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论文摘要

临港工业区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欧和日本,一般由政府有计划地在临海地带进行规划建设,临港工业区内主要以石油化工、钢铁、能源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当时的发达国家基本都在已有港口的基础上,通过港口工业化,即在港口内建立工业区,促进港口的发展,同时也刺激了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我国,港口一般仅拥有物流运输功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为临港工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大部分沿海开发区与港口地理位置邻近,但管理上彼此独立,仅有少数开发区开始融入了港口的功能,走港口工业联合体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国外的港口发展模式,开发区发展模式是我国临港工业区的主要模式。由于临港工业区占地面积大、占用深水岸线长,开发建设投资巨大,但回报期很长,通常需要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初具规模。而我国目前土地、岸线资源的利用还相对粗放,如何集约利用临港工业区的土地及岸线资源就显得意义重大。鉴于临港工业区是一般开发区与港口的有机结合,所以本文借鉴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和港口岸线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结合临港工业区的特点,建立其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设计的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业项目建成率、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土地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土地税收收入、单位土地进出口总额、单位工业用地工业总产值和单位岸线货物吞吐量七个指标。由于我国临港工业区尚处于发展初期,评价数据比较贫乏,因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建立临港工业区的评价模型。其中,对于指标理想值选择从评价对象外部产生,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确定相对有效的开发区和港口,作为评价临港工业区的标竿。最后应用模型对宁波大榭开发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和天津临港工业区进行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临港工业区发展研究
  • 1.2.2 临港工业区评价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框架
  • 第2章 临港工业区概述
  • 2.1 临港工业区的定义及分类
  • 2.2 临港工业区的功能及特点
  • 2.3 国内外临港工业区的发展
  • 2.3.1 国外临港工业区
  • 2.3.1.1 西欧
  • 2.3.1.2 日本
  • 2.3.2 我国临港工业区
  • 2.3.2.1 宁波大榭开发区
  • 2.3.2.2 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
  • 2.3.2.3 天津临港工业区
  • 第3章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研究
  • 3.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 3.1.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 3.1.1.1 开发区的定义及分类
  • 3.1.1.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定义
  • 3.1.1.3 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
  • 3.1.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3.2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研究
  • 3.2.1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概述
  • 3.2.1.1 岸线的定义及分类
  • 3.2.1.2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的定义
  • 3.2.1.3 我国港口岸线利用现状
  • 3.2.2 港口岸线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3.3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
  • 3.3.1 临港工业区的土地及岸线利用
  • 3.3.2 临港工业区的投入和产出
  • 第4章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评价对象
  • 4.2 评价目的
  • 4.3 评价指标体系
  • 4.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3.2 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3.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 4.3.3.2 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 4.4 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4.4.1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 4.4.1.1 灰色关联分析
  • 4.4.1.2 灰色关联综合评价
  • 4.4.2 数据包络分析
  • 4.4.2.1 决策单元
  • 4.4.2.2 CCR 模型
  • 4.4.2.3 BCC 模型
  • 4.4.2.4 技术效率和规划效率
  • 4.4.3 基于DEA 的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
  • 4.4.3.1 指标理想值
  • 4.4.3.2 指标权重
  • 第5章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应用
  • 5.1 开发区相对有效性分析
  • 5.2 港口相对有效性分析
  • 5.3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城市旧工业区转型研究的进展与评述[J]. 城乡规划 2016(01)
    • [2].九成企业复工 八成产能恢复 江北工业区政企同心助推复工复产[J]. 宁波通讯 2020(05)
    • [3].贵州六盘水水钢工业区植物配置调查分析[J]. 价值工程 2020(16)
    • [4].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梅钢工业区转型面临的挑战[J]. 管理观察 2020(23)
    • [5].基于生态修复背景下的可持续生态工业区复兴——以新加坡双溪卡杜北部城郊工业区为例[J]. 建设科技 2020(17)
    • [6].村级旧工业区升级改造风景园林设计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 低碳世界 2019(07)
    • [7].既有城市工业区绿色更新多案例研究[J]. 建设科技 2019(15)
    • [8].深圳工业区升级改造政策演变及发展趋势分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23)
    • [9].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旧工业区再发展路径探索[J]. 现代城市 2016(04)
    • [10].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深圳旧工业区更新模式探索[J]. 规划师 2017(05)
    • [11].关于曹妃甸工业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03)
    • [12].基于谈判集的旧工业区再生利用相关主体合作分析[J]. 价值工程 2016(23)
    • [13].拼贴手法在旧工业区更新中的应用[J]. 华中建筑 2014(11)
    • [14].小小村中园 整治大乾坤——佛山大力开展村级工业区整治[J]. 环境 2015(04)
    • [15].“五大引领行动”:上海莘庄工业区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与启示[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11)
    • [16].人教版“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材微观分析[J]. 地理教育 2015(S1)
    • [17].工业区[J]. 作品 2015(06)
    • [18].东北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中功能先导策略[J]. 低温建筑技术 2013(12)
    • [19].曹妃甸工业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 河北科技图苑 2013(06)
    • [20].浅析城市旧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发展[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12)
    • [21].迷信的母亲[J]. 家长 2008(11)
    • [22].旧工业区改造政策瓶颈与改进思路——以深圳市为例[J]. 中国土地 2020(04)
    • [23].闵行区莘庄工业区推进绿色共同体建设[J]. 上海节能 2019(05)
    • [24].新经济形式下工业区改造的审视[J]. 居舍 2018(34)
    • [25].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旧工业区再发展路径探索[J]. 江苏城市规划 2016(10)
    • [26].从税收视角推进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发展的思考[J]. 经济研究参考 2016(65)
    • [27].工业区对市区环境质量影响分析及建议[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7(07)
    • [28].土壤污染下的改造型生态工业区布局研究[J]. 河北工业科技 2016(01)
    • [29].全球新兴工业区兴起背景下中国先进制造工业区建设的现实思考[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30].上海市吴泾工业区VOCs的监测分析与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S2)

    标签:;  ;  ;  ;  

    临港工业区土地及岸线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