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每股收益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之比较

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每股收益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之比较

论文题目: 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每股收益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之比较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会计学

作者: 贾明强

导师: 苏君

关键词: 每股收益,信息含量

文献来源: 北京工商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3年修订稿)》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会计盈余指标引起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足够重视。随之,2001年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4年修订),具体界定了非经常损益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说明了产生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本文就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与股价的相关关系来检验两个指标信息含量上的差异,特别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是否比每股收益指标具有更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增量。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学术界对这方面还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2003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的信息含量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的重要意义,引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明确界定了每股收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其次,详细阐述了会计盈余信息与股价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信息观、计价模型观和计量观,基于理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研究假设。第三,对国内外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并界定了信息含量的含义,阐述了研究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意义,回顾了有关会计盈余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相关观点进行分类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和评价。第四,介绍了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和数理工具,以及模型的构建,然后对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第五,得出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具有与股价相关的信息含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比每股收益指标具有更多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含量。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每股收益指标的界定

(一) 美国对每股收益指标的界定

(二) 国内对每股收益指标的界定

(三) 本文对每股收益指标的界定

1、每股收益

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第二部分 会计盈余的理论基础

一、会计盈余的理论基础

(一) 信息观

(二) 计价模型观

(三) 计量观

二、研究假设

第三部分 国内外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回顾

一、信息含量及其研究意义

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方法的简要回顾

三、国内外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

(二) 国内文献

四、对会计盈余指标——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的研究

第四部分 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择

三、研究窗口的选择

四、数据来源与数据工具

五、模型的设计

(一) 事件研究模型

1、计算累积超额积累平均超常收益率

2、未预期盈余的计算

(二) 水平研究模型

(三) 模型调整

六、实证过程与分析

(一) 变量描述性统计

1、自变量指标的分析

2、混合样本的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信息含量的超额收益率的分析

3、股票市场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分析

(二) 回归分析

1、事件研究法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1) 事件研究模型调整前回归结果及分析

(2) 事件研究模型调整后回归结果及分析

2、关联研究法的结果及分析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一) 实证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二) 数据的局限性

(三) 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2002 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汇总表

发布时间: 2007-03-08

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第四季度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盈余管理研究[D]. 胡旭.西南财经大学2010
  • [2].ST公司盈余操纵的特征研究[D]. 董琰霞.内蒙古大学2016
  • [3].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D]. 游洁.西南财经大学2014
  • [4].沪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D]. 梁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 [5].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监管有效性研究[D]. 汪琼.华侨大学2011
  • [6].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市场反应研究[D]. 饶雅君.浙江工商大学2011
  • [7].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研究[D]. 刘晓.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 [8].非经常性损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 马璟.重庆理工大学2009
  • [9].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决策有用性研究[D]. 曹明.合肥工业大学2010
  • [10].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周宇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非经常性损益的盈余质量与信息噪音研究[D]. 张梦.重庆大学2006
  • [2].我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D]. 刘晓静.北京林业大学2006
  • [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问题研究[D]. 周宇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
  • [4].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实证分析[D]. 王琼.浙江大学2004
  • [5].上海股市基于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半强式有效性实证分析[D]. 王新春.吉林大学2005
  • [6].会计盈余和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D]. 毛海涛.吉林大学2006
  • [7].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现金流量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D]. 刘晶.山东农业大学2005
  • [8].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关系的研究[D]. 江玉.四川大学2005
  • [9].非经常性损益会计的规范与研究[D]. 刘紫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 [1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研究[D]. 张兆伟.厦门大学2002

标签:;  ;  

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每股收益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