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法学院朱正洪教授

新疆大学法学院朱正洪教授

一、新疆大学法学院祝政宏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丁云[1](2016)在《论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文中指出近年来,恐怖主义在全世界蔓延,且越来越猖獗,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恐怖分子制作大量书籍、音频、视频,通过地下讲经点、网络等途径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本文立足于《刑法修正案(九)》,分析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本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理论概述,作为本文的开篇部分,主要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概念,特征及危害方面做一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我国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沿革,介绍本罪的背景,分析增设本罪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解读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分析本罪的界定、概念、特征、犯罪构成方面、刑事责任及宣扬和煽动的途径。第四部分: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在司法实践认定中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比较本罪与相关犯罪,分析恐怖主义相关类型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部分的分析,解决本罪在司法实践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陈仕国[2](2015)在《《桃花扇》接受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桃花扇》自问世后,便深受民众喜爱。本文力争在前人研究之基础上对二十世纪前《桃花扇》接受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与考察。从微观上,主要探究对《桃花扇》自刊刻以来,包括出版者、读者、改编者、观众等对《桃花扇》接受之状况及不同时期其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等综合形成对《桃花扇》接受之影响,及其知识结构、社会地位、时代变迁等因素对《桃花扇》接受之影响。在宏观上,主要对《桃花扇》各个时期各种方式接受进行探究,包括对《桃花扇》在各个时期文化政策、社会思潮、学风状况等具体进行考察,力求有理有据。本文以《桃花扇》逻辑接受为经,以历时性接受为纬,对《桃花扇》版本形态、舞台演出、文本批评、效仿改编及各种文体对剧作接受等问题进行全面阐释,主要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对《桃花扇》清代以降全本刊刻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桃花扇》清代刊刻本主要分为介安堂刻本、西园刻本、沈氏刻本、嘉庆刻本、兰雪堂刻本和暖红室刻本等类型。此不同类型之刊刻本,其编次版式、眉批尾评、题评序跋等剧本体制形式均不同。本章对《桃花扇》不同刊刻本之剧本体制形式进行分类梳理、归纳与考察,以揭示各式各样《桃花扇》版本所传递出之接受信息。第二章对有关《桃花扇》之演出与接受进行论述,勾勒清代以来观众对《桃花扇》之接受轮廓。由于演出场所之转变,观众身份之迥异,清代与近、现代演出之风格及观众之接受效果会有所不同。本章对清代与近、现代民众对《桃花扇》演出之差异性进行考述,以助于深入理解观众在不同历史时段接受《桃花扇》之心态和审美取向。第三章对清代以降各个时期文人对《桃花扇》批评研究之具体情形进行阐释。清代文人墨客多以咏剧诗词这种带有较为明显自发性与随意性之批评方式,对《桃花扇》内容要旨、艺术风格及其创作原则等进行批评。民国时期,文人学者亦延续清代以来对《桃花扇》之简单批评方式而显得单薄,具有表层性与分散性之特征。真正对《桃花扇》进行学术研究肇始于建国以后,无论在批评样式及批评方法上,还是在批评内容上,皆取得较大成绩。本章勾勒清代以降读者批评《桃花扇》之轮廓,显示出不同历史时段不同读者身份接受之差异性。第四章对后人改编《桃花扇》之作进行考述论评。现存晚清民国以来《桃花扇》改编本二十余种,本章对晚清民国及建国后的《桃花扇》改编本进行爬梳,探讨改编本之独特艺术特色,并阐述改编本出现之来龙去脉及其所蕴含之文化意义,从而展示《桃花扇》改编本呈现观众或读者接受中某些共性与基于改编者身份不同而带来差异性。第五章论述各种文体创作对《桃花扇》接受之状况。《桃花扇》无论是思想精神还是艺术手法,在戏曲、小说、诗词、影视剧本等文体中皆可见其印迹。本章主要论述戏曲、小说、诗词及影视剧本对《桃花扇》接受之状况,并对其接受所蕴含之意义进行评析。

李雯婷[3](2012)在《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外层空间在拥有宝贵资源和独特环境的同时,还对现代战争有着巨大的军事价值,被军事大国视为战略―制高点‖。在抢占外空优势地位、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各国加紧在外空部署武器,外空武器化进程已势不可挡。近年来,外空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保证外空安全主要是要确保国家能够平等、安全地进出和利用外空,并消除空间系统面临的各种威胁,其本质是要能有效地控制空间。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拥有雄厚的空间产业与先进的空间技术,冷战时期为了政治与军事的需要,一直奉行与美国争夺航天领先地位的发展战略。冷战后,由于外空安全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俄罗斯仍将发展空间力量作为重要任务。但其发展空间力量的出发点已从两极争霸转变为维护大国地位、遏止侵略以及保障盟国的军事安全。特别是在国际军控的背景下,为应对美国在外空的咄咄逼人,俄罗斯重新调整外空安全战略,通过不断提升空间实力,特别是外空防御能力来抗击敌对势力外空的袭击。俄罗斯外空力量的发展既能增加本国安全利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与美国的低水平战略平衡,以及遏止北约东扩,成为维护国际稳定与和平的有效因素。但由于美国谋求外空绝对霸权与绝对自由,尤其是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强硬态度迫使俄罗斯采取非对称手段予以回应,以保持俄、美两国的战略稳定性;同时,俄罗斯发展防御性武器也会或多或少引起美国的警觉,从而容易导致外空军备竞赛,危害外空安全与国际稳定。外层空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社会理应共同维护外空安全与和平利用,在此方面俄罗斯与中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认同。近年来两国不断加强合作,试图通过推动联合国裁谈会重设外空特委会来促进外空军控的谈判,通过散发禁止在外空部署武器的相关文件来推动防止外空武器化的谈判,通过提交各种草案来力促外空军控国际条约的形成。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美国在外空的强势地位及现实因素的影响给两国在外空军控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总体来说,两国联手推动外层空间军备控制不仅有助于深化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还有利于构建一种新型的外空国际安全合作关系,以此来推动外层空间的军备控制。

郭军涛[4](2010)在《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中亚区域警务合作,似乎在本区域诸多合作体系(如,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国家体系)里都能看到其模糊的身影,但仔细斟酌起来——它又是那么难于分辨、难于言说,因为它们多散见于军事安全合作领域,且机制化合作程度低、合作水平不高。对于这种合作状况,本文通过对本地区主要的国际区域性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内警务合作的实务、案例予以考察、分析,借助于国际经济、国际政治、国际犯罪、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知识,运用理论思辨、归纳推理、实证分析、系统论等方法,以国际区域警务合作与刑事司法协助为切入点,对中亚区域警务合作予以研究、剖析;具体言之,本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把握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定义并对与之有关的背景知识予以介绍;其次,分析了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性质与特征、法理依据以及开展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能性;再次,通过考察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现状,探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中亚区域警务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对症下药、提出自己关于推进中亚区域警务合作、逐步建立健全合作体制的建议与设想。

地力娜尔·君马克[5](2010)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世界各国从自身利益和增强地区竞争力出发,通过成立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与共同繁荣。旅游合作作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顺应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旅游合作的潮流,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和资源优势,中国与中亚国家也展开了区域旅游合作。本文的选题目的就是希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法律途径来促进和保障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区域旅游合作,从而带动本区域经济贸易的深入发展。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并综合运用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借鉴欧盟、东盟国家间区域旅游合作实践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的实际情况,设想通过签署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协定、建立专门的旅游合作机构及引入WTO争端解决机制,从而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保障。

李媛媛[6](2009)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诱发了包括跨国犯罪、毒品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一系列新型犯罪活动。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国际性犯罪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仅依靠本国的执法力量,是难以有效地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活动,至此推动了各国之间警察机关就刑事管辖权事务越来越频繁的合作。区域警务合作日益成为各国家之间经常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而被人们所关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局面结束。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先后于1991年宣布独立。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民族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不断增强,中亚地区①安全隐患日趋显露和升级,恐怖活动十分猖獗。1为确保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以及共同打击“三股势力”,2于2001年6月14日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3此组织构建了中亚地区多边安全协调机制,以应对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以及毒品犯罪的国际化趋势。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已成为中亚地区安全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区域警务合作概念的界定,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的启动、发展和紧迫性,阐述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警务合作的法律依据,交流借鉴欧洲联盟区域性警务合作的模式中最有价值的经验,对中亚地区区域警务合作提出了完善意见。

陈冬霞[7](2009)在《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的安全合作》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的发展,如何协调与以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关系,无疑成为了上海合作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在梳理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建立平等和建设性合作关系历程的同时,深入探讨了这两个富有竞争性的国际组织的合作原因。两大组织在中亚地区进行安全合作既是中亚区域安全形势、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俄之间战略协调的结果。在大国互动与组织竞争的进程中,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体现着地区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

高亚滨[8](2005)在《“9·11”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与美国因素》文中提出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成为国际格局中的热点地区。中亚各国的民族、宗教、经济、政治等问题,以及“三股势力”的兴起,成为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最主要因素。“9·11”事件后,美国实现了驻军中亚,其反恐战略与能源战略在中亚地区发生了重合,成为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一个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中亚地区与中国西部毗邻,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直接影响到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定,并直接影响到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外部环境。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而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则在于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充实冷战后刚刚展开的中亚学研究。本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除前言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影响中亚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主要因素,认为冷战后中亚地区内的民族、宗教、政治、经济问题以及“三股势力”构成了威胁地区安全的主要因素,而“9·11”后美国对于中亚国家的影响则是主要的因素。第二部分分析了美国全球战略下的中亚政策演变,认为美国的中亚政策实际上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第三部分分析了美国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所产生的作用,认为尽管从客观来看,美国的中亚政策打击了恐怖主义势力,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从美国的自身利益出发,其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地缘战略要地、主导里海能源以及按美国的要求改造中亚国家,其影响最终是消极的。在分析和论述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历史的分析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

祝政宏[9](2004)在《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文中提出俄国近代国家政治制度在 2 0世纪初发生了重大变化。在 1 90 5年革命的高潮中 ,沙皇被迫颁布立宪宣言 ,随后在立法、行政领域进行改革 ,最终以 1 90 6年《根本法》将国家制度的变革确定下来。本文拟在几个重要问题上提出与苏联时期史学家不同的观点 ,得出俄国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 ,与近代德、日一样同属二元制君主立宪典型的结论

廖成梅[10](2004)在《冷战后俄罗斯与美国的中亚政策比较》文中研究指明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剧变。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与美国的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后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实力大减,而美国的实力却相对增强。俄罗斯、美国的对外政策都相应的进行了调整。中亚地区的骤然独立和其在政治、能源、安全方面具有的重要性,使各国竞逐中亚,其中最具实力的是俄美两国。文中的中亚指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这里试图对俄美两国的中亚政策的发展作一比较。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叶利钦执政前期对中亚不重视,甚至想把中亚当作“包袱”甩掉。当时,俄罗斯是借助“独立国家联合体组织”来保持对中亚的控制。叶利钦执政中后期由于“北约东扩”,使得俄罗斯的周边安全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俄罗斯柔软下腹部的中亚地区,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获得了新的认识。因此,重新构造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统一军事空间和统一的经济空间,成了俄罗斯最紧迫的外交任务。普京时期俄罗斯的中亚政策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继续恢复发展俄罗斯与中亚地区的传统联系,但强调经济利益优先的原则;二是理顺与西方、主要是与美国的关系是俄罗斯外交的首要任务。第二部分,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政策。克林顿时期执行的是“参与与扩展”全球战略。克林顿执政初期在中亚的举措是保证中亚地区的核安全、进行经济渗透、推进中亚的民主进程。克林顿政府中后期积极介入中亚,出台正式的中亚战略,正式把中亚地区纳入美国的战略范围,开始对中亚的全面推进。小布什时期执行的是“先发制人”全球战略,表现出很强的进攻性。小布什时期在中亚的图谋主要表现在以反恐为名军事进驻中亚,并力求保持美军在中亚的长<WP=3>期存在,以便继续挤压俄罗斯的政策空间。第三部分,冷战后俄美中亚政策比较。俄美中亚政策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日益清晰并处于政策上升阶段。俄美中亚政策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目标不同,俄罗斯力求恢复在中亚的传统主导地位,而美国则努力防止任何大国试图单独控制中亚;利益不同,俄罗斯与美国在中亚有不同的利益侧重点;实施手段不同,俄罗斯与美国采用不同手段对中亚实施控制,发展双边关系和在国际组织中进行多边控制;态势不同,俄罗斯与美国在中亚的竞逐是一种“美攻俄守”的态势。 中国作为中亚地区的近邻,是在中亚地区有影响的大国之一,在中亚地区有自己的利益。俄罗斯、美国、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利益既有排他性,同时有些利益也能共赢。由此,本文得出结论:俄美中三国在中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霸中亚这一地区。

二、新疆大学法学院祝政宏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大学法学院祝政宏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论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研究工作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理论概述
    (一)恐怖主义的概念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危害
        1. 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
        2. 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
        3. 恐怖主义犯罪的危害
    (三)极端主义的概念及特点
        1. 极端主义的概念
        2. 极端主义的分类
        3. 极端主义的行为和特点
二、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沿革
    (一)我国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规定
        1. 1997年《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
        2. 《刑法修正案(三)》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
        3. 《刑法修正案(八)》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有关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的规定
        1. 恐怖主义及其他恐怖活动
        2. 宣扬极端主义
    (三)设置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的意义
        1. 设置本罪的背景
        2. 增设本罪的必要性
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的解读
    (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的概念界定
        1. 本罪的基本概念
        2. 本罪的基本特征
    (二)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的犯罪构成分析
        1. 主体
        2. 主观方面
        3. 客体
        4. 客观方面
    (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途径
        1. 传统途径
        2. 大众传媒、电子产品及网络
    (四)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的刑事责任
        1. 从宽情节
        2. 从严情节
四、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在司法实践认定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本罪与相关犯罪的比较
        1. 本罪与煽动分裂国家罪
        2. 本罪与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
    (二)本罪共同犯罪的认定
    (三)本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2)《桃花扇》接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之缘起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版本看《桃花扇》之接受
    第一节 《桃花扇》刊本在清代
        一、清康熙四十七年介安堂刻本
        二、清康雍期间西园刻本
        三、清乾隆七年沈氏刻本
        四、清嘉庆间刻本
        五、清光绪二十一年兰雪堂刻本
        六、清末民初暖红室刻本
        小结
    第二节 《桃花扇》清代刊本之差异
        一、编次版式
        二、眉批尾评
        三、题评序跋
        小结
    第三节 民国时期《桃花扇》刊本
        一、案头本
        1.民国十三年卢前注释本
        2.民国二十一年朱太忙标点本
        二、舞台本
        1.民国十二年陶乐勤新式标点本
        2.民国二十五年梁启超批注本
        三、小结
    第四节 建国以后《桃花扇》刊本
        一、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本
        二、刘叶秋注本
        三、楼含松、黄征、许建平校注本
        小结
    第五节 《桃花扇》版本传递之接受信息
        小结
第二章 从清代以来演出看《桃花扇》之接受
    第一节 《桃花扇》清代舞台之接受
        一、清代各朝统治者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
        二、康雍期间文人士大夫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
        三、乾嘉期间文人士大夫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
        四、道光以降文人士大夫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
        五、清代普通民众对《桃花扇》舞台演出之接受
        小结
    第二节 改编本《桃花扇》近代舞台之接受
        小结
    第三节 改编本《桃花扇》现代舞台之接受
        小结
第三章 批评视阈下《桃花扇》之接受
    第一节 《桃花扇》在清代
        一、康熙期间对《桃花扇》之批评
        二、雍乾以降对《桃花扇》之批评
        三、清末时期对《桃花扇》之批评
        小结
    第二节 《桃花扇》在民国
        一、民国前期对《桃花扇》之批评
        二、民国中期对《桃花扇》之批评
        三、民国后期对《桃花扇》之批评
        小结
    第三节 建国以后《桃花扇》
        一、建国初期对《桃花扇》之批评(1949-1962 年)
        二、“文革前”期对《桃花扇》之论争(1962-1966 年)
        三、八十年代前后对《桃花扇》之批评(1979-1989 年)
        四、九十年代以来对《桃花扇》之批评(1990-1999 年)
        小结
    第四节 读者身份与《桃花扇》之接受
        小结
第四章 从清以来的改编看《桃花扇》之接受
    第一节 晚清民国《桃花扇》改编本概述
        1.田汉戏曲改编本《新桃花扇》(以下简称“田曲本”)
        2. 江荫香小说改编本《桃花扇演义》(以下简称“江小说本”)
        3.徐碧云戏曲改编本《李香君》(又名《媚香楼》)
        4.诸葛诚小说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诸葛小说本”)
        5.欧阳予倩京剧改编本、桂剧改编本及话剧改编本《桃花扇》
        6.周贻白话剧改编本《李香君》(以下简称“周话剧本”)
        7.麦友云话剧改编本《桃花扇全集》(以下简称“麦粤剧本”)
        8.周彦话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周话剧本”)
        9.谷斯范小说改编本《新桃花扇》(以下简称“谷小说本”)
    第二节 建国后《桃花扇》改编本考述
        1.赵清阁越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赵越本”)
        2.邵慕水越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邵越本”)
        3.蔡季襄、王申和湘剧改编本《新编桃花扇》(以下简称“湘新本”)
        4.福州市文化局闽剧本《桃花扇》(以下简称“闽剧本”)
        5.姚洵闽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姚闽本”)
        6.洪隆、丁叔越剧本《桃花扇》(以下简称“洪越本”)
        7.欧阳予倩话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欧阳话本”)
        8.欧阳予倩京剧改编本《桃花扇》(以下简称“欧阳京本”)
        9.李寅、胡仲实、刘彬桂剧本《桃花扇》(以下简称“合桂本”)
        10.姬颖秦腔本《桃花扇》(以下简称“姬秦腔本”)
        11.张惠良两种楚剧本《桃花扇》(以下依次简称为“张楚前期本”、“张楚后期本”)
        12.莫汝城粤剧改编本《李香君》(以下简称“莫粤本”)
        13.梅阡、孙敬电影剧本《桃花扇》(以下简称“梅孙本”)
        14.杨毓珉、郭启宏北昆本《桃花扇》(以下简称“北昆本”)
        15.张弘、王海青苏昆本《桃花扇》(以下简称“苏昆本”)
        16.陆洪非黄梅戏舞台本《桃花扇》(以下简称“黄梅戏本”)
        17.王金洪晋剧本《桃花扇》(以下简称“王晋本”)
    第三节 《桃花扇》改编本之艺术嬗变
        一、情节关目之删减
        二、人物形象之变化
        三、结构模式之变更
    第四节 《桃花扇》改编本之文化思考
    第五节 《桃花扇》改编传递之接受信息
    小结
第五章 各种文体创作对《桃花扇》之接受
    第一节 戏曲创作对《桃花扇》之接受
    第二节 小说创作对《桃花扇》之接受
    第三节 诗词创作对《桃花扇》之接受
    第四节 影视创作对《桃花扇》之接受
    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作品类
    二、论着类
    三、单篇论文类
    四、学位论文类
    五、方志、曲目、工具书等类
附录(一):《桃花扇》清代演出编年表
附录(二):近现代改编本《桃花扇》演出编年表
附录(三):民国以后《桃花扇》其它刊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一、论文发表情况
    二、参加科研情况
    三、获奖情况

(3)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与战略稳定性
    2.1 外层空间与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2.1.1 外层空间是信息战的战略“制高点”
        2.1.2 外层空间威慑的地位及战略作用
        2.1.3 美、俄构筑新“三位一体”威慑战略
    2.2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和国际军备控制
        2.2.1 外层空间军备竞赛的现实动因
        2.2.2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的进程
        2.2.3 外层空间国际军备控制举步维艰的原因
    2.3 外层空间军备控制的战略稳定性
        2.3.1 俄、美外层空间战略稳定性分析
        2.3.2 美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安全后果分析
第三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
    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构想调整
        3.1.1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意图
        3.1.2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目标
        3.1.3 俄罗斯调整外空安全战略的新方向
    3.2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的战略构想
        3.2.1 俄罗斯“空天防御”建设战略构想的提出
        3.2.2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能力的构成
        3.2.3 俄罗斯“空天防御”战略的作战目标
    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
        3.3.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动因
        3.3.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措施
        3.3.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
    4.1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缘起
        4.1.1 俄罗斯面临的外层空间安全困境
        4.1.2 俄罗斯“空天一体防御”建设的国际背景
    4.2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现状
        4.2.1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实践的重点
        4.2.2 俄罗斯外层空间武器装备的发展
        4.2.3 俄罗斯实战型军事空间人才的培养
    4.3 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实践的意义
        4.3.1 俄罗斯争夺外层空间攻防准备的主动权
        4.3.2 俄罗斯发展外层空间对抗的武器装备
        4.3.3 俄罗斯抑制外层空间的霸权企图
第五章 中俄外空军控战略协作的实践与思考
    5.1 中俄联合推动外空军控的历史实践
        5.1.1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历程
        5.1.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意义
        5.1.3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中的困境
    5.2 中俄外空军控合作的战略思考
        5.2.1 中俄合作推动多边军控的战略思考
        5.2.2 中俄在国际外空安全合作中新的平衡
    5.3 俄罗斯外空安全战略给我国的启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表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基本概念
    (一) 国际区域警务合作
    (二) 中亚地区的范围
    (三)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基本概念
    (四)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概况及其框架内的警务合作
        1、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概况
        2、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警务合作
二、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性质与特征
    (一)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性质
        1、这种合作是国际警务合作的基本形式
        2、这种合作为地理上相互邻近的国家警察当局所乐于接受
        3、这种合作符合有关各方的地缘政治诉求
    (二)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基本特征
        1、合作的主体是有关主权国家的主管机关
        2、合作的开展必须根据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立法或互惠原则
        3、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警察联合执法过程中的相互协作
        4、这一合作具有同质性特征
三、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法理依据、原则
    (一)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法理依据
        1、中亚区域警务合作国内法依据
        2、中亚区域警务合作国际法依据
    (二)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基本原则
        1、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自主原则
        2、平等协商、直接合作原则
        3、公共秩序保留原则
        4、有约必守与及时有效原则
        5、维护合作各方国民合法权益的原则
四、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中亚各方涉外刑事管辖效力
        2、有利于打击跨国犯罪
        3、有利于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4、中亚区域警务合作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必要性
    (三)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可能性
        1、安全上的需要
        2、认知上的一致性
        3、地缘上优势明显
        4、有关大国强力推动
五、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现状及其评析
    (一)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合作渠道及主要领域
        1、通过共同参加的全球性国际公约、条约开展合作
        2、通过缔结区域性国际条约开展合作
    (二) 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现状评析
        1、法律基础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合作水平不高
        2、合作的领域狭窄,手段有限、方式方法陈旧
        3、中亚区域警务合作新亮点
六、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的障碍分析
    (一) 文化、文明差异较大,区域认同感缺乏
    (二) 有关各方的国家利益纠葛
    (三) 社会、政治不确定因素较多,区域组织内部凝聚力不强
    (四) 美国插手中亚给中亚区域警务合作带来一定障碍
    (五) 本区域成员国法治水平不高,影响中亚警务合作进程
    (六) 国际“两泛思潮”影响中亚区域警务合作
七、中亚区域警务合作前景展望与设想
    (一) 增强互信、培育警务合作社会基础
    (二) 转变观念,拓展合作领域、更新合作手段
        1、更新安全合作理念
        2、拓展合作领域
        3、积极运用国际上通行的警务合作方式
    (三) 充分利用现有合作机制,在已有框架内开展务实合作
        1、积极开展双边警务合作
        2、加强中亚区域内有关国际组织间的协调与配合
        3、在国际刑警组织框架内并以之为依托开展区域多边警务合作
        4、加强与本区域外其他国际组织互利合作
    (四) 抓好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中亚区域警务合作大平台
        1、成立区域警务合作联合委员会
        2、设立警务合作联络机关
        3、建立犯罪情报信息网络中心
        4、建立警务合作机制的有关专业处置机构
        5、建立刑事案件的协查机制
        6、建立刑事司法文书异地委托送达、执行机制
        7、切实建立起警务保障系统
        8、逐步建立区域警务合作官方组织
    (五) 警务合作与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互动,并为之保驾护航
结束语
注释
参考资料
论文发表清单
致谢

(5)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区域旅游合作与法律保障的相关理论
    (一)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研究
        1、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
        2、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
        3、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
    (二) 法律保障的涵义
        1、法律保障的特征
        2、法律保障的作用
    (三) 法律保障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关系
    (四) 法律保障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之实践
        1、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模式
        2、综合评价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的现实概况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现状研究
        1、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概述
        2、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的法律保障
        1、国内法保障
        2、国际法保障
    (三) 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1、国内法保障存在的问题
        2、国际法保障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的建议
    (一) 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分析
        2、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的可行性研究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之完善建议
        1、国际法层面
        2、国内法层面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区域警务合作概述
    (一) 区域警务合作的历史演变
    (二) 区域警务合作的概念
        1、区域警务合作的主体
        2、区域警务合作的范围
        3、区域警务合作的运作程序
        4、区域警务合作的法律效果
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警务合作
    (一) 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1、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背景
        2、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二)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区域警务合作的迫切性
        1、安全合作
        2、经济合作
        3、小结
三、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的法律依据
    (一)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国内法依据
        1、宪法
        2、法律和法规
        3、司法解释
        4、行政规范
    (二)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国际法依据
        1、国际公约
        2、亚区域性多边警务合作公约
        3、双边警务合作条约
    (三)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国内法依据与国际法依据的关系
四、欧洲联盟区域性警务合作模式的借鉴
    (一) 欧洲联盟警察组织警务合作的沿革
    (二) 《欧洲宪法条约》中警察合作的主要内容概述
    (三) 欧盟警察制度的一体化进程
    (四) 非欧盟层面上的警务合作形式及合作组织
        1、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之间的警务合作
        2、北欧刑事合作框架下的警务合作
        3、申根协定体系下的警务合作
        4、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框架下的欧洲警务合作组织及其合作形式
    (五) 欧盟层面上的警务合作形式及合作组织
        1、警察局长特别工作组
        2、欧洲警察学院
        3、欧洲警察维和部队
        4、欧洲刑事警察组织
        5、欧盟框架下的其他警察合作形式
    (六)小结
五、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的完善
    (一)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新型警务合作模式,简化合作程序
    (二) 保持高层互访和接触,定期召开国际间警务合作研讨会
    (三) 加强区域警务技术合作
    (四) 建立全球情报信息网络,加强区域警务情报沟通
    (五) 提升警务联络官素质,加强警务联络官培训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清单
致谢

(7)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的安全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途径
第2章 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2.1 俄美中介入中亚安全事务与两组织的独立发展
    2.2 美国驻军中亚与两组织的初步接触
        2.2.1 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对两组织的影响
        2.2.2 颜色革命:两组织合作的催化剂
    2.3 两组织合作关系的确立及合作现状
第3章 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合作的原因分析
    3.1 中亚安全形势的客观需要
        3.1.1 政经与社会问题
        3.1.2 费尔干纳与民族、宗教问题
        3.1.3 里海问题
        3.1.4 毒品问题
    3.2 单一区域安全合作组织难以应对中亚安全问题
        3.2.1 众多安全合作组织存在的必然性和需要性
        3.2.2 组织相似性与合作的可能性
    3.3 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与两组织合作的必然性
        3.3.1 中俄在中亚存在共同的战略需求
        3.3.2 两组织的合作符合中俄的共同战略利益
    3.4 其他成员国的利益诉求
第4章 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合作展望
    4.1 合作的效益与限制
    4.2 上海合作组织自身的战略发展
        4.2.1 多领域发展
        4.2.2 谨慎实现扩员和扩大与其他组织的联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8)“9·11”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与美国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影响中亚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主要因素
    (一) “9·11”前影响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主要因素
        1、民族、宗教的一般性问题
        2、“三股势力”的兴起
        3、国内政治、经济问题的影响
        4、跨国毒品犯罪问题
    (二) “9·11”后威胁地区安全的主要因素
        1、“三股势力”仍然是地区安全的最大威胁
        2、外部势力的介入引起各国政局动荡
        3、跨国毒品犯罪猖獗
二、美国全球战略下的中亚政策
    (一) 冷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
        1、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
        2、9·11”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制定
        3、“9·11”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新保守主义色彩
    (二) 美国中亚政策的演变
        1、“9·11”前美国对中亚的渗透
        2、“9·11”后美国对中亚的“突破”
三、“9·11”后美国对中亚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作用
    (一) 客观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 客观存在的双重作用
        1、经济援助
        2、军事合作和军事援助
        3、能源合作
    (三) 现实和潜在的破坏作用
        1、“民主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
        2、“民主化”运动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结语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参考网站
后记

(9)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0)冷战后俄罗斯与美国的中亚政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 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
    (一) 、叶利钦时期的中亚政策
        1 、“西方一边倒”时期的中亚政策
        2 、“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时期的中亚政策
    (二) 、普京时期的中亚政策
二、 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政策
    (一) 、克林顿时期的中亚政策
        1 、克林顿执政初期在中亚的举措
        2 、克林顿政府中后期的中亚政策
    (二) 、小布什时期的中亚政策
三、 冷战后俄美中亚政策比较
    (一) 、俄美在中亚的目标不同
    (二) 、俄美在中亚的利益不同
    (三) 、俄美在中亚的控制手段不同
    (四) 、俄美在中亚的竞争态势不同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四、新疆大学法学院祝政宏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D]. 丁云. 新疆大学, 2016(12)
  • [2]《桃花扇》接受史研究[D]. 陈仕国. 山西师范大学, 2015(08)
  • [3]国际军控背景下俄罗斯外层空间安全战略研究[D]. 李雯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2)
  • [4]中亚区域警务合作研究[D]. 郭军涛. 新疆大学, 2010(02)
  • [5]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旅游合作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 地力娜尔·君马克. 新疆大学, 2010(02)
  • [6]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警务合作研究[D]. 李媛媛. 新疆大学, 2009(01)
  • [7]上海合作组织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的安全合作[D]. 陈冬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11)
  • [8]“9·11”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与美国因素[D]. 高亚滨. 新疆大学, 2005(06)
  • [9]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J]. 祝政宏. 世界历史, 2004(05)
  • [10]冷战后俄罗斯与美国的中亚政策比较[D]. 廖成梅. 新疆大学, 2004(04)

标签:;  ;  ;  ;  

新疆大学法学院朱正洪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