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重组对糖尿病治疗作用及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胃肠道重组对糖尿病治疗作用及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糖尿病患者全球逾1.7亿,到2030年患病人数将翻一番,新增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早亡的重要原因为其血糖控制不佳所致的各种并发症,而目前用于控制血糖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等,由于它们自身的缺陷、不良反应、费用及需要终生维持等原因,以致患者的依从性差,很难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因此,寻找长效、安全、依从性高的糖尿病治疗新方法并验证其临床可行性,是目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995年,针对肥胖症治疗手术(bariatric surgery)效果的大宗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发现,肥胖症患者接受胃旁路术(gastric bypass,GBP)后,不仅体重显著下降,而且其伴发的2型糖尿病也意想不到的得到了治愈或改善。随后的大量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GBP治疗患有肥胖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着良好的疗效,且其作用似乎是直接、独立的。但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非肥胖的或不伴肥胖症的,肥胖症治疗手术对此类患者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其治疗机理如何?对于这些问题,已有学者开始着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的术式有:胃旁路术,回肠转位术,胆胰转流术,胃成形术等,并对各种术式对糖尿病的治疗机理提出了多种假说;但大部分的研究是非常初步的,其假说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而且在治疗关键因素的探讨上,多年来的研究更是众说纷纭。对于何种术式更佳的问题,尚不能检索到相关文献。为了进一步研究胃肠道重组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明确其作用机理,并对不同术式进行比较,以期找到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我们选择对非肥胖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手术干预,从而研究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糖尿病各有怎样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进一步证实外科手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同时在不同术式间进行对比分析,为糖尿病外科治疗的临床化提供实验依据;最后系统检测多项治疗相关因子,探索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机制。目的:1.对随机分组的手术组及假手术组糖尿病大鼠行手术干预,建立胃肠道重组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并观察大鼠模型的稳定性及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以确定动物模型是否适宜可靠。2.观察手术前后各组动物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变化,检测各组动物糖尿病并发症所致的器官损伤的情况,以评估各术式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以期寻找最佳治疗方案。3.检测各手术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多项与糖尿病发病和治疗效果相关的体液因子在血清中的水平变化,以探讨手术对糖尿病可能的治疗机制。总之,通过以上研究,为胃肠道重组治疗糖尿病应用于临床提供动物实验支持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非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胃肠道重组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将GK大鼠以区组随机化分组法随机分组,每组雄性GK大鼠20只,分别行三种胃肠道重组手术及相应假手术。各实验组命名如下:A组:胃旁路术(gastric bypass,GBP)组。GBP术式:自幽门处断十二指肠,远端封闭,近端备用;距屈式韧带远端8cm断空肠,远端空肠与幽门吻合,近端空肠与距吻合口12cm处空肠行端侧吻合。B组:胆胰转流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BPD)组。BPD术式:幽门处断十二指肠,远端封闭,近端备用;然后,自距屈式韧带远端约8cm处切断空肠,远端空肠与幽门吻合,近端空肠与距回盲瓣10cm的回肠作端侧吻合。C组:回肠转位术(ilealtransposition,IT)组。IT术式:自距回盲部5-15cm处取长8cm的部分回肠,保留肠系膜,转位至距Treitz韧带5-10cm的空肠与之吻合。Sham-A、Sham-B及Sham-C组:胃旁路术、胆胰转流术及回肠转位术的假手术(Sham-operation)组。其术式为:于手术组相应的解剖位点做原位肠切开及肠吻合术。必要时,延长手术时间,以产生与手术组同等程度的麻醉及手术影响。检测术前术后各组肝功能、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肾功能等指标,判断大鼠模型的稳定性及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以确定动物模型是否适宜可靠。记录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判断动物模型对各术式的耐受性。第二部分:对构建成功的胃肠道重组糖尿病动物模型及其相应对照组进行糖尿病治疗效果监测并对各手术组间不同术式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总观察期为术后24周。测定术前及术后多个时间点各手术组及假手术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并进行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敏感性试验。观察期结束后,处死大鼠并取各脏器行病理学检测以探讨手术对糖尿病各脏器损伤程度的远期影响。记录各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第三部分:对胃肠道重组动物模型进行手术干预从而研究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可能机制。针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设计检测指标如下:血胰岛素水平,肠-胰岛轴相关激素,脂肪-胰岛轴相关因子,炎症介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以及手术组动物小肠消化液定量检测。通过对各种糖尿病发病相关因子的检测来探讨手术对糖尿病的影响,进而探讨手术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可能机制。以上三部分数据以(?)±s表示,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间采用t检验,曲线下面积以梯形积分法计算,重复测量数据以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第一部分:非肥胖2型糖尿病大鼠胃肠道重组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A组手术完成20例,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79.8±10.71min,平均术后恢复时间45.25±11.4h,术后死亡率10%,死因均为肠梗阻;B组手术完成20例,手术成功率90%,平均手术时间83.44±15.26min,平均术后恢复时间51.25±14.7h,术后死亡率15%,死因为吻合口漏及代谢并发症;C组手术完成20例,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50.82±8.49 min,平均术后恢复时间19.29±7.26h,术后无动物死亡。总计60例假手术组大鼠手术均获成功,存活率100%。术后1周各手术组肝功、肾功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周各手术组大鼠总蛋白及白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随后各项指标持续好转至正常水平并维持至24周观察期结束。C组较A、B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第二部分:对构建成功的胃肠道重组糖尿病动物模型及其相应对照组进行糖尿病治疗效果监测,并对不同术式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糖尿病动物模型的体重、血糖、糖耐量、胰岛素敏感性等反映近期直接治疗效果的指标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对各重要脏器的生化检测及组织学检测来评价手术对糖尿病所致远期器官损伤的保护效果。A、B、C组大鼠术后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较术前及假手术组均有好转,手术对大鼠胰岛素水平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三种手术术后肝肾功能及血脂较术前及假手术组均有好转。三手术组之间比较:最低体重均值的大小顺序为B组<A组<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A组、B组及C组大鼠最低血糖均值的大小顺序为B组<C组<A组,但差异无显著性;C组大鼠糖耐量改善程度低于A组及B组大鼠(AUC分别超过其它两组11%及12.5%);C组大鼠表现出较A、B组更好的胰岛素敏感性(AUC较A组减少14%,较B组减少10.1%)。观察期结束后病理学检测显示,A、B、C三组大鼠的心脏、肝脏及肾脏均未见明显糖尿病相关的病理学异常表现。第三部分:以胃肠道重组动物模型对手术的糖尿病治疗机制进行研究。24周观察期中持续监测多项指标,包括胰岛素,肠-胰岛轴相关激素,脂肪-胰岛轴相关因子,炎症介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1)以及实验组动物小肠消化液定量检测。结果显示,A、B、C组大鼠术后胰岛素、TNF-α和皮质醇分泌较术前及假手术组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GLP-1,GIP,IGF-1的分泌均显著高于术前及假手术组水平,且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FFA,瘦素,脂连素,抵抗素,则显著低于术前及假手术组水平,其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在各手术组之间的比较中,A组及B组大鼠GLP-1水平均低于C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手术组大鼠的小肠粘膜重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C组大体标本观察可见,转位的回肠增生肥大。结论:(1)胃肠道重组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是可靠稳定的,可用于长期观察及检测研究,有助于临床评估相关手术的远期效果。(2)胃肠道重组对2型糖尿病治疗有效,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血糖控制。而且手术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是直接独立的,并不依赖于手术后的体重减轻。(3)三种术式均可稳定持久的降低动物模型的体重。(4) IT术式对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稳定,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有望成为可应用于临床的非肥胖及轻度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替代治疗途径。(5)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提前进入回肠而产生的一系列肠道及肠道外激素应答性反应是胃肠道重组手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之一。(6)行胃肠道重组后,胃肠道激素GLP-1及GIP通过调节肠-胰岛轴起到改善血糖水平的作用。(7)胃肠道重组术后,血清低游离脂肪酸水平通过脂肪-胰岛轴对术后长期的血糖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8)胃肠道重组术后,IGF-1升高对血糖的长期稳定维持起一定的作用。(9)胃肠道重组手术通过多种血糖调节机制控制血糖,其中肠-胰岛轴的作用占据关键地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糖尿病大鼠胃肠道重组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胃肠道重组对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胃肠道重组对搪尿病治疗机制的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综述 糖尿病外科治疗研究现状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外文1
  • 外文2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10—2015年某院住院糖尿病患者情况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 2016(03)
    • [2].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及健康教育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33)
    • [3].倾听患者的声音: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访谈分析[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12)
    • [4].成都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社会 2019(12)
    • [5].对比分析α-硫辛酸、甲钻胺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30)
    • [6].糖尿病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33)
    • [7].内蒙古牧区蒙古族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基因学研究[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9(06)
    • [8].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0)
    • [9].糖化血清白蛋白检验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6)
    • [10].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05)
    • [11].循证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分析[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36)
    • [12].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评估及有效性评价[J]. 糖尿病新世界 2019(21)
    • [13].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指标的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9)
    • [14].肝功能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初探[J]. 糖尿病新世界 2019(21)
    • [15].促血管生成因子对糖尿病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双足与保健 2019(22)
    • [16].爆发性1型糖尿病1例并文献复习[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9(06)
    • [17].加强医院糖尿病安全合理用药管理[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33)
    • [18].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多发的相关机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9)
    • [19].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6)
    • [20].正念疗法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8)
    • [21].接纳与承诺疗法在糖尿病中的应用进展[J]. 河北医药 2019(24)
    • [22].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0(02)
    • [23].服气辟谷防治2型糖尿病典型病案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19(12)
    • [24].基于“从顺其宜”论甘味药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12)
    • [25].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3)
    • [26].糖尿病营养治疗与临床护理的要点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4)
    • [27].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进展[J]. 西南国防医药 2019(12)
    • [28].糖尿病患者CA19-9水平的研究进展[J]. 江苏医药 2019(12)
    • [29].黄芪葛根汤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5)
    • [30].糖尿病与膀胱癌相关研究综述[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9(12)

    标签:;  ;  ;  ;  ;  

    胃肠道重组对糖尿病治疗作用及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