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2000 1x EV-DV系统链路自适应技术研究

cdma2000 1x EV-DV系统链路自适应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cdma2000 1x EV-DV系统链路自适应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

作者: 赵品华

导师: 陈明

关键词: 链路自适应技术,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自适应调制编码,混合重传,基于重传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移动通信中的链路自适应技术是指在通信过程中根据无线信道环境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链路参数,如发射功率、调制(解调)方式和编码速率等,以适应信道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无线信道资源,获得最佳链路性能的技术。目前得到应用的链路自适应技术主要包括功率控制、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和混合重传(HARQ)等技术。功率控制技术是较早采用的链路自适应技术,它主要应用于电路话音业务;AMC和HARQ技术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在3G增强型系统中的高速分组数据业务。本文以cdma2000 1x EV-DV为背景,研究分析了AMC和HARQ技术的原理、实现和性能表现。全文的内容如下:第2章简要介绍了cdma2000 1x EV-DV系统的关键技术,描述了cdma2000 1x EV-DV仿真系统及在这个仿真系统中如何实现AMC和HARQ技术。第3章首先分析了AMC技术的原理,讨论了AMC技术的实现方案,然后通过仿真,研究了AMC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AMC技术中使用的MCS方案越多,其自适应效果越好。另外,本章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重传的MCS选择算法。这种算法从联合使用AMC和HARQ技术的角度,来选择使传输吞吐量最大的MCS作为AMC当前传输使用的MCS。仿真结果的分析显示,由于它考虑到了重传带来的时间分集增益,因此可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第4章分析了HARQ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案,研究了目前应用较多的HARQ实现方式,包括基于N信道停止等待(SAW)的追踪合并(CC)和递增冗余(IR)方式,并从原理和仿真两个角度对它们的性能做了比较。此外,还仿真分析了AMC技术和HARQ技术联合应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发现HARQ技术可以减小AMC技术中MCS级数之间的差别,降低AMC技术的实现复杂度。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链路自适应技术

1.1.1 无线信道的时变性

1.1.2 功率控制技术

1.1.3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技术

1.1.4 混合重传(HARQ)技术

1.2 无线链路自适应技术的优点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1x EV-DV 系统仿真平台

2.1 cdma2000 1x EV-DV 系统简介

2.2 cdma2000 1x EV-DV 系统仿真模型

2.2.1 仿真系统的网络模型

2.2.2 仿真系统的节点模型

2.2.3 仿真系统的进程模型

2.3 链路自适应技术在仿真系统中的实现

2.3.1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的实现

2.3.2 混合重传技术的实现

2.4 仿真假设

2.5 系统性能指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

3.1 AMC 技术的基本原理

3.2 AMC 技术的实现

3.2.1 MCS 级数的选择

3.2.2 MCS 的选择算法

3.2.3 AMC 技术的同步机制

3.3 一种改进的MCS 选择算法

3.3.1 算法原理

3.3.2 算法分析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参数

3.4.2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重传技术

4.1 HARQ 技术的基本原理

4.2 HARQ 技术的实现

4.2.1 HARQ 技术的重传机制

4.2.2 HARQ 技术的解码方案

4.3 两种典型的HARQ 方案

4.3.1 同步停止等待递增冗余

4.3.2 异步停止等待递增冗余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仿真参数

4.4.2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短波自适应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 龚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 [2].基于无速率码的卫星自适应可靠多播协议研究[D]. 周峰.华中科技大学2018
  • [3].自适应对消数字系统算法设计[D]. 林宸灏.华中科技大学2016
  • [4].基于无速率码的卫星通信自适应算法研究[D]. 宋经伟.华中科技大学2016
  • [5].TD-SCDMA与cdma2000干扰共存研究[D]. 李超.天津大学2012
  • [6].基于虚拟仪器的cdma2000终端测试算法研究与实现[D]. 周巧玲.武汉理工大学2010
  • [7].cdma2000 1x系统前向链路同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钟旭.华南理工大学2010
  • [8].cdma2000数字集群系统的功率控制和容量研究[D]. 潘学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
  • [9].cdma2000与WCDMA通信系统性能研究[D]. 周满辉.南京邮电大学2014
  • [10].无线链路自适应技术研究[D]. 余晶晶.北京交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CDMA2000 1xEV-DO无线链路设计研究[D]. 高翔.浙江工业大学2007
  • [2].移动IP技术在CDMA2000 1x分组网络中的应用[D]. 袁圆.兰州理工大学2008
  • [3].低复杂度迭代多用户检测及其在CDMA2000 1xEV-DO前向链路中的应用[D]. 王家恒.东南大学2006
  • [4].cdma2000 1x EV-DV系统中的功率控制算法研究与仿真[D]. 杨久春.东南大学2006
  • [5].cdma2000 1x EV-DV系统中的切换技术研究[D]. 姚艳.东南大学2006
  • [6].cdma2000 1x EV-DV系统分组调度算法研究[D]. 潘永朝.东南大学2005
  • [7].无线链路自适应技术研究[D]. 余晶晶.北京交通大学2007
  • [8].Windows Mobile下CDMA2000 1X EVDO手机的平台设计研究[D]. 夏涛.上海交通大学2006
  • [9].基于CDMA2000 1X系统的无线网络优化研究[D]. 牛艳栋.武汉理工大学2007
  • [10].WCDMA和CDMA2000干扰共存研究[D]. 栗军伟.北京邮电大学2007

标签:;  ;  ;  ;  ;  

cdma2000 1x EV-DV系统链路自适应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