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具体用途的司法认定与立法完善研究

挪用公款罪具体用途的司法认定与立法完善研究

论文摘要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职务犯罪,其在我国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逐步明确的立法进程。而且,关于挪用公款罪已经出台了多部司法解释,甚至由于争议较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对此出台过一个立法解释。但司法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理论上的诸多困惑也并没有完全消除。在司法实践中,对挪用公款罪的主体、犯罪对象、客观行为方式、共同犯罪、罪数形态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当然,在本文中,笔者不想也没有能力对这些所有争议问题展开全方位分析,笔者想选取其中一点,即针对挪用公款罪中根据公款用途不同所划分的三种类型的区分、认定、犯罪形态以及其在挪用公款犯罪定位、立法完善等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对我国的刑事立法及刑事司法实践有一定裨益。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为四章,均围绕着挪用公款的具体用途展开分析。导言部分,论文简要回顾了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并对挪用公款犯罪立法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简要概括。论文第一章对“超期未还型”、“营利活动型”和“非法活动型”三种类型的挪用公款犯罪的构成标准进行了逐一分析。论文第二章针对三种类型挪用公款犯罪的区分标准以及具体认定展开分析。论文认为,用途转变中的挪用公款犯罪,一般应根据公款的实际使用用途来确定该行为的类型;在挪用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应区分挪用人明知和不明知使用人的实际用途不同情形,来分别认定挪用人挪用公款的类型;以公款为个人提供担保时,挪用公款的类型应以所担保的贷款或借款的性质来认定;挪用公款用于非法活动的,如果非法活动本身构成犯罪的,应适用数罪并罚处理。论文第三章针对挪而未用行为的犯罪形态展开分析。论文认为,从词语之间的关系及我国刑法关于挪用型犯罪规定的前后语境来看,“挪”属于挪用型犯罪中客观构成要件要素,而“用”则属于该类犯罪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对“挪而未用”的行为,依据其具体的表现不同可认定为犯罪未遂、犯罪既遂、不构成犯罪三种形态。论文第四章,针对挪用公款罪具体用途的定位展开分析。论文认为,公款的具体使用方式不应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但“归个人使用”应属于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在此基础上,论文建议将来刑法修正中可以将关于挪用公款具体用途方面的规定删掉,仅仅保留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这一客观行为方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挪用公款罪具体用途的三种类型
  • 一、超期未还型挪用公款罪
  • (一) 超期未还型挪用公款罪的构成条件
  • (二) “超过三个月未还”的理解
  • 二、营利活动型挪用公款罪
  • (一) 挪用公款私自存入银行取息是否属于“营利活动”?
  • (二) 挪用公款用于购买彩票等公益性活动的行为是否属于营利活动?
  • (三) 挪用公款后进行营利性准备或者营利性补救的行为是否属于“营利活动”?
  • (四) 挪用公款后用于归还债务的是否属于“营利活动”?
  • 三、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罪
  • (一) “非法活动”的性质争议
  • (二) 非法活动的类型
  • (三) 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实质
  • (四) 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罪的构成犯罪标准
  • 第二章 三种类型挪用公款犯罪的区分与认定
  • 一、挪用公款三种类型的区分标准
  • 二、挪用公款罪类型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 (一) 挪用公款后目的用途转变的类型认定
  • (二) 挪用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挪用人挪用公款类型的认定
  • (三) 以所挪用公款为个人提供担保时挪用公款类型的认定
  • 三、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犯罪的罪数认定
  • 第三章 挪用公款中挪而未用的犯罪形态分析
  • 一、挪而未用的定性争议
  • (一) 不构成犯罪说
  • (二) 未遂说
  • (三) 构成犯罪说
  • (四) 具体分析说
  • 二、“挪”与“用”关系分析
  • (一) 对以上看法的简要评析
  • (二) “挪”与“用”之间的关系
  • 三、挪而未用行为的定性
  • (一) 挪而未用构成犯罪未遂的情形
  • (二) 挪而未用构成犯罪既遂的情形
  • (三) 挪而未用不构成犯罪的情形
  • 第四章 挪用公款罪具体用途的定位分析
  • 一、具体用途定位的观点分歧
  • (一) 肯定说
  • (二) 区别说
  • (三) 否定说
  • 二、具体用途不应作为挪用公款罪的客观必备要件
  • 三、公款具体用途的立法完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挪用公款罪具体用途的司法认定与立法完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