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圣湖能源区块JAZMIN油田渐新统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哥伦比亚圣湖能源区块JAZMIN油田渐新统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JAZMIN油田为中马格达莱纳盆地重点勘探区块,但至今针对该工区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仍然较少,也未从根本上对储层规律进行认识。本文以沉积岩石学、沉积岩相学为基础,结合钻井资料、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以及薄片资料等,对JAZMIN区块地层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特征以及储层展布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通过对多套标志层的连续追踪,建立了区域地层的整体认识,同时选取了区块内47口井,对三个主力产层以及顶部两个层位进行了砂体厚度统计,并绘制了砂体展布图。分析可见,该区地层总体表现为东厚西薄的明显特征。同时认为导致西部地层地层减薄的因素主要包括:西部处于河流上游,早期低沉积或者无沉积;湖扩时期,上游受到河流涨水发生下切侵蚀作用等因素。其次,进行单井剖面的沉积相划分,最终将目的层段分四个时期进行沉积相研究,并在连井剖面上进行对比并绘制平面展布图。总结得出,在渐新世JAZMIN油田处于冲积平原,以河流相发育为主要特征。纵向上形成多套河道砂体、漫滩、废弃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相序组合。然后对沉积相带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区沉积相带主要受到三大因素控制:湖平面变化,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并首次指出该区沉积格局主要是受到湖水平面变化的控制,尤其是砂泥岩呈区域性的分布与东部Mugrosa湖季节性盆扩—盆缩作用密切相关。提取多个单井剖面的孔隙度、渗透率的平均值为数据样本进行研究并做出孔、渗交会图。对划分出的储层类型进行统计,将该工区三种类型储层Ⅰ类储层孔隙度>33%,渗透率>8000毫达西;Ⅱ类储层孔隙度29-33%,渗透率7500-9000毫达西;Ⅲ类储层孔隙度25-29%,渗透率5000-7500。通过对20余口单井有效储层划分,并分别对各井求孔、渗平均值以及储层累计厚度,将所获三种数据分别在平面上的投点,做出等值线图,并最终通过沉积相对等值线图进行修正。最后通过对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及沉积相展布的综合分析,并在平面上叠合成图,最终得出JAZMIN油田储层分布图。分析认为,该工区东北部-Ⅰ类储层发育位置为最优勘探区域“A”层为最先勘探层段,应优先部井。但整体来讲,全区储集性能都较好,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对未重视区域的勘探力度。并且含油气性研究应考虑到多种因素,分析证明该区含油气性除了与储集层性能有关,也与烃源岩位置、油气的充注方向以及储层的后期改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JAZMIN油田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2 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 2.3 盆地构造特征
  • 2.4 盆地地层特征
  • 第3章 岩石学特征研究
  • 3.1 地层分布特征
  • 3.2 岩性特征描述
  • 3.2.1 S-A8层岩性特征
  • 3.2.2 S-A9层岩性特征
  • 3.2.3 S-A10层岩性特征
  • 3.2.4 S-A11层岩性特征
  • 3.2.5 S-A12层岩性特征
  • 3.2.6 S-A13层岩性特征
  • 3.2.7 S-A14层岩性特征
  • 3.2.8 S-A15层岩性特征
  • 3.3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章 沉积相特征与砂体分布
  • 4.1 沉积相标志
  • 4.1.1 岩性特征
  • 4.1.2 测井相特征
  • 4.2 沉积微相类型
  • 4.3 单井沉积微相识别
  • 4.4 沉积相横向分布特征
  • 4.5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4.6 砂体分布
  • 4.7 冲积扇—河流相带形成的主控因素
  • 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 5.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 5.2 成岩作用特征分析
  • 第6章 储层特征研究
  • 6.1 储层电性特征
  • 6.2 储层物性特征
  • 6.3 储层孔渗分布规律
  • 6.4 储层有效厚度分布
  • 6.5 储层分类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哥伦比亚圣湖能源区块JAZMIN油田渐新统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