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进一步调查巴西心脏瓣膜事件

意大利进一步调查巴西心脏瓣膜事件

一、意大利进一步调查巴西心脏瓣膜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周强,吴思凡,王熙尧,杨元素,陶瑛瑛,黄晓晖,魏萌[1](2022)在《NOACs与华法林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华法林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收集NOACs(试验组)对比华法林(对照组)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7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7项RCT和2项队列研究,共计4 96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物瓣膜置换/修复术后,试验组患者的卒中/系统性栓塞(SSE)发生率[OR=0.71,95%CI(0.52,0.97),P=0.03]、大出血发生率[OR=0.40,95%CI(0.30,0.54),P<0.000 01]、颅内出血发生率[OR=0.20,95%CI(0.04,0.95),P=0.04]均显着低于华法林组,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5,95%CI(0.88,1.79),P=0.22]。机械瓣膜置换/修复术后,两组患者的SSE发生率[OR=1.52,95%CI(0.04,60.29),P=0.82]、全因死亡率[OR=0.26,95%CI(0.04,1.84),P=0.1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随访时间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生物瓣膜置换/修复术后,当随访时间≤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的SSE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OR=0.20,95%CI(0.06,0.74),P=0.03],而两组患者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CI(0.19,2.38),P=0.53];当随访时间>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SS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4,95%CI(0.54,1.02),P=0.07],而试验组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OR=0.39,95%CI(0.29,0.52),P<0.001]。按研究类型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生物瓣膜置换/修复术后,RCT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SSE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OR=0.51,95%CI(0.29,0.92),P=0.03],而两组患者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8,95%CI(0.33,1.03),P=0.06]。队列研究中两组患者的SS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40,2.66),P=0.95],而试验组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OR=0.20,95%CI(0.06,0.74),P<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所得结果较稳健。结论对于生物瓣膜置换/修复术后患者,NO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或与华法林相当;对于机械瓣膜置换/修复术后患者,NOACs与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无显着差异。

张胜美[2](2021)在《不同心功能状态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发病隐匿,病程长,很难及时发现,从而影响早期治疗,往往进展为慢性甚至重症心脏瓣膜病,临床观察发现,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病人的术前心功能状态不同,术后的恢复效果不同。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心功能状态二尖瓣狭窄病人二尖瓣置换术后的围术期效果,进一步研究影响二尖瓣置换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从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46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以上病人全部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治疗,根据病程中病人出现的心功能最差状态将所有病人分为3组:心功能II级组59例,心功能III级组62例,心功能IV级组25例,其中,心功能IV组经治疗在术前可恢复至心功能III~IV级。记录所有病人的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比较,评估不同心功能状态二尖瓣狭窄病人二尖瓣置换术后的围术期效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影响二尖瓣置换术后效果的因素。结果:3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除外左室射血分数、左房血栓及房颤、栓塞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心功能IV组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明显长于心功能II级组,呼吸机辅助时间长于心功能II级组和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术后引流量显着高于心功能II级组和心功能III级组,心功能IV级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显着高于心功能II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功能IV级组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是心功能II级组的5.895倍(p=0.019)。结论:心功能状态越差,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越高,因此,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中度及以上的病人,一旦明确了诊断,必须及早介入,并对心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对于心功能程度II~III级的病人应尽快手术,缓解梗阻状态,防止心功能状态进一步恶化。

龙相君[3](2021)在《回顾性分析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并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病原学特点及致病菌耐药的变化趋势。旨于加深对该病的理解,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10年间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174例确诊IE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基础心脏病史、辅助检查、预后危险因素、致病菌及耐药情况等。按照IE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将病例资料分成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两个亚组,比较两组间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病原学分布、耐药性分析及治疗转归等之间的差异。根据IE发病部位不同,将病例资料分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atural valvular endocarditis,NVE)、早期的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rosthetic valve endocarditis,PVE)和晚期PVE三个亚组,比较三者间病原学差异。本研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结果:1.临床特征:174例IE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3例(64.9%),男女比例为1.9:1,平均年龄(52.1±17.2)岁。95例(54.6%)IE患者有基础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多,共24例(13.8%),其次是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21例(12.1%),风湿性心脏病18例(10.3%)等。IE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以发热(76.4%)最为普遍,并发症主要是以心功能不全(42.0%)、栓塞现象(17.2%)为主,其中脑梗死14例,占所有栓塞事件46.7%(14/30)。2.超声心动图:发现心脏瓣膜赘生物共141例,占77.6%,主要累及左心系统(87.9%),多侵犯主动脉瓣(46.1%)及二尖瓣(31.9%)。3.病原菌分布:血培养阳性101例(58.0%),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菌有100例(99.01%),以链球菌属为主占65.35%;其次为葡萄球菌属占20.79%;肠球菌属占10.89%和革兰氏阳性杆菌2例(1.98%)。革兰氏阴性菌1例,占0.99%,为布鲁氏菌。同时培育出链球菌及肠球菌株共1例(1%)。4.耐药性分析:血标本中分离出的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偏低(均为6.98%);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22.2%、85.7%;肠球菌属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3.3%、11.1%、22.2%;以上致病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替加环素均未发现耐药。5.治疗及转归:120例(69%)采取单纯内科抗感染治疗,54例(31.0%)采取外科手术联合内科抗感染治疗。住院期间有10例(5.7%)IE患者因原发病死亡。6.死亡预后分析:单因素显示糖尿病(P=0.001)、肾功能不全(P=0.029)、心功能不全(P=0.022)、白细胞增多(P=0.006)、进行手术治疗(P<0.001)与IE患者预后有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白细胞增多(P=0.017,OR=0.379)、心功能不全(P=0.023,OR=0.392)、早期进行手术治疗(P=0.001,OR=12.08)以及糖尿病(P=0.029,OR=0.349)均是IE的独立预后因素。7.亚组间比较分析:1)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上,2008-2012年组有63例(91.3%)发热患者,2013-2017年有70例(66.7%)发热患者,两组间首发临床症状是发热的病例数呈现减少走向(P<0.01)。出现栓塞并发症呈升高趋势(10.1%vs 21.9%,P<0.05),其中脑栓塞增加最为显着(1.4%vs 12.4%,P<0.01)。2)在病原学分布中,阳性率呈下降趋势,链球菌占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2年组血培养阳性47例(68.1%),其中链球菌占34例(49.3%),而2013-2017年组血培养阳性54例(51.4%),其中链球菌占32例(30.5%)。3)早期的PVE致病菌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例,60%)为主,晚期的PVE致病菌主要以链球菌(3例,50%)居多,NVE致病菌主要是链球菌(63例,73.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及链球菌属分别在三个亚组中有差异(P<0.05)。结论:近年来,本地区IE发病人数在增加,男性为主,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等基础心脏病较前增多。症状以发热、心瓣膜杂音等常见,特异性不强。近期以发热为首发临床表现的IE患者明显减少,并发症多以心功能不全、栓塞事件为主,且栓塞事件、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呈现增加趋势。超声心动图在诊断IE上地位显着,心瓣膜损害多累及左心系统。血培养阳性率仅为58%,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比例增加。链球菌属仍然是IE主要致病菌,尤其以草绿色链球菌、血链球菌为主。糖尿病、白细胞增多、心功能不全是影响I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同时发现尽早手术联合规范抗感染治疗能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胡丹丽[4](2021)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等健康状况极大受损,患者除了关注临床结局外还较为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心衰特异性健康状况量表。当KCCQ作为结局指标量化心衰患者健康状况时,慢性心衰患者KCCQ得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缺乏急性心衰患者住院期间KCCQ得分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另急性心衰患者出院后短期和长期的KCCQ演变模式数据较少,且变化趋势存在争议。当KCCQ作为预测因子时,大部分研究报道了 KCCQ得分在慢性心衰患者中与长期不良事件风险呈负相关,但其在急性心衰患者中与长期临床预后的关联尚未得到确切结论。另外报道KCCQ在慢性心衰中对临床预后风险预测的研究大都来自欧美,我国的数据较为匮乏。KCCQ问卷还可作为心衰患者随访过程中病情监测的重要工具,其纵向变化值与临床预后的线性关系仍然存在争议。目的(1)采用简版KCCQ评估急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状况,比较不同特征心衰患者的得分并分析影响因素;并研究住院心衰患者出院后一年内健康状况变化模式及各重要亚组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2)分别分析住院心衰患者在两个时间点(入院、出院后1个月)的KCCQ-12分值及其变化与出院一年内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的关联。方法重大慢病国家注册登记研究—心力衰竭前瞻队列研究(China-PEACE-5p-HF)入选了来自全国52家医院的4907例因心衰入院的患者,通过住院病历提取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基线信息,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KCCQ-12问卷、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生物样本采集,于患者住院期间采集心电图资料和心脏超声资料。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六个月、一年时进行面访或电访,采集患者的临床结局事件和健康状况(KCCQ、EQ-5D)。KCCQ问卷总分在0-100,得分越高患者健康状况越好。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KCCQ-12得分的影响因素。以同时完成基线和三次随访KCCQ的患者为对象,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时间点KCCQ的变化趋势及各亚组人群的变化情况,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影响KCCQ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Cox回归分别分析住院心衰患者两个时间点(入院、出院后1个月)的KCCQ-12分值及其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联。结果(1)共4869例患者完成入院48小时内KCCQ-12问卷,中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IQR 57-75),女性占比 37.6%。KCCQ-12 中位得分(IQR)为 43.1(26.7-60.6)。多重线性回归中女性、年龄≥75岁、合并房颤、COPD、糖尿病、BMI>24kg/m2、抑郁、NT-proBNP水平增高、NYHA Ⅲ-Ⅳ级、低钠血症、白蛋白<35g/L是住院心衰患者KCCQ-12得分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发心衰、院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患者KCCQ-12得分高的影响因素,不同射血分数的患者KCCQ得分无显着差异。KCCQ-12得分低的患者报告中度及以上行动困难、自我照顾困难、日常活动困难、疼痛不适、焦虑抑郁的比例显着增高、EQ-5D指数得分与VAS得分显着降低。共2328例患者同时完成一个月、六个月、一年随访KCCQ-12问卷。(2)三次随访KCCQ-12中位得分分别为 43.1(26.7,60.6)、71.3(56.3,81.9)、78.8(62.5,87.5)、79.0(62.5,88.5),其中体力活动受限中位得分分别为 50.0(33.3,75.0)、83.3(58.3,100)、83.3(66.7,100)、83.3(66.7,100),症状频率得分分别为 50.0(25.0,70.0)、85.0(70.0,100)、90.0(70.0,100)、90.0(70.0,100),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 25.0(12.5,37.5)、37.5(25.0,62.5)、50.0(37.5,75.0)、62.5(37.5,75.0),社交活动受限中位得分为 50.0(25.0,75.0)、91.7(66.7,100)、91.7(66.7,100)、87.5(66.7,100)。入院和三次随访EQ-5D指数得分分别为0.71(0.44,0.82)、0.83(0.71,1.00)、0.84(0.78,1.00)、0.84(0.77,1.00)。各亚组人群随访期间KCCQ-12得分变化趋势与总人群保持一致,其中女性患者随访期间得分持续低于男性,年龄‰75岁得分持续低于年龄<55岁患者,合并卒中、COPD、肾功能不全、抑郁、慢性心衰加重患者得分持续低于相应不合并者,HFpEF患者低于HFrEF患者,基线高NT-proBNP水平者得分持续低于低水平NT-proBNP者。(3)基线4898例患者完成KCCQ-12问卷,得分为0-24、25-49、50-74及75-100的患者分别占比22.5%、38.0%、29.2%、10.3%。经过一年随访,共有879(17.9%)例患者死亡,2304(47%)例患者住院,1872(38.2%)例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或因心衰住院。四组患者一年随访的粗死亡率分别为29.6%、17.6%、12.3%、9.7%,全因住院率分别为52.7%、47.3%、44.8%、40.0%,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率分别为50.6%、38.2%、33.2%、25.5%(P<0.05)。立方样条函数(RCS)显示入院 KCCQ-12 得分与上述临床结局均呈线性相关。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中 KCCQ-12 得分每降低10分,患者一年内发生死亡、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1%、4%和7%。(4)出院后一个月随访共有4267例患者完成KCCQ-12问卷,0-24、25-49、50-74 及 75-100 的患者分别占比 5.5%、13.2%、37.1%、44.2%。四组患者出院后一年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0.9%、19.2%、13.5%、8.1%,全因住院率分别为 61.9%、52.0%、41.9%、32.2%,复合事件率分别为 67.4%、57.1%、41.8%、27.0%(P<0.05)。稳定期KCCQ-12得分与上述临床结局呈线性相关,多因素调整后KCCQ-12每降低10分,一年内全因死亡、住院和复合事件风险分别增加16%、14%和 19%。(5)KCCQ 变化值(ΔKCCQ)的中位数(IQR)为 22.9(5.4,40.2),健康状况好转(ΔKCCQ>5分)的患者占比75.6%,稳定的患者(-5<ΔKCCQ<5)占比11.4%,恶化(ΔKCCQ<-5)的患者占比13.0%。好转组(ΔKCCQ>5分)基线LVEF最低,NT-proBNP水平最高,NYHA心功能Ⅳ级者占比高,其基线KCCQ-12得分比稳定组低20.1分。调整基线临床特征和基线KCCQ-12得分后,ΔKCCQ与出院后一年的临床事件呈线性相关,其每降低5分心衰患者一年全因死亡风险增高7%(95%CI 1.05-1.09),住院风险增高8%(95%CI 1.06-1.09),心血管死亡与心衰住院风险增加7%(95%CI 1.06-1.09)。结论住院心衰患者健康状况严重受损,女性、年龄≥75岁、合并房颤、COPD、糖尿病、BMI>24kg/m2、抑郁、NT-proBNP水平增高、NYHA Ⅲ-Ⅳ级、低钠血症、白蛋白<35g/L是住院心衰患者KCCQ-12得分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发心衰、院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KCCQ-12得分高的影响因素。住院心衰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内健康状况得到显着改善,此后的半年到一年内趋于平稳。KCCQ-12各个维度得分变化趋势、各亚组人群的得分趋势与总人群得分变化趋势保持一致。KCCQ-12得分在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患者中分别与一年随访的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的风险呈线性负相关。调整基线特征和基线KCCQ得分后,KCCQ变化值分别与出院后一年内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风险呈线性相关,且随着KCCQ变化值下降,患者一年临床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

李波霞[5](2020)在《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MHVR)需常规抗凝治疗。华法林作为经典口服抗凝药物为MHVR患者长期抗凝首选,但其起效慢,术后早期需肝素类桥接抗凝,而对于肝素类药物的选择、剂量推荐在我国患者中缺乏相关指南和研究;华法林个体差异大,基因和临床因素均可影响华法林维持剂量(Maintenance dose,MD),已有多种模型用于预测MD,但对于MHVR术后早期,华法林敏感性增加,各种已知的影响MD的因素、相关基因和具体临床因素(围术期生理病理变化、围术期用药等)对华法林起始响应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明确;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反映抗凝稳定性,与不良事件相关,而我省患者的TTR影响因素尚未见报道;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显着影响华法林早期响应,但其机制不完全明确。为此本论文将以甘肃地区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MHVR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筛选与华法林抗凝初期和维持期响应最相关的因素,并建立预测初始达标剂量和MD的计算方程,明确各因素在初始达标剂量模型和MD模型中解释剂量变异的比例;评价相关基因和临床因素对TTR的影响;此外,基于相关转运体初步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影响华法林体内过程和增加华法林药效的机制。方法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纳入305名MHVR患者进行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根据术后不同桥接抗凝方案,患者被分为3组:普通肝素(UFH)组109例,低分子肝素(LMWH)组97例,UFH联合LMWH(UFH-LMWH)组99例。所有患者均随访4周,主要临床结局为出血和栓塞事件。2.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纳入了289例MHVR早期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基因型VKORC1-1639 G>A(rs9923231),CYP2C9*2(rs1799853),CYP2C9*5C1080G(rs28371686),CYP2C9*3(rs1057910),CYP2C19*2(rs 4244285),CYP4F2V433M(rs2108622),GGCX(rs11676382),ABCB1 C3425T(rs 1045642)和ABCG2C421A(rs2231142)信息、临床特征、对治疗的反应、出血和血栓事件情况。随访至少30天,主要临床结局是INR首次大于等于治疗范围下限(≧LLTR)所需时间和华法林剂量。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预测达标所需华法林剂量的算法,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达标时间因素的风险比,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INR≧3.5的危险因素。随访3个月记录患者每次监测的INR值、华法林剂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TR<70%的危险因素及其OR值。随访1年得到患者的维持剂量(MD),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MD有显着影响的基因和临床因素,建立方程并与达标剂量方程比较。3.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与其机制初探在长期药效学实验中,将Wistar大鼠连续给予治疗剂量华法林(0.125 mg/kg qd)15天,使INR稳定于治疗范围(1.6-2.0)。随后将大鼠分为单用组和合用组,再给药4天,单用组继续只给予华法林(0.125 mg/kg qd),合用组给予华法林(0.125 mg/kg qd)并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 bid),比较单用与合用组INR值在4天内的变化。在药动学和组织分布实验中,将大鼠分为两组,单用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0g bid),合用组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 bid),连续预处理4天。预处理期间测定血中维生素K1、K2含量在合用组的变化。随后,在第5天,将单用组和合用组再分别分为低剂量华法林组和高剂量华法林组。低剂量单用组灌胃给予华法林(0.125 mg/kg),高剂量单用组给予华法林(0.5 mg/kg),低剂量和高剂量合用组分别给予0.125 mg/kg和0.5 mg/kg华法林后立即腹腔注射头孢哌酮舒巴坦0.3 g/kg。不同时间点股动脉采血,测定华法林血药浓度,同时尾静脉采血测定INR值。采用LC/MS/MS分别测定华法林、S/R-华法林的含量,采用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此外,将另一批大鼠分为两组,即低剂量单用组和合用组,其预处理和给药方式同上,在第5天给药后,分别采集低剂量单用组和合用组大鼠在10 min、2 h、6 h和10 h肝脏组织,此外,在2 h时间点同时采集回肠、肾脏、脾脏、肺和胰腺组织,测定各组织中S/R-华法林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肝脏和回肠组织中P-gp的表达,RT-qPCR测定肝脏中Oat2mRNA的表达量。为了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肝摄取影响的机制,在HepaRG细胞培养基中加入1μM华法林与同时加入1μM华法林和350μM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培养,考察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对映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摄取量。结果UFH组中有2名患者术后出现了栓塞卒中事件。与UFH组相比,LMWH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10.3%vs 2.8%,P=0.03)。在第二终点方面,相比于UFH组,LMWH呈现出使ICU住院时间(P=0.08)、术后住院时间(P=0.08)、INR达标时间(P=0.06)缩短的趋势。肌酐水平[OR 1.03,95%CI(1.01-1.05),P=0.02]与高血压[OR 3.72,95%CI(1.35-10.28),P=0.01]为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的结果显示,VKORC1-1639 G>A、CYP2C9*1/*3、头孢唑啉、头孢哌酮舒巴坦、体重指数增加、Δ血红蛋白(ΔHb,术前与术后血红蛋白之差)和白细胞计数可以独立影响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初期反应。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如下方程:华法林达标累积剂量(mg)=14.376 VKORC1-1639G>A–2.865高血压+0.468 BMI–0.108年龄+2.366 ABCB1 CT/TT–4.050 CYP2C9*1/*3–4.843头孢哌酮舒巴坦–0.062ΔHb–2.530头孢唑林+0.323术前血浆白蛋白–16.200,此方程可解释INR首次达到大于等于治疗范围下限(≧LLTR)所需的华法林剂量43.9%的个体差异。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华法林累积剂量预测剂量和实际剂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Pearson r=0.6404,P<0.0001)。VKORC1-1639 GA/GG、头孢哌酮舒巴坦和胺碘酮显着影响首次达标INR值。合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患者首次INR≥3.5的风险高于未使用的患者[OR 1.565,95%CI(1.156-2.119),P=0.004];年龄是INR≥3.5的另一个独立影响因素[OR 1.082,95%CI(1.035-1.130),P<0.001];随访期间,携带VKORC1 AA的患者首次INR≥3.5的风险高于携带VKORC1 GA/GG的患者[OR 5.487,95%CI(1.223-24.621),P=0.026]。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BMI、胺碘酮、VKORC1-1639G>A和CYP2C9*1/*3与MD显着相关。MD(mg/day)=1.436VKORC1-1639 G>A-0.967CYP2C9*1/*3-0.043胺碘酮+0.033血浆白蛋白-0.010年龄+0.032 BMI+0.688,该算法可解释40.2%MD的变异。其中VKORC1-1639G>A占27.8%,比重最大。年龄和合用头孢唑林是TTR<70%的危险因素。长期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给予大鼠治疗剂量华法林15天后,INR维持在治疗范围,在第16天,与单用组相比,合用组同时给予华法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后10小时其INR增幅就有统计学意义,并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头孢哌酮舒巴坦预处理天数增加,维生素K1、K2含量逐渐下降,第4天时出现显着性下降。药动学实验结果显示,与低剂量华法林单用组相比,低剂量华法林合用组的华法林和S-华法林的AUC0-t、Cmax均显着增加,CL/F均显着下降;合用组INR值也在给药后8 h有显着性升高;合用组回肠和肝脏P-gp表达明显降低,肝脏Oat2的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合用组S-华法林在给药后2 h、6 h、10 h的肝脏分布显着降低;合用组华法林S/R对映体在给药后2 h回肠、肾脏分布显着增加。此外,头孢哌酮舒巴坦可显着降低S/R华法林在HepaRG细胞中各时间点的摄取量。结论对于MHVR术后患者,UFH桥接出现了两例卒中事件,与UFH相比,LMWH有助于患者早期获得抗凝效果和缩短住院时间,但增加了出血事件的发生率。UFH-LMWH组无栓塞事件,出血发生率与UFH组无差异,在三种桥接方案中更易被接受。在华法林治疗初期,遗传因素(VKORC1、CYP2C9和ABCB1基因型)和临床因素(年龄、BMI、抗菌药物、高血压、ΔHb和白蛋白水平)均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由于抗凝初期和维持期影响因素不同,相同影响因素占比不同,不宜直接使用MD作为起始剂量。年龄和头孢唑林影响患者TTR,而基因多态性与TTR无相关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快速、显着地影响华法林药效,这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可减少维生素K的合成有关,还可能与其抑制肠道P-gp表达,增加华法林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抑制肝脏Oat2的mRNA表达量,减少华法林特别是S-华法林在肝脏的摄取,从而增加华法林体内暴露量、延长其在体内的时间有关。

郑也[6](2020)在《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华法林是目前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 valve replacement,MHVR)患者术后应用最广泛且有效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华法林的治疗窗较窄,因此患者出院后需要常规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以监测患者对抗凝治疗的反应,并根据检测结果适当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以维持稳定抗凝作用。尽管维持INR的稳定很重要,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证据证明何种术后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抗凝治疗质量、减少抗凝相关并发症(如出血和血栓栓塞),并提高其长期生存率。因此我们提出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平台、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为MHVR术后患者人群建立一个华法林抗凝随访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标准化、更安全的随访方式,以求进一步降低华法林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其治疗效果。为了评价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是否优于传统抗凝管理,我们开展了这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方法:本研究是该多中心RCT研究的单中心初步分析,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随机分为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新型抗凝管理组患者使用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进行抗凝管理;传统抗凝管理组参考目前的抗凝管理策略,主要依靠门诊医生对患者进行抗凝管理。主要终点为比较两组术后1年随访期间INR治疗窗内时间占比(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同时对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进行前瞻性随访,包括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重度出血事件和轻度出血事件。复合终点的定义为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和重度出血事件。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不同抗凝管理模式的累积事件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在这项RCT研究中,本中心目前已入选330例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共258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目前的结果是对此258例患者的初步分析,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纳入128例患者,传统抗凝管理组纳入13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为134例(51.9%),平均年龄为49.5±10.1岁。两组患者基线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等人口统计学数据无显着差异,接受手术类别以及出院带药的详细信息两组间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12.9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其中新型抗凝管理组为12.7个月(范围:10.3到15.4个月),传统抗凝管理组为13.1个月(范围:10.8到14.2个月)。新型抗凝管理组和传统抗凝管理组的TTR分别为60.88%±28.87%和60.98%±25.92%,差异无统计学显着性;INR变异率分别为0.26±0.18和0.26±0.17,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两组范围内INR检测次数占比(Proportions of INRs in range,PINRR)分别为57.33%±21.98%和54.58%±21.69%,亦无显着差异。血栓栓塞事件在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发生率分别为1.6%和0.8%,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7%和31.5%,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复合终点两组发生率相当,均为3.1%。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传统抗凝管理组相比,新型抗凝管理组累积事件生存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排除了术后1月以后无INR检测记录的患者,对余下210例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结局进行敏感性分析。在98例新型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2.44%±27.01%和58.24%±18.24%,在112例传统抗凝管理组的患者中,TTR和PINRR分别为63.80%±24.50%和56.47%±20.1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敏感性分析中,新型和传统抗凝管理组患者在全因死亡、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以及复合终点的发生率相近。结论:在接受MHVR手术的患者中,与传统抗凝管理相比,基于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达到了类似的控制水平,两组患者TTR和PINRR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中相当,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具有稳健性。主体研究仍在进行中,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背景: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可增加3-5倍的中风风险,且血栓栓子大多源自左心耳。这一发现引出了一系列评估心脏手术同期进行左心耳闭塞手术(Surgic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SLAAO)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echanical heartvalvereplacement,MHVR)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严格的抗凝治疗,可显着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而关于AF患者在进行MHVR时同期进行SLAAO手术是否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血栓栓塞事件的证据尚不充足。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AF患者在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术后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间于本中心进行MHVR手术的AF患者,并对入选患者进行1年随访。研究的主要终点定义为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及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定义为由缺血性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和全因死亡构成的复合终点。我们通过应用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免于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结局之间的关联。此外,本研究也使用1:1的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来平衡基线特征的差异,并对PSM后的两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评估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在不同亚组之间对心血管结局事件风险的影响。结果:在这项回顾性观察性中,我们共纳入497名接受MHVR手术的AF患者,其中女性307例(61.8%),平均年龄为55.9±8.6岁。根据患者是否同期接受SLAAO手术分将患者为SLAAO组(N=137)和No-SLAAO组(N=360)。本研究队列中共有5例患者在手术后30天内死亡。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术后二次开胸发生率,术后红细胞输注率以及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示,MHVR同期接受SLAAO手术与30天死亡率(OR=0.65,95%CI:0.07-5.91;P=0.706)及其他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相关性。术后中位随访13.6个月,共有14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之间主要终点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全因死亡、出血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Log-rank P>0.05)。在校正了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同期进行SLAAO手术与任何心血管结局无相关性。经过1:1的PSM后,共从SLAAO组和No-SLAAO组中匹配出120对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变量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未发现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与较低的主要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关。按照患者的性别、体重指数、CHA2DS2-VASc评分、既往冠心病史、左心房内径以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亚组之间,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未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结论:这项回顾性研究中表明,在AF患者中,MHVR手术同期进行SLAAO手术可能会伴有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较长的住院时间,但与一年随访期间对血栓栓塞和死亡事件的额外保护作用无关。背景:心脏瓣膜疾病人群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当进行瓣膜手术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时,则须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以避免围手术期心肌梗塞。由于这类患者有较高的术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抗栓治疗方式值得关注。然而目前尚缺乏评价同期接受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的抗栓策略及疗效的研究,且在华法林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能否带来心血管事件获益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拟评估术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对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早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和1年随访期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同期接受MHVR手术和CABG术的成年患者。根据出院后患者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分组并进行前瞻性随访,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重度出血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主要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定义为重度出血事件及包括所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复合终点;栓塞相关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再次血运重建;硬终点事件定义为MI、缺血性脑卒中、系统性栓塞和全因死亡。Kaplan-Meier曲线模型估算无事件累计生存率,并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出院后阿司匹林使用情况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并计算风险比值(Hazard ratios,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结果:在这项观察性研究中,535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出院随访,其中491例患者接受华法林合并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组),同时有44例患者仅接受华法林治疗(非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记录到28例(5.2%)主要终点事件,20例(3.7%)栓塞相关终点事件、26例(4.9%)硬终点事件、6例(1.1%)重度出血终点事件和34例(6.4%)复合终点事件。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未使用阿司匹林相比,使用阿司匹林组随访期间重度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显着较低(Log-rank P=0.024),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出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组较未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出现显着较低的重度出血终点事件,但主要终点事件、栓塞相关终点事件、硬终点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与阿司匹林治疗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子进行校正后,阿司匹林治疗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关系。结论:在MHVR合并CABG手术患者中,术后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与较低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提示术后1年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虽然未带来显着的心血管获益,但也未明显增加出血相关的安全性终点事件。未来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研究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果。

石雅[7](2020)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构建包括患者、护理人员、组织管理、设备维度在内的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并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2)基于上述评价体系,形成患者维度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3)运用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表进行临床实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精准化护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评价体系的构建采用文献回顾法、半结构访谈法初步拟定评价指标,通过专家函询法构建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护理难度评价体系。2.评价表的信效度检验再次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患者维度指标的综合权重,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并选择60例样本进行预实验,用cronbach’sα系数计算信度,应用专家评分计算内容效度,用探索性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结构效度检验。3.临床实证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内蒙古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200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运用护理难度评价表计算其护理难度得分。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入院方式、护理级别等变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性。护理难度得分则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等级划分。结果1.评价体系的构建(1)指标构建:共纳入20名函询专家,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在0.88-0.91之间,协调系数在0.174-0.342之间,经c2检验,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确定慢性心衰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包括患者维度、护理人员维度、组织管理维度、设备维度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2)权重设置: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中患者维度(0.455)权重最高,其次是护理人员维度(0.263)、组织管理维度(0.141)和设备维度(0.141),其他指标权重见文中及附录,对所有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CR<0.1,均为满意一致性矩阵,逻辑性良好。(3)形成护理难度评价表:基于上述体系,得出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共有包括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心力衰竭分级、自理能力、社会支持等共19个条目。经过预实验,得出评价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5,内容效度ICVI为0.85,SCVI为1,通过因子分析得出6个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4.946%,因此评价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临床实证。2.临床实证:200例患者护理难度得分数据资料呈正态分布,得分均值为1.42±0.32。通过K均值聚类法将区间划分为三类:第三类(0.653~1.192)49例、第二类(1.204~1.566)85例、第一类(1.580~2.235)66例,本研究中规定:从第三类到第一类逐渐难度增高,因此将CHF患者护理难度等级划分为:3级(<1.1分)为低护理难度、2级(1.1-1.6分)为中等护理难度、1级(>1.6分)为高护理难度,并得出CHF患者护理难度处于中等水平。经过单因素分析得知,CHF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级别、住院天数、入院方式是影响护理难度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级别越高,住院天数越多、以急诊入院的CHF患者护理难度得分的所属级别越高。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其中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得出降低CHF的护理难度,治疗和护理患者是关键,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是重点,而合理的组织管理和充足完善的仪器设备是前提和先决条件,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包含19个条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且信效度良好,能够客观、全面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3)通过临床实证得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处于中等水平,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对高护理难度患者的关注:特别是由急诊入院、护理级别较高、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同时可以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分等级,配置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并在绩效方面向负责高护理难度患者的护士倾斜。

陈峙公[8](2020)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甘肃人群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计算出一个适宜甘肃地区患者的华法林给药预测公式。方法:选取213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其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1.5-2.3之间。记录患者的基本特征资料,以PCR技术为基础,对华法林药物反应相关的CYP2C9基因(Cytochrome P4502C9)和VKORC1基因(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complex subunit 1-1639)进行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华法林剂量与年龄(r=0.147,P<0.05)呈正相关,与体重显着正相关(r=0.496,P<0.01)与BMI(Body mass index)呈显着正相关(r=0.580,P<0.01),CYP2C9*1*1和CYP2C9*1*3两种基因型的患者华法林稳态剂量有显着差异(P<0.05)VKORC1-AA与VKORC1-GA两基因型之间患者的华法林稳态剂量有显着差异(P<0.05)。预测公式:Y=0.012*年龄+0.159*BMI-0.368*CYP2C9+0.489*VKORC1-2.19结论:基于年龄、BMI,以及CYP2C9基因与VKORC1基因不同,我们建立了一个适宜甘肃地区患者服用华法林的每日适宜剂量预测模型。这种给药模式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安全、更有效地给药华法林。

张琼文[9](2020)在《血浆vWF和ADAMTS-13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动态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手术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变化,探讨手术治疗对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儿血浆vWF浓度(vWF:Ag)和ADAMTS-13活性(ADAMTS-13 activity)的影响及机制。评估vWF水平在反映室间隔缺损严重程度中的意义。评估血浆vWF水平和ADAMTS-13活性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在围手术期发生临床事件(血管内皮损伤、感染、出血、血栓、再入院等)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儿74例作为实验组,根据超声心动图诊断将实验组分为单纯室间隔缺损组2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组32例以及室间隔缺损合并心脏瓣膜病组14例三个亚组。同时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同时期无心血管疾病儿童3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分别留取患儿入院时、心脏手术后当天、术后一天的外周静脉血血浆,同时记录入院时各项生化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ACL-TOP700全自动凝血仪对vWF活性(vWF activity)和vWF:Ag进行检测(免疫比浊法),采用ELISA方法对ADAMTS-13抗原(ADAMTS-13:Ag)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对部分患儿(单纯室缺组随机选取8例和全部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32例)标本ADAMTS-13 activity进行检测;通过Western Blot对vWF多聚体结构进行分析。观察患儿手术前、术后当天、术后1天及对照组vWF:Ag、vWF activity、ADAMTS-13:Ag、ADAMTS-13 activity和vWF多聚体分布的变化。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Spearman法进行术前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围术期各项指标对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及vWF和ADAMTS-13各项指标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结果:1.实验组患儿手术前血浆中vWF:Ag、vWF activity和ADAMTS-13 activit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ADAMTS-13:A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术前vWF:Ag和vWF activity与对照组比较单纯室缺组最低(P<0.001),室缺合并肺高压组其次(P<0.05),而室缺合并瓣膜病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组术后当天比术前vWF:Ag、vWF activity明显升高(P<0.001),ADAMTS-13:Ag明显下降(P<0.001),ADAMTS-13 activity水平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其中室缺合并瓣膜病组的vWF:Ag术后当天比术前无明显变化。3.实验组术后1天比术前vWF:Ag、vWF activity明显升高(P<0.001),其中高分子量vWF(HMW-vWF)多聚体的含量增加,ADAMTS-13:Ag明显下降(P<0.001),ADAMTS-13 activity无统计学差异(P=0.926)。4.实验组术后1天比术后当天vWF:Ag、vWF activity继续明显升高(P<0.001),ADAMTS-13:Ag和ADAMTS-13 activity无显着变化(P=0.777,P=0.051)。其中室缺合并瓣膜病组ADAMTS-13:Ag术后1天较术后当天无明显变化。5.vWF:Ag/ADAMTS-13 activity比值对于反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血管内皮损伤的价值比单独使用vWF:Ag或vWF activity指标更有意义;术后1天vWF:Ag/ADAMTS-13 activity比值在反映血管内皮损伤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高。6.我们的患者在手术后一年没有发生感染、血栓、再入院等事件的病例,5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在室间隔缺损患儿中,患者术前vWF和ADAMTS-13水平与术后出血事件、患者住院时间、ICU时间无相关性。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vWF:Ag、vWF activity、ADAMTS-13activity水平低,ADAMTS-13:Ag水平高,心脏手术后当天vWF:Ag、vWF activity明显升高,且在术后1天继续升高,而ADAMTS-13:Ag和ADAMTS-13 activity在术后当天开始下降,术后1天保持该水平。术前低ADAMTS-13水平与高分子量vWF的丢失有关,提示酶的消耗。术后vWF与ADAMTS-13呈明显相反的动态变化,可能与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手术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止血与血栓的平衡等因素相关。术后1天vWF:Ag/ADAMTS-13 activity比值在评价血管内皮损伤中比单独使用vWF:Ag或vWF activity更有意义。术前vWF和ADAMTS-13水平与围术期临床事件的发生无相关性。

杨青[10](2020)在《术后早期康复方案在心脏外科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形成适用性良好的心脏外科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方案,验证术后早期康复方案对患者运动功能水平等方面的作用,为提高老年患者参与心脏康复的适应性提供可行的康复方案。方法1.通过文献综述和培训学习、咨询专家形成本研究的术后早期康复方案。选取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年龄≥60周岁的患者30例,给予常规康复加术后早期康复方案,根据公式计算患者对方案的依从性,检验方案在心脏外科手术老年患者中的适用性。2.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年龄≥60周岁的患者79例,分为对照组43例、干预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组给予常规康复和术后早期康复方案。比较两组患者间运动功能水平(Barthel指数和Rivermead运动指数)、氧饱和度、ICU谵妄发生率、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方案的适用性检验中,对术后早期康复方案依从性好的患者占70%。2.方案的效果验证中,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Barthel指数、出院前Rivermead运动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转出ICU前的氧饱和度、ICU谵妄发生率、术后第七天的血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水平、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术后早期康复方案在心脏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安全可行。2.术后早期康复方案可提高心脏手术老年患者短期的运动功能水平。

二、意大利进一步调查巴西心脏瓣膜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大利进一步调查巴西心脏瓣膜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NOACs与华法林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与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2.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SSE发生率
        2.3.2 全因死亡率
        2.3.3 大出血发生率
        2.3.4 颅内出血发生率
        2.3.5 亚组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2)不同心功能状态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NYHA心功能分级
    1.3 二尖瓣狭窄诊断标准
    1.4 手术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单因素分析结果
    2.4 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
    3.2 术前因素
    3.3 术中因素
    3.4 术后因素
4 结论
5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回顾性分析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与内容
    3.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流行病学特点
    2.基础心脏病
    3.临床表现
    4.病原微生物及耐药情况
    5.超声心动图
    6.治疗转归及危险因素
    7.本研究局限性及不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4)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部分 急性心衰患者KCCQ得分及其影响因素
    1 正文前言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心衰患者入院到出院后一年内KCCQ-12分值的变化
    1 正文前言
    2 研究设计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住院心衰患者院内、出院后一个月KCCQ-12分值及其变化与一年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1 正文前言
    2 研究设计
    3 研究结果—住院心衰患者KCCQ-12得分与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4 研究结果—心衰患者出院后一个月KCCQ-12得分与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5 研究结果—CCQ变化值与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6讨论
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
总结
综述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
    引言
    第一部分 健康状况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KCCQ量表作为结局指标在心衰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心衰患者健康状况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心衰患者KCCQ评分与临床预后的关联
    综述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桥接策略
        1.1.1 抗凝药物简介
        1.1.2 桥接相关研究和指南推荐
    1.2 华法林响应影响因素
        1.2.1 抗凝初期影响因素
        1.2.2 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
    1.3 华法林药物相互作用
        1.3.1 华法林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1.3.2 转运体与华法林
    1.4 立体依据
第二章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
    2.1 引言
    2.2 患者和方法
        2.2.1 研究患者和研究设计
        2.2.2 终点指标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基线特征
        2.3.2 第一终点指标
        2.3.3 第二终点指标
        2.3.4 第三终点指标
        2.3.5 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2.4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
    3.1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抗凝初期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和稳定性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动物
        4.2.4 实验设计
        4.2.5 数据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长期药效学影响
        4.3.2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血浆维生素K1、K2含量的影响
        4.3.3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影响
        4.3.4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对映体药动学影响
        4.3.5组织分布实验
        4.3.6 Western blotting和肝脏中Oat2 mRNA表达实验
        4.3.7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在肝细胞中摄取的影响
    4.4 讨论和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桥接抗凝方案的比较研究
        5.1.2 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华法林响应的影响与剂量预测
        5.1.3 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华法林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心脏瓣膜术后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抗凝管理模式与传统抗凝管理模型的随机对照试验-单中心初步结果分析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接受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同期行左心耳闭塞手术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抗栓策略对预后的影响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述: 机械瓣置换术后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患者管理模式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简历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
致谢

(7)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
    6 质量控制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照原则与理论依据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的信效度检验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的构建
    2 预实验
    3 信度检验
    4 效度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难度评价表的临床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调查资料与实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群体
        1.1.2 信息记录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药物用量记录方法
    1.2 实验方法
        1.2.1 试剂和仪器
        1.2.2 INR值测定
        1.2.3 基因型测定
        1.2.4 PCR扩增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人信息
    2.2 性别导致的华法林差异
    2.3 年龄、身高、体重、BMI与华法林的剂量关系
    2.4 两种基因型间华法林剂量差异比较
    2.5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9)血浆vWF和ADAMTS-13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选择
        1.1.2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方法
        1.2.1 收集基本资料
        1.2.2 标本留存与检测
        1.2.3 仪器与试剂
        1.2.4 vWF:Ag的检测
        1.2.5 vWF activity的检测
        1.2.6 ADAMTS-13:Ag的检测
        1.2.7 ADAMTS-13 activity的检测
        1.2.8 vWF多聚体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组术前与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2 患者组三亚组术前与对照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2.3 术前患者组及对照组vWF和 ADAMTS-13 水平
    2.4 术后患者组及对照组vWF和 ADAMTS-13 水平
    2.5 vWF多聚体分析
    2.6 相关性分析
        2.6.1 患者组术前Spearman相关性分析
        2.6.2 对照组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2.7 ROC曲线分析
    2.8 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4 限制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vWF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术后早期康复方案在心脏外科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的方法
        1.1.2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的研究现状
        1.1.3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的效果评价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理论依据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的构建与适用性检验
    2.1 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的构建
        2.1.1 文献综述和培训学习确定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初步方案
        2.1.2 咨询专家确定术后早期康复方案
        2.1.3 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的伦理审查
    2.2 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的适用性检验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统计分析方法
        2.2.3 结果
        2.2.4 结论
第三部分 术后早期康复方案的效果验证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3.1.3 样本量的估计
        3.1.4 分组方法
        3.1.5 干预措施
        3.1.6 研究指标和工具
        3.1.7 资料收集步骤
        3.1.8 统计分析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3.2.2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比较
        3.2.3 两组患者的氧饱和度、ICU谵妄发生率、炎性指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
        3.2.4 不良事件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的安全性
    4.2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的必要性
    4.3 阻碍患者依从早期康复的原因
    4.4 早期康复对运动功能水平的影响
    4.5 早期康复对患者术后氧饱和度及炎性指标、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4.6 早期康复对心脏外科术后ICU谵妄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
全文总结
    研究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自觉劳累程度分级
附录三 患者一般资料收集表
附录四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中文版短卷
附录五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I指数(Bathel Index)
附录六 Rivermead运动指数(Rivermead Mobility Index)
附录七 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ICU)
附录八 康复记录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综述 心脏外科术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意大利进一步调查巴西心脏瓣膜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 [1]NOACs与华法林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周强,吴思凡,王熙尧,杨元素,陶瑛瑛,黄晓晖,魏萌. 中国药房, 2022(02)
  • [2]不同心功能状态对二尖瓣置换术后效果的影响[D]. 张胜美.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回顾性分析十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D]. 龙相君. 青岛大学, 2021(02)
  • [4]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D]. 胡丹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基因与临床因素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的影响研究[D]. 李波霞. 兰州大学, 2020(01)
  • [6]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 郑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慢性心力衰竭护理难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石雅.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的研究[D]. 陈峙公.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血浆vWF和ADAMTS-13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D]. 张琼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术后早期康复方案在心脏外科手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杨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意大利进一步调查巴西心脏瓣膜事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