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研究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应用CT灌注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及相应供血动脉的形态改变进行观察,探讨CTPI、CTA在VB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待为VBI的诊断提供一个安全简便,客观准确的检查方法;并探讨VBI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无VBI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健康体检者CTA检查未见异常2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的患者以眩晕或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双下肢的乏力、走路不稳等,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排除标准:(1)头CT或MRI有颅内出血、颅内感染、肿瘤、与此次症状有关的梗死;(2)听神经瘤及梅尼尔氏病、迷路炎等耳源性疾病;(3)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4)碘过敏试验阳性。两组均知情同意接受CTPI和CTA检查,并记录各相关参数。结果:1. 50例患者在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有39例(78%),其中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图上发现灌注异常区39例,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图阳性发现29例,而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图上仅10例;另外11例所有灌注参数图上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2. 50例患者患侧及健侧的平均MTT分别为(4.6±1.3)s和(3.9±0.9)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及健侧的平均CBF分别为(36.4±13.26)ml(/100g·min)和(43.2±14.95)ml(/100g·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及健侧的平均CBV分别为(1.9±0.7)ml/100g和(2.0±0.6)ml/100g,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平均ΔMTT分别为(0.74±0.65)s和(0.08±0.07)s,经t检验,t=6.26,P<0.0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平均ΔCBF分别为(6.83±5.31)ml/100g·min和(0.47±0.45)ml/100g·min,经t检验,t=7.42,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平均ΔCBV分别为(0.24±0.23)ml/100g和(0.17±0.25)ml/100g,经t检验,t=1.0,P>0.0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例组50例患者中,CTA显示椎基底动脉异常者40例(80%)。在40例CTA异常者中,相应供血区CTPI异常者34例(85%);10例CTA未发现血管异常者中,CTPI异常5例(50%),经统计学分析,两者CTPI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50例患者中CTPI、CTA出现异常的对应关系存在以下4种情况:⑴CTPI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显示其相应供血血管异常(责任血管)者34例(68%),责任血管中血管狭窄23例,椎动脉发育不良9例,椎动脉走行迂曲2例。⑵CTPI发现灌注异常,而CTA未发现责任血管者5例(10%)。⑶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而CTA发现血管异常者6例(12%)。⑷CTPI及CTA均未发现异常者5例(10%)。结论:1.MTT是诊断VBI最敏感、最主要的指标,CBF、CBV的变化可反映VBI患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状态。2.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是VBI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椎基底动脉的狭窄是VBI的主要病因。3.CTPI与CTA联合应用对VBI的病因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为VBI的诊断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论文目录

  •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资料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04)
    • [2].基于CT扫描试验的透水混凝土孔隙分布特征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19(11)
    • [3].多元文化区域主动脉夹层瘤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下的护理对照[J]. 影像技术 2020(01)
    • [4].CT术前诊断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技术 2020(01)
    • [5].试论临床工程师开展CT维护工作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1)
    • [6].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2)
    • [7].综合护理在调强放疗患者增强CT定位中的应用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23)
    • [8].跖骨软骨母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9(23)
    • [9].探究CT室检查中实行责任制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J]. 智慧健康 2019(33)
    • [10].消化道造影联合多层螺旋CT在胃底贲门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12)
    • [11].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 医学综述 2019(23)
    • [12].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干预报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06)
    • [13].腮腺肌上皮瘤的CT影像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11)
    • [14].低剂量CT扫描在成人继发性肺结核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20)
    • [15].常规CT及多层螺旋CT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疗装备 2019(22)
    • [16].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肺部小结节的价值[J]. 医学信息 2019(23)
    • [17].64排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6)
    • [18].探讨腹部CT检查对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 心理月刊 2019(23)
    • [19].腹部X线与CT扫描诊断急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14)
    • [20].腹部增强CT扫描对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12)
    • [21].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骨关节创伤诊断的价值研究[J]. 云南医药 2019(06)
    • [22].分析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2)
    • [23].螺旋CT在腹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2)
    • [24].64排螺旋CT图像重建对肋骨、肋软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 2019(06)
    • [25].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22)
    • [26].X线机、CT设备联合应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分析[J]. 智慧健康 2019(34)
    • [27].基于CT图像颈椎三维实体模型重建及3D打印[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9(06)
    • [28].探讨CT影像学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 2019(34)
    • [29].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9(06)
    • [30].多层螺旋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 慢性病学杂志 2019(11)

    标签:;  ;  ;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