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儿茶酚雌激素硫酸化和甲基化的关系及一氧化氮对雌激素硫酸化的影响

乳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儿茶酚雌激素硫酸化和甲基化的关系及一氧化氮对雌激素硫酸化的影响

论文摘要

背景:长时间高水平雌激素刺激已被公认为乳癌的致病危险因子。既往大量研究集中于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作用的途径;近年来,关于非雌激素受体途径致乳癌的研究屡见报道。在细胞内,雌激素,尤其是雌酮和17β-雌二醇可以被代谢为儿茶酚雌激素,继而被氧化为儿茶酚雌激素-半醌和儿茶酚雌激素醌类,后两者可以与DNA结合,使其突变而致癌。因此,机体中是否存在着某种保护机制来阻止这些有害儿茶酚雌激素的产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硫酸化是雌激素代谢的重要途径,有研究显示一氧化氮可影响乳癌的生长、分化和转移。一氧化氮是否通过影响雌激素硫酸化从而降低雌激素代谢使乳癌风险增加,他莫昔芬是否通过影响一氧化氮的作用而起到抗乳癌的作用,目前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目的在于分析原发性乳癌患者乳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分布情况及绝经前后ER、PR分布的差别;第二部分探讨儿茶酚雌激素硫酸化与甲基化的关系;第三部分分析一氧化氮供体对雌激素硫酸化代谢的影响及他莫昔芬对一氧化氮作用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1日到2008年5月1日共145例于因原发性乳癌于北京医院手术的患者病理资料,分析其乳癌标本ER、PR的分布情况及绝经前后ER、PR的差别。第二部分:不同种类的儿茶酚雌激素加入到乳癌细胞MCF-7和人类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并用[35S]标记,观察它们的硫酸化。第三部分:五种一氧化氮供体和17β-雌二醇加入到乳癌细胞MCF-7和人类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观察它们对17β-雌二醇的硫酸化的影响;将他莫昔芬、一氧化氮供体SIN-1,17β-雌二醇加入到MCF-7和MCF10A,检测他莫昔芬对一氧化氮作用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5月1日于北京医院因原发性乳癌手术患者共145例,其中雌激素受体分布情况分别如下:ER(-)者共41例(占28.3%),ER(+)者共104例(占71.7%);PR(-)者共45例(占31.0%),PR(+)者共100例(占69.0%);绝经前后ER阳性率分别为66.7%和75%,PR阳性率分别为68.4%和69.3%,ER、PR的阳性率绝经后较绝经前略有上升,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加入儿茶酚雌激素2-OH-E1,2/4-OH-E2后,在MCF-7和MCF10A细胞的培养液中产生并释放被甲基化+硫酸化的硫酸化2-甲氧基-E1,2/4-甲氧基-E2;而加入4-OH-E1时,细胞的培养液中则可检测到被甲基化+硫酸化的硫酸化4-甲氧基-E1和仅被硫酸化的4-OH-E1。此结果显示了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和细胞液硫酸化转移酶在儿茶酚雌激素代谢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酶学分析表明,在已知的人类11种细胞液硫酸化转移酶中,有五种硫酸化转移酶(SULT1A1,SULT1A2,SULT1A3,SULT1C4和SULT1E1)可以催化儿茶酚雌激素和甲氧基儿茶酚雌激素使之硫酸化,其中以SULT1E1的活性最强。第三部分:五种硝基化化合物(SNP,SNAP,SPONONATE,DETA,SIN-1)在MCF-7和MCF10A细胞中,均可降低17β-雌二醇硫酸化,并存在浓度依赖性。而他莫昔芬并不降低SIN-1这种作用。结论:1、ER、PR阳性者占乳癌患者的多数,绝经后ER、PR阳性率较绝经前略有上升,但并无统计学差异。雌激素受体阴性的乳癌患者仍占乳癌患者的相当比例。雌激素受体途径外的乳癌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硫酸化是儿茶酚雌激素代谢的重要途径,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和细胞液硫酸化转移酶可能在儿茶酚雌激素代谢和失活中具有联合作用。3、一氧化氮供体可以明显降低MCF-7和MCF10A中的雌激素硫酸化代谢,并且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可能是一氧化氮增加乳癌发病风险的机制之一。而他莫昔芬对NO的作用并无影响,说明他莫昔芬的治疗乳癌途径可能与NO抑制雌激素硫酸化无关。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乳腺癌妇女雌孕激素受体分布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儿茶酚雌激素硫酸化与甲基化的关系—乳腺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一氧化氮对雌激素硫酸化的影响—乳腺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1
  • 综述参考文献
  • 综述2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香港中大研究:女性夜间进食会增加罹患乳癌风险[J]. 食品工业 2017(05)
    • [2].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J]. 现代养生 2020(05)
    • [3].乳癌,第四期不等于末期[J]. 健康生活 2018(12)
    • [4].乳癌,你知道多少?[J]. 保健文汇 2019(05)
    • [5].乳癌非绝症,治疗方案多[J]. 健康生活 2018(04)
    • [6].沐浴乳诱发乳癌?[J].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04)
    • [7].还是用肥皂吧,沐浴乳含防腐剂诱发乳癌[J]. 祝你幸福(午后) 2014(11)
    • [8].研究发现女性7岁时较瘦长大后患乳癌风险大[J]. 婚育与健康 2010(20)
    • [9].中国女性可能更易得乳癌[J]. 健康管理 2011(07)
    • [10].液体活检在三阴性乳癌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探索[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01)
    • [11].分子表型对乳癌放疗后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J].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5)
    • [12].三阴性乳癌病人血清矿物质及脂质水平的检测[J]. 齐鲁医学杂志 2017(04)
    • [13].英媒:研究称高糖饮食提高患乳癌风险[J]. 保鲜与加工 2016(01)
    • [14].晚期乳癌5大迷思与预防[J]. 家庭医学 2020(03)
    • [15].乳癌术后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 中外医疗 2011(28)
    • [16].末期乳癌治疗新指引[J]. 基层医学论坛 2011(S1)
    • [17].乳癌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J]. 护理研究 2010(S2)
    • [18].髋骨藏有乳癌的线索[J]. 安徽医学 2009(03)
    • [19].髋骨藏有乳癌的线索[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8(11)
    • [20].乳癌病人循环肿瘤细胞应用的研究进展[J]. 齐鲁医学杂志 2016(01)
    • [21].英媒:研究称高糖饮食提高患乳癌风险[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1)
    • [22].3大新型微创疗法开启乳癌治疗新时代[J]. 健康生活 2020(08)
    • [23].每天散步半小时 乳癌风险降一成[J]. 健康博览 2014(11)
    • [24].乳癌的现代生活“三宗罪”[J]. 健康管理 2011(01)
    • [25].日本乳癌护理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及启示[J]. 护理学杂志 2013(15)
    • [26].乳癌病人资料数据库构建与应用[J]. 齐鲁医学杂志 2013(04)
    • [27].4例副乳癌的诊断和治疗及预后[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S2)
    • [28].2例隐匿性副乳癌的诊治分析[J].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06)
    • [29].护理干预对妇女乳癌认知及乳腺自检行为的影响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6(18)
    • [30].台媒:研究称每天喝5杯咖啡 乳癌风险降近2成[J]. 中国食品学报 2015(07)

    标签:;  ;  ;  ;  ;  ;  ;  

    乳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儿茶酚雌激素硫酸化和甲基化的关系及一氧化氮对雌激素硫酸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