1.1 意境论的孕育与形成
  • 3.1.2 意境论的发展与成熟
  • 3.2 意境接受史研究方法论探析
  • 3.2.1 研究态度的客观性
  • 3.2.2 研究目的的过程性
  • 3.2.3 研究对象的动态性
  • 3.2.4 研究材料的选择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从资本到产业:美学经济价值链内涵结构与运行机制[J]. 学术探索 2020(11)
    • [9].美学经济初探[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0)
    • [10].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11].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2].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3].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4].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5].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6].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7].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8].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9].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20].《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21].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2].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3].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4].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5].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8].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9].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30].“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标签:;  ;  ;  ;  

    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论“意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