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想家成为翻译家 ——严复翻译研究的思想转向

当思想家成为翻译家 ——严复翻译研究的思想转向

论文摘要

中国翻译实践具有三千余年的历史3并形成以佛经翻译为代表的丰硕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降,中国翻译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关于翻译家与翻译理论家严复的研究则是三十年里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名字正逐渐充盈于我们这个时代思想氛围的严复、其以八大译作为代表的翻译实践、其结合“信达雅”与“达旨”的“非正法”翻译理论及相关的评论与观察,形成了可称之为“严复翻译研究”的中国翻译研究子系统。从两位早期评论家吴汝纶(1840-1903)和梁启超(1873-1929),及第一位较全面评价严复翻译的贺麟(19021991)算起,严复翻译研究已历时愈百年并逐渐跨越历史、政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界限。一个世纪以来的严复翻译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也面临困境,回顾与展望因此成为必要并具有启示意义。本论文首先在中国翻译研究的框架内,为严复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历史回顾,阐明其历经的三个阶段,指出每阶段展示的主要命题及潜在问题。其次,基于对严复思想研究的观察,提出严复翻译研究的思想转向。再次,通过分析严复思想的成因和内容,描述其思想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并揭示其译作的历史后果。最后,研究尝试从严复思想受中国文论之“诚”的角度为“信达雅”提供新的诠释。论文展示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陈述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并介绍几个关键概念,如:严复、严复翻译、信达雅及严复翻译研究。严复翻译研究呈现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焦点是使用什么文字进行翻译及严译是否“信”的问题;第二阶段包括两个时期,即: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皆关涉翻译标准问题,后者并将焦点集中于“雅”;二十世纪末至今,严复翻译研究从中外翻译理论里获取了新的视角。同时,每个阶段虽有进展但蕴含困难并亟需关注。严复翻译研究困境出现困境,即如何面对严复翻译之“不信”。它列举导致严译“不信”的因素,如选择桐城古文、原著的难度、译者自身知识局限及囿于译者自身意识形态的刻意修改。研究指出正是这样的“不信”导致严复翻译研究出现新的焦点,即严复思想研究,并总结了目前思想研究的主要状况。严复思想与其翻译实践的关系得到细致的考察。通过对严复书信和著作的阅读分析,揭示严复思想的三大成因,即:中国传统熏陶、西学影响和特定社会文化条件的刺激。它也揭示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四篇论文里得以倡明的思想: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自强说、三民说(促民德、增民智、长民力)、渐进的改良主义主张及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等。严复思想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从此得到相应展示:创作《天演论》、翻译斯宾塞、翻译《论自由》及对文言文的捍卫。严复思想经由翻译对当时社会思潮及近现代历史的影响通过历史人物如胡适、毛泽东的陈述和反应得到展示。论文试图在严复思想观照下对“信达雅”进行重释。首先对前期“信达雅”研究进行综述,而后在严复自身的文本之内解读其“三难”的涵义。针对“信达雅”呈现的三个来源,即支谦(约公元前三世纪)在佛经翻译中的表述,泰特勒(1747—1813)三原则及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诚”,“达”、“文”,本研究认为“信达雅”是以上三个来源的结合体并以“诚”为核心。严复自己的翻译准则可以“翻译立诚”加以描述。当思想家严复成为翻译家,他的思想必然成为任何研究都不能忽视的终极因素。本研究将严复翻译研究置身于中国翻译研究的宏观发展之中并展现出两者的紧密关联。研究将大量严复翻译研究的材料以英文呈现。研究希望为严复翻译研究的思想转向提供助力,使严复翻译研究走向新的突破。同时,“信达雅”得到重新审视。结语指出此论文的局限,如:处理大量研究材料,在有限的时间和篇章里安排几个重大问题,及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可能出现的失误;部分论述如严复思想、严复之“诚”有待进一步研究。严复翻译研究是个耗时且费力的宏大命题,但后续研究前景乐观。本研究认为,健全的思想研究将为严复翻译研究提供更深广的维度,而中国翻译研究也将获益。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Yan Fu (1854-1921)
  • Yan Fu Translations
  • Xin,Da,Yar or Xin-Da-Ya
  • Yan Fu Translation Studies
  • Chapter One History of Yan Fu Translation Studies
  • 1.1 From the 1900s to the 1930s: Language and Faithfulness
  • 1.1.1 Two Early Critics
  • 1.1.2 Using "Chinese Vernacular"
  • 1.1.3 Using "Absolute Chinese Vernacular"
  • 1.1.4 He Lin: Yan Fu's Translations
  • 1.2 From the 1950s to the 1990s: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 1.2.1 Looking Forward to a Criterion
  • th Century'>1.2.2 Choice at the Turn of 20thCentury
  • 1.2.3 Disputations on Ya
  • 1.2.4 Shen Surn: On Xin-Da-Ya
  • t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New Perspectives'>1.3 From the End of the 20th to the Early 21st Century: New Perspectives
  • 1.3.1 Polysystem Theory and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 1.3.2 Skopos Theory and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 1.3.3 Domestication,Foreignization and "Hybrid Text"
  • 1.3.4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 1.4 Observations outside Mainland China
  • Chapter Two Yan Fu's Unfaithfulness
  • 2.1 Predicament of Yan Fu Translation Studies
  • 2.2 Yan Fu's Un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
  • 2.3 Causation of Yan Fu's Unfaithfulness
  • 2.3.1 Choice of the Ancient Language in Tongcheng-Style
  • 2.3.2 Difficulty of the Origiral Content
  • 2.3.3 Limitation of Knowledge Spectrum
  • 2.3.4 Deliberate Alteration
  • 2.4 New Focus
  • Chapter Three Studies on Yan Fu's Thought
  • 3.1 Content of Yan Fu's Thonght
  • 3.1.1 On Self-Strengthening:"On the Speed of World Change"
  • 3.1.2 On Sanmin: "On Strength"
  • 3.1.3 On Morality of People: "Refutation of Han Yu"
  • 3.1.4 On Intelligence of People: "on Our Salvation"
  • 3.2 Formation of Yan Fu's Thought
  • 3.2.1 Chines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 3.2.2 Western Learning
  • 3.2.3 Social-Cultural Background
  • 3.3 Influences of Yan Fu's Thought on Translating Practice
  • 3.3.1 Making Tian Yan Lim
  • 3.3.2 Introducing Herbert Spencer
  • 3.3.3 Translating On Liberty and The Study of Sociology
  • 3.3.4 Defense on Ancient Language
  • 3.4 Consequences of Yan Fu's Thought through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Re-interpreting Xin-Da-Ya
  • 4.1 Previous Studies on Xin-Da-Ya
  • 4.2 Yan Fu's Three Difficulties
  • 4.2.1 Xin and Da
  • 4.2.2 Da and Ya
  • 4.2.3 Criterion with Xin as the Core
  • 4.3 Sources of Xin-Da-Ya
  • 4.3.1 Zhi Qian's Xin-Da-Ya
  • 4.3.2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 4.3.3 Cheng, Da and Wen
  • 4.4 Yan Fu's Cheng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Publications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笔底苍凉,活色生香——读陈美者《活色严复》[J]. 学术评论 2020(01)
    • [2].晚清翻译家严复故居[J]. 现代中文学刊 2020(02)
    • [3].晚年严复的沉重转身[J]. 书屋 2020(07)
    • [4].近三十年严复译名研究述评[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5].严复国民话语述析[J]. 岭南学刊 2018(02)
    • [6].改革开放以来严复思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福建史志 2018(03)
    • [7].严复与鸦片[J]. 安徽史学 2018(04)
    • [8].看到六朝唐宋妙——严复书法略说[J]. 东方收藏 2018(09)
    • [9].思想汇通与文化救国:近代家国危亡与社会转型中的严复[J]. 学术评论 2016(05)
    • [10].晚清的“进化”魔咒:严复历史意识的再考察[J]. 学术月刊 2016(10)
    • [1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严复手稿十五种赏析[J]. 文物天地 2017(05)
    • [12].严复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初始流通[J].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2)
    • [13].严复致孙宣信札考释[J]. 收藏家 2017(08)
    • [14].严复:矛盾的故事[J]. 福建理论学习 2015(06)
    • [15].严复[J]. 青少年书法 2020(10)
    • [16].浅析严复的爱国思想[J]. 牡丹 2020(14)
    • [17].《活色严复》[J]. 福建文学 2019(09)
    • [18].严复恩作品[J]. 甘肃教育 2018(14)
    • [19].“执迷不悟”的严复[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12)
    • [20].关于严复的教育思想研究[J]. 北方文学 2018(20)
    • [21].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J]. 人民周刊 2017(09)
    • [22].“使由使知”中的规则遵守观念——兼评严复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阐释[J]. 中西法律传统 2016(01)
    • [23].振聋发聩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J]. 炎黄纵横 2014(01)
    • [24].做到半途的盛事——读新编《严复全集》[J]. 理论经纬 2014(00)
    • [25].严复:万里西风雁阵哀[J]. 同舟共进 2019(06)
    • [26].严复的性格变迁——兼论其对仕途的影响[J]. 学术界 2018(03)
    • [27].严复“群”观念的中西融通[J]. 学习与探索 2018(03)
    • [28].谒访严复故里[J]. 中国政协 2018(16)
    • [29].启蒙思想家严复[J]. 福建理论学习 2011(07)
    • [30].严复文学思想研究的新成果——《严复与近代中国文学变革》评介[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标签:;  ;  ;  ;  

    当思想家成为翻译家 ——严复翻译研究的思想转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