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生物的分子探针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赤潮生物的分子探针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有害赤潮正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本文针对目前赤潮藻分类鉴定和快速检测方法中的不足,从最基本的检测方法与技术的建立和优化入手,对赤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形态学、化学分类学和分子分类学问题以及赤潮生物原位增长率测定等基础性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同时也在寡核苷酸、肽核酸和细胞凝集素3类探针的设计、筛选、验证、开发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建立和发展了上述3类探针的检测应用技术,并对这些探针进行了实验室验证和在现场样品的检测中进行了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赤潮监测中样品采集处理、分离和纯化培养的技术体系;建立和优化了裸甲藻(Gymnodinium)扫描电镜观察技术和环境样品的扫描电镜观察方法;提出了库尔特计数是相对简便、快捷、准确、可行的细胞计数方法;应用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光合色素分析技术及原位荧光激发光谱测定方法,得出不同类群浮游植物对不同的营养盐限制存在不同响应机制的结论;用荧光强度来监测浮游植物生理状态及营养状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HPLC和原位荧光两种方法指示浮游植物的生理状态存在一定差异。2.基于光合色素分析的化学分类方法能从光合色素组成和比例上区分一些赤潮藻的不同属、属下不同种甚至同种的不同地理株系,并可为进一步鉴定和细分这些赤潮生物提供重要的分类依据;用光合色素组成及其比值构建的聚类分析能较好地反映赤潮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用PCR产物分析的分子分类方法表明,基于18S rRNA序列检测分析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类精确度不高;rDNA序列分析相对可靠,尤其是针对转录间隔区(ITS)的长度和序列分析以及基于28S rRNA的D1、D2区序列分析,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分类信息,为设计分子探针提供了依据;AP-PCR是以基因组的差异分析为基础,所以其分类信息较为丰富和全面。基于ITS序列建立的系统进化树能显示Takayama pulchellum和相关属的亲缘关系;用核糖体大亚基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可把Karlodinium属和Takayama属区分开,但不能很好地把环沟藻属(Gyrodinium)与其它藻区分开;用核糖体小亚基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对近源种的分辩率较差。3.根据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序列信息,针对中国厦门海域的微小原甲藻

论文目录

  • 缩略语列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赤潮生物的分子探针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1 导言
  • 1.2 赤潮生物检测和分类鉴定技术的研究概述
  • 1.3 分子探针技术对赤潮生物的检测
  • 1.4 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细胞原位增长率测定对赤潮的监测
  • 1.5 本课题的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赤潮生物检测和鉴定的常规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建立
  • 2.1 导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及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几种典型赤潮藻的化学与分子分类学鉴定及分析
  • 3.1 导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及分析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寡核苷酸探针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akayama pulchellum和微小原甲藻的研究
  • 4.1 导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及分析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用肽核酸探针技术检测 Takayama pulchellum 的研究
  • 5.1 导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及分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纤小裸甲藻原位增长率测定的初步研究
  • 6.1 导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及分析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细胞凝集素探针对中国海域典型赤潮生物的检测研究
  • 7.1 导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3 结果及分析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sub><sub>各类分子探针检测方法的应用实例'>第8章 东海及福建海域现场赤潮样品的检测研究<sub><sub>各类分子探针检测方法的应用实例
  • 8.1 导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3 结果及分析
  • 8.4 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及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未来研究的工作重点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参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一、 已经发表的论文
  • 二、已撰写或投稿的论文
  • 三、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的论文及摘要
  • 四、申报的专利
  • 五、在国际 GeneBank 中公布的基因序列
  • 六、参加研究和参加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
  • 七、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滨海电厂周边海域潜在赤潮生物多样性特征[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09)
    • [2].湛江港湾潜在赤潮生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杂志 2012(07)
    • [3].赤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中国检验检疫 2008(07)
    • [4].厦门大学开发新型试剂盒5min检测有害赤潮生物[J]. 化学分析计量 2009(01)
    • [5].温度对赤潮藻生理特性的影响[J]. 化工设计通讯 2020(07)
    • [6].水产养殖中由藻类引起的疾病[J]. 渔业致富指南 2016(05)
    • [7].水产养殖中由藻类引起的疾病[J]. 渔业致富指南 2016(07)
    • [8].一株海洋假单胞菌产生物絮凝剂去除赤潮生物的实验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09(03)
    • [9].赤潮生物夜光藻的研究进展[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10].船舶引入赤潮生物的风险评估[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05)
    • [11].赤潮生物的分类及其危害和预防[J]. 福建农业 2012(11)
    • [12].三亚红沙港环境特征及赤潮生物调查[J]. 热带作物学报 2009(04)
    • [13].三沙湾渔业水域理化因子与赤潮生物的关系研究[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14].秦皇岛北戴河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J]. 海洋预报 2013(05)
    • [15].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J]. 台湾海峡 2010(03)
    • [16].SVM-KNN分类器在赤潮生物图像识别中的应用[J]. 心智与计算 2009(01)
    • [17].赤潮灾害的防控综述[J]. 城市地理 2015(14)
    • [18].基于ReliefF和SBS的赤潮生物图像特征选择方法研究[J]. 科技广场 2014(05)
    • [19].福建省沿岸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生态探讨[J]. 海洋环境科学 2009(S1)
    • [20].赤潮生物治理及竞争模型构建[J]. 中国渔业经济 2008(06)
    • [21].2006年厦门同安湾海域赤潮中赤潮生物及天气的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 2008(S1)
    • [22].赤潮生物种群模型的变结构控制[J]. 生物数学学报 2013(01)
    • [23].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赤潮生物群落分布[J]. 海洋环境科学 2009(06)
    • [24].社会与环境[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20)
    • [25].氮,磷,EDTA铁,锰对旋链角毛藻生长的影响[J]. 盐业与化工 2009(04)
    • [26].三类分子探针对常见赤潮生物的检测[J]. 水产学报 2008(02)
    • [27].青岛近海赤潮灾害分级与时空分布及赤潮生物的变化[J]. 水生态学杂志 2014(04)
    • [28].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和分离[J]. 生态科学 2008(06)
    • [29].泉州湾赤潮藻类优势种细胞密度回归方程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0(03)
    • [30].烷基糖苷季铵盐选择性抑藻活性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0(04)

    标签:;  ;  ;  ;  ;  ;  ;  ;  

    赤潮生物的分子探针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