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刺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

浮刺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在客观评价肌肉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不同针刺方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6名,利用表面肌电仪记录右侧股四头肌伸膝运动的动态表面肌电信号(sEMG),并提取积分肌电值(iEMG)、中位频率(MF)。采用多功能功率自行车使股四头肌致递增运动负荷下的运动性疲劳。将受试者随机分:浮刺组、直刺组及对照组。浮刺组取髀关穴、伏兔穴、血海穴采用浮刺法治疗;直刺组取穴同浮刺组,采用直刺法治疗;对照组不予针刺,做压腿放松动作。30分钟后再次记录sEMG提取iEMG值、MF值并结合主观用力感觉等级表(RPE)进行评价,以RPE计算有效率,应用SPSS16.0整理数据分析不同针刺方法对股四头肌伸膝运动运动性疲劳的影响。结果-1.股四头肌伸膝运动sEMG原始图像显示:静息状态时,肌电信号振幅波动小,频率缓慢;运动性疲劳时,肌电信号振幅波动增大,频率加快;治疗后,浮刺组与直刺组的肌电信号振幅波动减小,频率减慢;而对照组未有明显变化。2.静息状态时,股四头肌伸膝运动iEMG值为4.44-4.62ms·v之间,MF值为67.06-67.74Hz之间。发生运动性疲劳时,iEMG值升高,达到16.27-16.47ms·v之间,为安静休息状态时的369.4%,二者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MF值降低为35.50-35.93Hz,仅为安静休息状态时的52.9%,二者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浮刺治疗后,浮刺组股四头肌伸膝运动iEMG值为5.46ms·v,较疲劳时降低62.3%,二者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达到静息状态的123.0%,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F值为57.91Hz,较疲劳时上升62.9%,二者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达到静息状态的85.6%,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直刺治疗后,直刺组股四头肌伸膝运动iEMG值为8.71 ms·v,较疲劳时降低48.7%,二者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达到静息状态的189.3%,二者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F值为53.41 Hz,较疲劳时上升51.1%,二者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达到静息状态的79.6%,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5.对照组iEMG值为15.76ms·v,MF值为37.83Hz,与运动性疲劳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6.针刺组的iEMG值与MF值,进行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结果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7.治疗后,浮刺组RPE等级评价与直刺组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8.浮刺组有效率为87.7%;直刺组75.0%;对照组16.7%。结论:1. sEMG可以作为局部肌肉运动性疲劳以及恢复效果的评价手段。运动性疲劳时,iEMG值升高,MF值下降2.针刺具有抗运动性疲劳作用。3.在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恢复效果上浮刺优于直刺,可能与改善肌肉电生理有关。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运动性疲劳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 1.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 2. 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 2.1 历史起源
  • 2.2 病因病机
  • 2.3 运动性疲劳与中医五脏的关系
  • 2.4 治疗
  • 3. 表面肌电信号在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应用
  • 3.1 研究情况
  • 3.2 sEMG的常用分析指标
  • 3.3 运动性疲劳的sEMG特征
  • 3.4 运动性疲劳sEMG的改变机理
  • 实验研究
  • 1. 实验资料
  • 1.1 选择受试者
  • 1.2. 实验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1.4. 数据统计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表面肌电信号图形变化
  • 2.3 针刺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iEMG值影响的比较分析
  • 2.4 针刺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MF值影响的比较分析
  • 2.5 针刺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RPE等级评价的影响分析
  • 2.6 有效率
  • 讨论
  • 1. 运动性疲劳与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关系
  • 2. 浮刺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浮刺法对股四头肌运动性疲劳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