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电刺激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及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

重复电刺激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及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目前神经电生理诊断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有两种方法:重复神经电刺激(Repea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和单纤维肌电图(Single fiberelectromyography,SFEMG)。RNS临床最常用于重症肌无力及肌无力综合症的诊断,SFEMG)临床上最常用于对重症肌无力的诊断,还可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肌肉病等的辅助诊断。研究发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sclerosis,ALS)除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外,再生的神经末梢也可引起神经肌肉接头处功能紊乱,SFEMG可发现异常改变,这有助于ALS鉴别诊断。SFEMG虽然敏感性较高但存在技术要求高、病人需主动配合及有创、费用高、难以推广的弊端,因此临床上希望有一种能替代SFEMG的检查,用以研究ALS病人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和对预后进行判断。国外已有研究认为ALS病人可出现RNS低频递减现象,但均为对单一神经小样本的研究,缺乏对RNS与ALS病情进展速度、起病部位关系的详细研究,更缺乏对ALS患者的RNS与SFEMG的比较性研究及RNS在非ALS肌肉萎缩无力中的鉴别诊断意义的研究。并且仍有国际的诊断标准认为ALS的RNS低频递减不应超过20%。本研究将在较大样本的ALS确诊和拟诊病例临床和电生理研究基础上,对6条神经给予RNS及部分病人同时SFEMG检查。目的(1)探讨ALS患者RNS阳性率,RNS阳性部位及RNS与运动波幅、神经电生理指数(NI指数)、起病部位、病情进展速度,病程、性别年龄、病情分级关系。(2)RNS与SFEMG比较诊断吻合率。RNS与FD,Jitter、Block关系。(3)RNS在非ALS肌萎缩无力中的阳性率。探讨RNS对于ALS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及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期间,对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或病房确诊或拟诊ALS的101名患者进行相关资料登记。所有患者行肌电图和RNS检查,部分患者(43例)同时行SFEMG检查。另有对门诊40例非ALS肌肉萎缩无力的患者行RNS检查。结果(1)RNS在ALS中低频递减阳性率为53.5%。无一例出现高频递增。(2)所检部位阳性率顺序为腋神经(30.6%))副神经(25%))桡神经(15.5%))尺神经(7.8%))面神经(1%))胫神经(0%)。(3)RNS阳性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肢体起病者较球部起病者RNS阳性率高(P<0.05);RNS阳性组病情进展速度较RNS阴性组明显增加(P<0.05);RNS阳性组尺神经运动波幅明显低于RNS阴性组(P<0.05);RNS阳性率在病程长短组(≥1年,(1年)和临床疾病分级(轻.中.重.危重)无统计学差异。(4)RNS在ALS诊断方面与SFEMG比较有较好的吻合性(Kappa=0.47,P=0.001)。(5)RNS阴性和阳性组FD无明显差异。RNS阳性组Jitter、Block异常程度明显高于RNS阴性组。桡神经RNS波幅递减与Jitter值呈成相关。(6)RNS在非ALS肌萎缩无力患者(40例)中阳性率仅为7.5%。与ALS患者的阳性率比较有统计意义。结论RNS在ALS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而在非ALS肌无力萎缩患者中阳性率低,有助于AL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RNS与SFEMG比较有较好的诊断吻合率,低频递减高于20%不应作为ALS的排除标准。因RNS阳性率较高,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耗时短,无创,不需病人特殊配合,近远端肌肉均可操作,易于推广的特点,可广泛用于各级医院对ALS患的辅助诊断和随诊中。并且ALS患者RNS阳性者是疾病活跃的表现,因而病情进展速度明显快,有利于对患者预后做出判断及随诊。另外发现RNS阳性与病程和临床疾病分级(轻.中.重.危重)均无关。本研究创新点(1)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大样本的ALS患者RNS数据库。(2)首次同时对ALS患者行RNS和SFEMG比较性研究,并与多种非ALS肌肉萎缩无力的RNS结果对比研究。明确RNS与SFEMG比较对诊断有较好一致性,肯定了RNS对于ALS有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3)首次通过对多根神经RNS的研究,提出RNS与ALS患者病情进展速度明确相关。可用于判断预后及随诊。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由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瘫痪性疾病,散发性ALS(SALS)占患病人群的近90%。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基因突变存在于1-7%散发性患者人群中。中国有关SALS的SOD突变报道很少。ALS被认为是一种复杂性疾病。目前已经有数个关于ALS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并先后报道若干与增加ALS发病风险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目的继续筛查我院2008-09年初散发性患者人群中SOD1基因突变;在以中国人群组成的样本中研究增加SALS致病风险相关的SNP。方法提取样本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SOD1 5个外显子,产物复性结合饱和荧光后进行高分辨熔解突变筛选,可疑样本送测序;不对称PCR扩增包含目标SNP在内的片段,高分辨熔解完成非标记探针的基因分型。结果(1)2008-09年我院收集的58位SALS患者的SOD1突变筛选。共发现3例突变。突变率为5.2%。第一例在2号外显子第5534位由C突变为T,相应编码的氨基酸由缬氨酸valine变为Aline的V47A突变;第二例在5号外显子第10207位由C突变为T,位于SOD1编码区,属于无意突变,基因库尚未有该变异的报道。第三例在4号外显子8964位由A突变为C,相应编码的氨基酸由GAC天冬氨酸变(Asp)变为GCC丙氨酸(Ala)的D90A突变。(2)由中国人群组成的98名病人与101名对照之间完成Rs2306677一个位点的基因分型,统计分析之后未得出显著差异(x2=0.2746,P>0.05)结论(1)我们发现的一例SOD1 V47A突变患者是我院发现的第二例V47A突变,该类型突变在世界上尚无报导,这两个V47A突变患者临床表型有很大不同;D90A是在欧洲常见的SOD变异,一般认为有很强的区域特异性,国内目前尚无报导。另一无意突变为第10207位由C突变为T,基因库尚无报导。2006年到现在,本研究组已经完成188名SALS和两个FALS家系中的SOD1突变研究,共发现了8个突变位点。(2)我们的研究未发现Rs2306677位点和增加SALS的致病风险相关,这可能和ALS本复杂的遗传异质性相关。

论文目录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重复电刺激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综述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重复神经电刺激研究
  • IP3R受体与ALS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0(08)
    • [2].肌萎缩侧索硬化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02)
    • [3].两种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表达谱差异性比较[J]. 武警医学 2019(02)
    • [4].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周围神经损害[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09)
    • [5].“补脾益肾,固本培元”法针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J]. 广西中医药 2015(02)
    • [6].肌萎缩侧索硬化案[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2)
    • [7].西南地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经济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03)
    • [8].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现代临床护理 2018(11)
    • [9].肌萎缩侧索硬化的针极肌电图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08)
    • [10].肌萎缩侧索硬化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 [11].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诊治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 [12].85例修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变化特点[J]. 北京医学 2019(05)
    • [13].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08)
    • [14].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7(06)
    • [15].龟鹿二仙胶加减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24)
    • [16].编读往来[J]. 家庭中医药 2011(02)
    • [17].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2(21)
    • [18].肌萎缩侧索硬化自评量表[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08)
    • [19].肌萎缩侧索硬化肌电图表现分析及诊断价值[J]. 当代医学 2019(25)
    • [20].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现代治疗[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11)
    • [21].大蒜素和肌萎缩侧索硬化[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02)
    • [22].外泌体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08)
    • [23].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分型、分期及病情评估[J]. 协和医学杂志 2018(01)
    • [24].基因检测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04)
    • [25].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清抗氧化酶水平的临床研究[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5)
    • [26].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治疗进展[J]. 现代实用医学 2013(04)
    • [27].肌萎缩侧索硬化研究进展[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0(01)
    • [28].肌萎缩侧索硬化误诊为颈椎病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21)
    • [29].肌萎缩侧索硬化中医药研究进展[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8(01)
    • [30].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血浆中趋化因子FKN表达降低及其意义[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

    标签:;  ;  ;  ;  ;  ;  ;  

    重复电刺激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应用价值及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