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摘要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道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问题。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功能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的服务、协调功能将逐步增强。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度高、产业关联性强、空间占用小和资源消耗低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并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世界城市转型通常经历了资源型城市或区位型城市向制造型城市转变,再向服务型城市转变的过程。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起到“润滑剂”作用、“生产力”功能和“推进器”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完善城市经济功能、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纽约、伦敦、东京、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提高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性服务业将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改善了要素投入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向外输出生产性服务,发挥产业关联效应而增加城市的就业和收入,避免大城市由于工业发展趋缓后带来的“产业空心化”。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的增加,意味着物质中间投入的减少,在降低资源的消耗的同时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变过去被动的城市生态治理局面。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知识密集和中间投入等基本产业特征与城市的工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优化和“减物质化”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我国工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报酬激励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导致利润水平的同步上升。在市场化程度高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和特大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实现价值链地位跃升,从而在城市之间形成有机的专业化分工体系。而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却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积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和特大型城市集聚,推动了大型城市成为新的工业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广大中小型城市围绕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进行有机配套。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增加了其他相关产业的总体就业量,从而实现了就业总量扩容。城市体系逐渐完善的过程也是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过程。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更高的工资回报,带动了其他产业收入水平的提高,缓解中心城市的高运营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并有利于北京和上海等中心城市实现生产过程的“减物质化”。尽管各个城市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降低了单位GDP的能耗,但是由于反弹效应,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总量还是比较大,并呈上升趋势。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使城市经济难以摆脱对物质资源的高度依赖,实行合理的环境规制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服务外包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迅速,且东部地区的增长要快于中西部地区,北京和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基于各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发展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着力点应体现在优化工业化技术线路、推动市场化体制改革、促进产业集群化布局、加速产业融合化发展和实行产业生态化规制等方面,切实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专业化分工体系,保障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概述
  • 2.1.1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 2.1.2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2.1.3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 2.2 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兴起的理论基础
  • 2.2.1 分工理论
  • 2.2.2 价值链理论
  • 2.2.3 集聚理论
  • 2.3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 2.3.1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 2.3.2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 2.3.3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影响
  • 2.3.4 文献述评
  • 第3章 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 3.1 城市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3.1.1 城市经济转型的历史趋势和现实性分析
  • 3.1.2 城市产业发展的服务化趋势
  • 3.1.3 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3.1.4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
  • 3.2 发达国家大都市的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 3.2.1 纽约:产业多元化模式
  • 3.2.2 伦敦:产业升级替代模式
  • 3.2.3 东京:产业高端化模式
  • 3.3 我国大都市的经济转型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
  • 3.3.1 北京:功能齐全和布局合理的高端服务业体系
  • 3.3.2 上海: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
  • 3.4 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 3.4.1 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3.4.2 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 3.4.3 城市产业空间重构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3.4.4 政府支持市场完善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第4章 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区际差异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测度方法
  • 4.2.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 4.2.2 范围界定与数据说明
  • 4.3 实证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理论分析和基本假说
  • 5.2.1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 5.2.2 基于获利能力的分析
  • 5.2.3 基于市场规模和政策环境的分析
  • 5.3 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结果
  • 5.3.1 计量模型、变量定义和数据说明
  • 5.3.2 实证分析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城市就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分析
  • 6.2.1 基于就业总量的分析
  • 6.2.2 基于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 6.2.3 基于劳动报酬的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减物质化”的影响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投入-产出法与相关分析指标
  • 7.3 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减物质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7.3.1 基于服务投入率和物质投入率的分析
  • 7.3.2 基于生产性服务投入结构和使用结构的分析
  • 7.3.3 基于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
  • 7.3.4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构成的分析
  • 7.3.5 基于“减物质化”指标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促进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 8.1 我国城市工业化阶段的基本判断
  • 8.1.1 工业化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 8.1.2 我国城市工业化阶段的划分
  • 8.2 促进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 8.2.1 优化工业化技术路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8.2.2 推动市场化体制改革,创新服务外包模式
  • 8.2.3 促进产业集群化布局,完善城市分工体系
  • 8.2.4 加速产业融合化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8.2.5 实行产业生态化规制,缓解环境生态压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