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和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和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以其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光存储和光信息处理中。论文主要研究了两种光致变色材料—菌紫质和俘精酸酐的光致变色和光致各向异性特性以及它们在全息光存储和光信息处理方面应用,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了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的光致变色特性。采用一阶近似、数值计算和经验公式拟合的方法对光致变色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验曲线拟合,得到了光反应速率常数γ拟合值。理论分析和实验发现,单稳态菌紫质样品的光致变色时间动力学曲线是光强依赖型;双稳态俘精酸酐样品则为曝光量依赖型;紫光影响红光或绿光光强透过率曲线。两种样品光致变色具有饱和吸收特性。 2.研究了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的光致各向异性特性。用一阶近似理论计算了俘精酸酐样品二向色性随曝光量变化曲线。测量了单光束和双光束作用下的光致各向异性,发现偏振方向正交的紫光可以提高红光的光致各向异性。比较俘精酸酐样品两态的吸收和折射率差与光致各向异性二向色性和双折射率随波长的变化,阐述了光致各向异性产生的机理是偏振选择激发引起两个方向的吸收和透过率不同。 3.研究了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的全息存储特性。比较了两类材料的感光光谱范围,感光灵敏度,空间分辨率,抗疲劳性,热稳定性等性能。分析了不同偏振全息衍射光的偏振态以及衍射效率。利用一阶近似和数值计算对不同偏振全息衍射效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进行了拟合。全息存储是基于样品的光致变色和光致各向异性特性,由于曝光时间过度,样品在非线性区记录,会使全息光栅调制度下降引起衍射效率下降。理论上和实验证明,加入适量的紫光可以使光栅调制度提高,衍射效率提高。根据理论和实验结果对于提高衍射效率的全息记录条件进行了探讨。 4.利用不同全息存储技术在菌紫质和俘精酸酐样品上进行了全息图像存储实验,包括参考光再现与共轭光再现技术、透射式与反射式记录技术、夫琅和费全息存储与傅里叶变换全息存储技术、不同偏振全息及不同复用技术,以达到提高衍射效率、衍射像的信噪比和存储密度的目的。利用紫光提高了全息衍射像的信噪比和衍射效率。建立了傅里叶变换正交圆偏振全息存储光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概论
  • 1.1 光致变色现象的原理
  • 1.2 光致变色材料的类型
  • 1.3 光致变色应用
  • 1.3.1 光存储方面的应用
  • 1.3.2 其他应用
  • 1.4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生物分子材料—细菌视紫红质
  • 1.4.2 化学合成物—俘精酸酐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1 材料简介
  • 1.5.2 研究的意义
  • 1.5.3 研究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光致变色动力学理论及实验研究
  • 2.1 理论研究方法
  • 2.1.1 一阶近似求解—基本特性的分析
  • 2.1.2 数值计算—精确描述
  • 2.1.3 经验公式拟合—稳态特性的简洁拟合
  • 2.1.4 三种拟合方法研究光致变色特性
  • 2.2 实验测量曲线
  • 2.2.1 菌紫质样品—光强依赖特性
  • 2.2.2 俘精酸酐样品—曝光量依赖特性
  • 2.3 两种材料光致变色动力学特性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致各向异性特性研究
  • 3.1 测量方法及原理
  • 3.1.1 正交偏振检测-常用的方法
  • 3.1.2 二向色性法
  • 3.2 光致各向异性动力学特性理论计算及实验测量曲线
  • 3.2.1 俘精酸酐样品
  • 3.2.2 菌紫质样品
  • 3.3 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原理
  • 3.3.1 光致变色引起的吸收与折射差谱
  • 3.3.2 光致二向色性和双折射随波长变化
  • 3.3.3 光致各向异性机理
  • 3.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息光存储特性研究
  • 4.1 光致变色材料光存储特性
  • 4.1.1 感光灵敏度
  • 4.1.2 抗疲劳特性
  • 4.1.3 亚稳态寿命(热不可逆性)
  • 4.1.4 空间分辨率测量
  • 4.1.5 感光光谱范围
  • 4.2 偏振全息记录中的偏振态和衍射效率分析
  • 4.2.1. 合成光场分析
  • 4.2.2. 全息衍射效率公式
  • 4.3 衍射效率的理论计算
  • 4.3.1 计算思路
  • 4.3.2 动力学特性
  • 4.3.3 稳态特性
  • 4.3.4 非线性记录及辅助紫光的作用
  • 4.3.5 偏振全息衍射效率动力学曲线
  • 4.4 衍射效率的实验测量
  • 4.4.1 菌紫质样品的光强依赖特性
  • 4.4.2 俘精酸酐样品的曝光量依赖特性
  • 4.4.3 辅助紫光对全息衍射效率影响
  • 4.5 衍射效率影响因素及全息记录条件的选择
  • 4.5.1 读出光波长
  • 4.5.2 最佳物参比
  • 4.5.3 不同偏振全息记录
  • 4.5.4 记录光强和时间
  • 4.5.5 记录条件的选择
  • 4.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光存储中的应用研究
  • 5.1 提高衍射像质量的全息存储技术
  • 5.1.1 共轭光再现消除畸变
  • 5.1.2 反射式全息提高信噪比
  • 5.1.3 正交偏振全息提高信噪比
  • 5.2 夫琅和费与傅里叶变换全息光存储提高存储密度
  • 5.3 辅助紫光提高衍射效率
  • 5.3.1 夫琅和费全息
  • 5.3.2 傅里叶变换全息
  • 5.4 不同复用技术全息存储实验研究
  • 5.4.1 角度复用技术
  • 5.4.2 旋转复用
  • 5.4.3 偏振复用
  • 5.4.4 角度-偏振复用
  • 5.5 高密度偏振全息光数据存储
  • 5.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光致变色材料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6.1 光致变色特性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6.1.1 图像衬度反转
  • 6.1.2 亮背景滤除—提高图像信噪比
  • 6.1.3 光开关
  • 6.2 光致各向异性特性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 6.2.1 图像衬度反转
  • 6.2.2 图像相加减
  • 6.2.3 高低通滤波
  • 6.2.4 全息法实现边缘增强和图像加减
  • 6.2.5 防伪技术
  • 6.2.6 高信噪比图像
  • 6.2.7 光开关
  • 6.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虚拟智能化空间运作研究的全息智能服务员设计[J]. 包装工程 2020(02)
    • [2].全息投影应急逃生指示系统[J]. 今日消防 2019(12)
    • [3].全息影像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影响[J]. 艺术研究 2020(01)
    • [4].全息光镊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激光 2020(02)
    • [5].全息3D显示技术的原理分析及其发展[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08)
    • [6].全息影像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J]. 科技创新导报 2020(03)
    • [7].全息影像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5)
    • [8].全息镭射定位纸印刷精度控制[J]. 印刷技术 2020(05)
    • [9].仿全息投影广告展示柜设计与实现[J]. 科技创新导报 2020(07)
    • [10].基于全息数字人模型的全息结构医学[J]. 中国数字医学 2020(08)
    • [11].论全息媒体人的素养[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09)
    • [12].素面彩虹全息材料的光栅常数测量方法比较[J]. 光学学报 2019(10)
    • [13].全息打印技术研究进展[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8(04)
    • [14].刮擦“全息”的实验探索及理论分析[J]. 大学物理实验 2017(04)
    • [15].全息世界与全息人[J]. 办公自动化 2017(14)
    • [16].论基于“全息性耦合”的师资队伍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04)
    • [17].美国华裔文学的全息翻译研究——以《喜福会》为例(英文)[J]. 海外英语 2015(06)
    • [18].论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时会计和全息会计的发展[J]. 中国市场 2015(39)
    • [19].聚焦核心素养 实施全息育人——初中数学学科全息育人点导引[J]. 科普童话 2020(03)
    • [20].全息影像技术在展览展示中的应用研究[J]. 数码世界 2020(03)
    • [21].基于全息投影技术的健身训练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7)
    • [22].从“课”到“学”——“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全息阅读·云课堂”的构建[J]. 江苏教育 2020(18)
    • [23].全息阅读云课程的校本建设与实践[J]. 江苏教育研究 2020(11)
    • [24].从全息教学细节着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J]. 读写算 2020(25)
    • [25].全息阅读在绘本阅读中的运用——以《七只瞎老鼠》教学为例[J].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0(04)
    • [26].谈全息影像技术的设计发展与演变[J]. 艺术品鉴 2019(33)
    • [27].全息习作的意蕴及其教学路径[J]. 江苏教育 2019(89)
    • [28].一体化伪全息放映装置制作[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04)
    • [29].引导“全息阅读”,提升语文素养[J]. 学园 2017(36)
    • [30].浅谈全息投影在生活展示方面的应用[J]. 长江丛刊 2018(23)

    标签:;  ;  ;  ;  ;  ;  ;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全息和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