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

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

论文题目: 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董燕

导师: 孔范今

关键词: 林语堂,文化追求,审美现代性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林语堂本人或许并不知道何为审美现代性,但是通过他的创作所体现出的文化追求,的确具有这一倾向。中国文坛对林语堂曾经一度的忽视甚至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解释审美现代性,对二者进行了同构性理解。实际上,二者呈逆向结构,于现代性内部形成一种张力。本论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林语堂在文化追求中所体现出的审美现代性倾向,关于这一论题,目前学界尚无人进行系统梳理与论析。论文在对现代性理论进行介绍、分析中国学人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并将之归为两类的基础上(第一章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展开。纵向上,将林语堂的生活经历与他的文化追求相结合,廓清他人生观、文化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第二章内容);横向上,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观照林语堂的文化选择,矫正以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解释审美现代性所造成的误读,力争扩展审美空间(第三、四、五章内容)。同时对林语堂与同为对现代文明做出反应、表现出审美现代性倾向的中国现代都市文学作家进行比较,在不同维度中勾勒出林语堂文化追求的独特性(第六章内容),并指出他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的意义与局限(结语内容)。通过重读作品,将具体个案的剖析与审美现代性研究的“大话语”(largewords)结合起来,重新感受林语堂带有审美现代性倾向的文化追求与人生选择,以期得到新的审美意蕴。 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背景。现代性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内在冲突使它呈现出复调结构。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各是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价值设定上的内在统一与不可调和的对立,也就是说,后者既是前者的认同力量;又是前者的异己力量,是对前者的反动与颠覆。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也出现了对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对落后的自觉体认,使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选择了前者,如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人对科学、民主、进化论的赞颂;但是也有人能够从更具个体性和更关心感性存在的层面提出审美现代性问题,如鲁迅、蔡元培、闻一多、瞿世英、张君劢等人吁请人们对愈演愈烈的科学主义保持警惕,并对其所造成的人文精神失落的状况进行抵御和调整。在这一部分,论文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归为两类。 第二章结合林语堂的生活经历,选取美国与北京为个案,关注他在不同的国家、城市中带有审美现代性倾向的不同表达,并从现代性的角度对他的创作进行分期。美国是林语堂的重要创作地,在美国的物质文明及其文化影响下,林语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体现为他对现代性的双重态度:一方面认同现代性,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性的内部张力

第一节 现代性的复调结构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启蒙现代性的同与异

第三节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第二章 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与北京

第一节 美国与林语堂对现代性的双重态度

第二节 从林语堂笔下的北京文化看他的审美现代性倾向

第三节 从现代性角度看林语堂创作的分期

第三章 崇尚神性

第一节 林语堂神性思想概述

第二节 天道循环——神性对人性的制约

第三节 热爱生命——神性对人性的引导

第四章 追求和谐

第一节 文化的和谐

第二节 人的和谐

第三节 人物形象的理念化倾向

第五章 歌颂礼俗化都市

第一节 推崇礼俗化都市的主客观原因

第二节 强烈的家庭观念

第三节 闲适从容的生活格调

第六章 林语堂与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倾向

第一节 林语堂与沈从文

第二节 林语堂与海派

结语 林语堂审美现代性倾向的意义与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性别视域下的中国本土职场小说批评[D]. 闫寒英.武汉大学2011
  • [2].论中国话剧的审美现代性[D].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 [3].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 李火秀.浙江大学2010
  • [4].困顿与寻找[D]. 谢雪花.福建师范大学2009
  • [5].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 赖博熙.辽宁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影响与重构——汪曾祺小说创作论[D]. 卢军.山东大学2005
  • [2].苏曼殊文学论[D]. 黄轶.山东大学2005

标签:;  ;  ;  

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