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g(Ⅰ)-Ag(Ⅰ)相互作用金属配位聚合物和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的信号传导和超分子识别

基于Ag(Ⅰ)-Ag(Ⅰ)相互作用金属配位聚合物和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的信号传导和超分子识别

论文摘要

半胱氨酸(Cys)在人体内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且其对映体所扮演的角色亦不同。例如,L-Cys的缺失将导致人体出现AIDS、肝损伤和皮肤损害等严重疾病,而D-Cys则能和细胞内诸多靶标作用并且妨碍细胞生长。尽管目前已有不少Cys的识别方法,但极少研究涉及到Cys对映体识别。因此,发展可靠且高选择性的Cys对映体识别与传感方法对正确认识和理解Cys对映体和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是目前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传统的光谱学传感研究中颜色或荧光的背景对光谱信号的干拢,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基于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的超分子化学以及金属纳米结构材料研究的良好发展,拟通过特定的相互作用操纵和调控此类弱的非价键作用以期“精明”地控制这些超分子结构材料和金属纳米结构材料,为分子识别与传感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本论文在前述认识的基础上,主要概念性地提出利用并操纵金属.金属相互作用,构建新型的分子识别和传感体系,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论文共分五章,包括如下内容:第一章为前言。首先概述了币族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简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中币族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的研究及应用,同时探讨了此类弱相互作用在金属纳米结构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最后,综述了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NCs)的基本光物理性质和合成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基于Ag(I)和Cys原位形成Ag(I)-Ag(I)相互作用促进的Ag(I)-Cys金属配位聚合物,构建可靠且高选择性Cys对映体识别与传感体系。系统研究了导致该体系产生特征吸收和CD光谱报告信号的原因,认为这些光谱信号系来源于伴随着Ag(I)-Ag(I)相互作用的从Cys到Ag(I)的电荷转移(LMMCT)跃迁。实验发现,pH可调控聚合物骨架上的Ag(I)-Ag(I)相互作用。该pH调控行为不仅起到提高传感体系选择性的作用,而且为Ag(I)-Cys体系中存在Ag(I)-Ag(I)相互作用提供有力支持。本识别体系对Cys对映体的检测限均达到1pM水平;基于摩尔吸光系数值考虑,具有信号放大作用。研究展示了一个概念性的识别新策略,即操纵Ag(I)-Ag(I)相互作用可选择性地识别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分子。在Ag(I)-Cys和Ag(I)-谷胱甘肽(GSH)体系的研究之基础上,受启于其中金属配位聚合物的超分子结构,概念性地提出并构建了阴离子诱导Ag(I)-GSH金属配位聚合物超分子水凝胶Gel-Sol态转换的体系且成功地用于I-的识别,具体内容于第三章详述。本例为首次获得的高选择性阴离子响应的超分子水凝胶体系。本超分子水凝胶体系高选择性响应I-可归因于AgI和AgXs(X=F-、Cl-、Br-、H2PO4-和-SR)的稳定常数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导致仅I-能使Ag(I)-GSH配位聚合物解聚。I-诱导Gel-Sol态转换所释放的水分子实际上为本体系的“信号报告基团”。本体系不仅可实现可视化识别,且能实施定量分析。与传统的重量法不同的是,所释放的水的重量大约为所引入I-的660倍,表明本识别体系具有“信号放大”作用。原则上,本策略可以通过设计新型超分子水凝胶以实现“精明”的Gel-Sol态转换而使之拓展至其它体系。基于前述对Ag(I)-Cys和Ag(I)-GSH体系的认识,我们进一步对目前备受关注的Ⅱ-Ⅵ族半导体发光NCs开展了下列研究。研究了Ⅱ-Ⅵ族半导体发光NCs与电子受体亚甲基蓝(MB)之间发生的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过程,旨在发展简单且可靠的策略以构建基于PET机理的Ⅱ-Ⅵ族半导体发光NCs型的分子识别与传感体系。第四章描述了稳态和时间分辨发光实验、热力学能量分析以及电子顺磁共振(EPR)实验,结果支持了激发态NCs到基态MB的PET系NCs发光猝灭原因的结论。双链DNA(ds-DNA)能使NCs-MB体系的发光恢复,这是因为MB籍与DNA双链的嵌入作用和静电作用而脱离NCs的表面,NCs与MB间的PET受到抑制。单链DNA(ss-DNA)亦可使NCs-MB体系的发光恢复,但恢复程度小于ds-DNA的,可能是因为MB与ss-DNA之间仅存在静电作用的缘故。所观察到的发光恢复程度的差异使本体系可用于DNA的选择性识别和传感。此研究为构建新一类的分子识别与传感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望拓展至其它类型目标分子。第五章叙述了基于对Ag(I)-Cys/GSH体系的研究,使用Cys作为表面配体、水溶液相法合成手性D-/L-Cys-CdS NCs对映体,为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发光Ⅱ-Ⅵ族半导体手性NCs的手性起源提供实验基础。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币族金属-金属相互作用和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
  • 1.1 币族金属-金属相互作用
  • 1.1.1 概述
  • 1.1.2 超分子化学中币族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研究和应用
  • 1.1.3 币族金属纳米结构材料中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研究
  • 1.2 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
  • 1.2.1 体相半导体
  • 1.2.2 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的概述
  • 1.2.3 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的合成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基于Ag(Ⅰ)-Ag(Ⅰ)相互作用的超分子化学及半胱氨酸对映体识别
  • 2.1 前言
  • 2.2 药品试剂和仪器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2.5 附图
  • 第三章 高选择性阴离子触发超分子水凝胶Gel-Sol态转换
  • 3.1 前言
  • 3.2 药品试剂、仪器表征和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PET机理的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型的非标记DNA识别平台
  • 4.1 前言
  • 4.2 药品试剂、仪器表征和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结论
  • 4.5 附图
  • 第五章 发光Ⅱ-Ⅵ族手性半导体纳米晶
  • 5.1 前言
  • 5.2 药品试剂、仪器表征和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写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Ag~+识别性能研究[J]. 化学世界 2020(03)
    • [2].基于石墨烯和功能核酸的Ag~+荧光检测方法[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08)
    • [3].二氢杨梅素-Ag~+纳米乳液的制备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性能与机理[J]. 食品科学 2020(15)
    • [4].绿茶提取液纳米Ag的制备及表征[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AG值变化意义探讨[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03)
    • [6].载Ag活性碳纤维的制备及其杀菌性能评价[J]. 复合材料学报 2017(10)
    • [7].静脉血气分析及AG值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预后价值中的分析[J]. 吉林医学 2020(10)
    • [8].Ag纳米粒子修饰的玻碳电极及对甲醛的检测研究[J]. 广东化工 2017(12)
    • [9].加工率及退火温度对纯Ag硬度的影响[J]. 热加工工艺 2015(24)
    • [10].巯基化复合微球的合成及其对Ag~+吸附性能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16)
    • [11].Ag(Ⅲ)-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对泼尼松龙的测定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12)
    • [12].Ag~+对猕猴桃愈伤组织再分化培养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1)
    • [13].水溶性白杨素磺化衍生物制备及Ag(Ⅰ)配合物的合成[J]. 光谱实验室 2012(04)
    • [14].Ag晶体的力学稳定性和理论强度[J]. 材料导报 2009(12)
    • [15].负载纳米Ag木质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其染料催化降解性能[J]. 林业工程学报 2020(06)
    • [1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量铝锂合金中的Ag含量[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 [17].狂犬病病毒aG株G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 中国兽医科学 2012(03)
    • [18].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Ag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J]. 地质通报 2012(04)
    • [19].电化学Ag量子线在维生素C检测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02)
    • [20].烧伤创面对红药膏中银(Ag~+)的吸收、分布和排泄[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07)
    • [21].关于(Ag)型弱交换映象的公共不动点[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8)
    • [22].石墨烯及Ag/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J]. 材料导报 2015(04)
    • [23].Ag(Ⅲ)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体系测定磺胺甲噁唑[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10)
    • [24].Ag(Ⅲ)配合物-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用于文拉法辛的测定[J]. 分析测试学报 2011(12)
    • [25].有机累托石负载Ag等离子体插层材料对苯酚的去除[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 [26].不锈钢镀Ag涂层的制备及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研究[J]. 口腔医学研究 2014(09)
    • [27].丝瓜络负载聚苯胺吸附还原银(Ag~+)离子的研究[J]. 广州化工 2014(09)
    • [28].解析软交换AG承载方案[J]. 通讯世界 2014(03)
    • [29].Ag(110)表面吸附酞菁铜分子的紫外光电子谱研究[J]. 物理学报 2008(01)
    • [30].Ag~+-13X分子筛吸附汽油中苯并噻吩的性能[J]. 化工科技 2008(05)

    标签:;  ;  ;  ;  ;  ;  ;  ;  ;  

    基于Ag(Ⅰ)-Ag(Ⅰ)相互作用金属配位聚合物和Ⅱ-Ⅵ族半导体发光纳米晶的信号传导和超分子识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