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

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

一、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芳,于云汉[1](2021)在《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文中提出基于丰富的海盐文化遗址、遗存及其他海盐资源,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局面已经初步呈现,这既反映在理念和职能层面,也在实践中有明显表达。但二者在融合中,存在低层次规划和现代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海盐文化旅游产品急需创新、海盐文化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为此,需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保护优先且保护利用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和整理海盐文化资源,克服资源较为分散、地面以上可视性资源较少的劣势,把握好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创新开发海盐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倾力打造海盐盐区的"会""节"和会节旅游,开发盐文化特色饮食等,促进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沈灿[2](2019)在《云南古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物之一,其背后却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人类发展史。云南古代地方经济的发展长河中,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盐井作为一种特定的工艺技术下特殊的生产性场所及构筑物,也因之具有了特殊的建构特征,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论文选取盐井这一特殊的生产性构筑,包含与其配套的储卤池、储卤台、晒盐篷、煮盐灶、烧盐盐锅等建筑与构筑为研究对象,探析与盐井产生有直接关联或间接关联的行为活动场所环境空间的构成特征,研究盐井生产管理、运输销售对所在聚落空间的影响,对盐井线性空间盐马古道做出阐述,对推动盐井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理论参考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把盐井纳入到工业遗产的范围,着眼于盐井的形态与建构特征的研究,同时关注盐的生产工艺技术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从盐井本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构筑产所的研究,延伸到盐井的祭祀信仰、管理运输、生产加工等关联性空间,以及盐井聚落、线性空间盐运古道,建立多层次的盐井认知体系。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在云南盐井的历史发展演变与现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深入研究,旨在为地方文化和文物保护研究提供资料,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建设的核心。

文琳华[3](2018)在《四川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研究 ——以川滇东部商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井盐资源的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东部,以四川东部及南部盐场为起源,向东向南形成了盐业经济带,即川盐古道。在川盐古道上,因盐聚集人群最终形成了盐道古镇,盐道古镇是最完整的盐道文明见证。本文以四川盐道川滇东部商道上具有代表性的盐道古镇——罗泉古镇、罗城古镇、牛佛古镇、仙市古镇为对象,对其空间形态进行了从定性到定量、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相结合的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基础与实地走访,梳理盐道古镇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并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概括盐道古镇的空间要素构成;然后,运用空间句法对古镇空间组构进行空间形态的量化解析,并对四个古镇的空间要素的句法特征进行量化对比;接着,基于城市意象理论,运用认知地图法对古镇进行认知调查,得出使用者对各古镇的认知特征;随后,把空间句法量化研究的结论与认知地图法研究的结论相结合,借鉴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运用集成度-认知度分析法对以上四古镇进行分析,得出了针对各个古镇从空间要素角度出发的开发保护意见。主要结论如下:(1)盐道古镇空间要素构成。盐道古镇的边界主要是山体、水体;路径包括街巷、桥梁;标志有特色建筑和构筑,会馆和庙宇是盐道的重要特色建筑;节点主要有广场、码头、水井,其中码头和水井是盐道古镇特色节点;区域可分为居住、商贸、公共生活三类。(2)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的量化结果。通过集成核分析,盐道古镇多由商业街发展而来;可理解度罗城>牛佛>仙市>罗泉,表明具有稳定且规律的网络构型空间系统具有更强的可理解度;各类空间要素认知度的高低关系为标志>路径>节点>区域>边界,标志类空间要素具有最大的影响。(3)以空间要素入手的古镇开发保护对策。建立集成度-认知度四象限模型,第Ⅰ象限应巩固优势、发扬长处;第Ⅱ象限加大宣传和引导;第Ⅲ象限低优先投入;第Ⅳ象限更新景观、植入功能、重塑文化,激发潜能。此外,路径和标志的保护更新放在首要位置。

单申生[4](2018)在《大丰海盐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盐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盐类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以及调节自身生活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海盐文化是指在海盐的生产、运输、分配、销售等环节以及盐民自身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层面上的历史遗存以及精神层面上的思想特质和行为范式。我国海盐业经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决定了有其产生的海盐文化历史悠久、传统独特、影响深远。古老的大丰地处黄海之滨,拥有2000多年的海盐生产历史,蕴含了丰富的海盐文化。海盐文化成就了今天的大丰,而且使大丰的草堰、白驹、刘庄、小海、西团、万盈等小集镇浸透着浓浓的咸香。大丰海盐生产始于西汉,在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诸如:丁溪、小海、草堰等重要盐场,以及盘铁、锅撇等制盐工具和煎盐、晒盐等制盐工艺的出现,展现了大丰制盐业的历史发展;大丰海盐文化的物质文化内涵从古建筑、古地名和古遗址等方面见证大丰海盐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丰的城市发展;大丰海盐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从盐风民俗、盐民谚语和海盐文学作品等方面体现大丰盐民的智慧与拼搏精神;大丰海盐的制度文化内涵从盐政机构、盐政官制、盐商垣主和盐民灶丁等方面阐明大丰盐业制度的产生与衍生发展。新时代以来,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而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丰海盐文化具有旅游观赏、食疗保健、民俗体验和科普教育等旅游开发价值;大丰境内的草堰古镇是重要的海盐文化代表地之一,200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草堰镇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全称为“江苏省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草堰镇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文物古迹等旅游开发优势,但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匹配和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由政府主导,制定相关政策,实现保护与开发双管齐下,挖掘与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大丰海盐文化的旅游开发,不仅对弘扬大丰海盐文化、促进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程芸燕,陈炜[5](2017)在《四川盐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盐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城市现代化的猛烈冲击,它们的生态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严重失衡而岌岌可危。四川作为我国盐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盐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笔者在通过文献资料法与实地考察法对四川盐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数量及特点进行系统调查与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旅游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据此提

樊靓[6](2017)在《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调查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全国有很多地方存在着古代或者近现代盐业的物质或者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甘肃井盐文化遗址比较多,但井盐遗址只有礼县盐官镇、漳县盐井镇两处。在礼县和漳县,井盐文化遗址内涵丰富,井盐遗址是最有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调查得知:礼县盐官镇、漳县盐井镇不仅因盐建置,而且其兴衰也与盐业发展关系密切;在甘肃境内众多的盐产地,只有礼县和漳县两地产生了盐神信仰。礼县的盐神俗称“盐婆婆”,漳县的盐神俗称“盐爷爷”。由于盐井卤水经常出现下降现象,两地都出现了盐神出外“相会”之传说;礼县盐官镇、漳县盐井镇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多与盐有关,但亟待保护。如漳县盐史馆坍塌、盐商住宅被拆、井盐遗址附近缺少保护标志、礼县传统制盐工艺面临失传等。依据调查资料研究得出:在礼县和漳县,关于井盐起源的传说很多。根据最新考古成果证明,礼县的井盐发祥于先秦时期,漳县井盐最迟在齐家文化时期就得到开发;盐是地方势力崛起的重要物资基础,早期秦人兴起于陇南,元代漳县汪氏家族称雄一方都与拥有盐业资源有关;礼县女性盐神信仰及“巧娘娘”崇拜当为秦人怀念“秦之先”女修之遗俗,礼县“盐婆婆”与漳县“盐爷爷”相会则是早期秦人生育观的反应。甘肃井盐文化遗址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突出。礼县井盐文化是当地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县井盐文化是当地最重要的文化资源。研究甘肃井盐文化,有助于进一步突出中国盐文化的区域特色,丰富中国盐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加强和促进对井盐文化遗址的有效保护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王媛[7](2017)在《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盐文化遗产是在盐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积累传承至今的一类文化遗产,它凝聚着盐工的智慧与情感,联结着盐业的过去与未来,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重要的井盐产地之一。因优越的盐卤资源条件,四川在我国盐业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盐文化遗产,极具保护与开发利用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四川盐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如何保护与传承好这些盐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政府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四川盐文化遗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是其中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然而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则很容易给其保护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探索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方式,有助于实现盐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有效传承,进一步规范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秩序和度,规避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负面影响,也是实现四川“旅游强省”与“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应有之义。鉴于此,本文紧扣时代脉搏,以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对四川盐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与专家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两轮筛选,初步识别了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根据各驱动因的关联效应,构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动力系统与驱动机制模型。然后,结合四川盐文化遗产的资源特点和地域特色,以协同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资源驱动型、需求拉动型、环境支撑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为保障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活动的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六项保障机制,即明确指导思想,健全法律保障机制;重视遗产延续,建立开发监管机制;注重品牌营造,创新宣传营销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保障机制;树立合作意识,完善联合开发机制。研究成果对深入挖掘和合理开发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理论体系;促进当前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其保护与开发绩效,实现四川盐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仇文倩[8](2016)在《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文中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盐城的文化灵魂是“海盐文化”,盐城的历史就是一部海盐发展的历史。盐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今却被遗忘,资源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开发海盐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海盐文化产业的发展。

桂冰冰[9](2015)在《寿光市盐业遗址发掘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双王城盐业遗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盐业遗址是帮助人们恢复与还原历史面貌的重要依据,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证史、正史以及补史的作用,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科学教育价值在人类现代文明中也占据一席之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盐业遗址的发掘、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名的盐都菜乡——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重点海盐历史文化城市,有着悠久的盐业发展历史,自上古神农时期开始了寿光制盐历史的先河。目前,寿光已经发现和发掘了多处世界级、国家级保存完好的盐业发展遗产。其中最知名的双王城商周盐业遗址在2008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作为我国最早的盐业考古发掘,双王城商周盐业遗址规模大,面积广,数量多,分布密集,是寿光市早在商周时期就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制盐中心的最有力佐证。与此同时,现存寿光境内的一些盐学碑、盐志碑都对寿光制盐的历史和工艺进行了详实的记载,其盐业考古价值极高。本文以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的旅游开发为例,对寿光市盐业遗址发掘和旅游开发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寿光盐业考古历程的分析,可以考见中国海盐起源的脉络,是齐鲁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分析了寿光盐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归纳了盐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盐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和六项开发原则。整篇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文章第一章节最先探讨了本文题目选取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于该课题研究现状、论证方法、研究趋势、创新之处、探讨的内容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二章重点就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具体详尽的阐述,比如遗址、文化遗址、文化旅游、博物馆旅游理论、文化旅游理论、工业文化旅游理论、盐文化旅游理论。第三部分对盐业考古历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概括了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及其价值。第五部分归纳了寿光市盐文化旅游开发,并分析了盐文化旅游的瓶颈与局限,并对旅游形象的缺失、零散旅游资源利用发展不均衡、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开拓潜力、相关产业配套不足、缺少专业人才队伍等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六部分提出了对于盐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和六项开发原则,即保护原则、统筹原则、法制性原则、市场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强调了加大宣传力度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合适的盐业遗址和盐文化旅游宣传推介的载体;通过制作相关的动画片和电视剧来提高地方盐业遗址、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透过网络游戏的制作及推广,提高当地盐业遗址和盐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其次文章探讨了多种展示方式的联合运用。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游客的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展示方式,如博物馆展示、公园展示、主题展示。第三是要为盐文化旅游打造一条科学特色专题旅游路线,充分发掘利用周边一切旅游资源。四是要利用好文化旅游遗产,开发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海水蔬菜、特色手工艺品、博物馆相关商品等。第五要加强辅助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盐文化旅游相关配套设施,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方便综合服务。最后要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打造盐文化产业集团,以便能够对盐文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文章的结论部分,笔者通过对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的状况、开发利用情况和盐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了今后开发的几条策略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本文在写作中的不足,希望本文能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敏[10](2013)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按照这一观点来看,盐文化是泛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与盐有关联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由此可见,盐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与盐相关的建筑、遗址、制度、风俗、人物、生产方式、生产技艺,以及人们对盐业发展史、盐业经济史、盐业科技史等的研究

二、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基础
    (一)潍坊海盐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力大
    (二)诸多海盐文化“符号”是潍坊发展海盐文化旅游的“活化石”
    (三)持久、发达的盐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二、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
        1. 理念和职能的融合局面已经初步呈现
        2. 融合在实践层面也有明显的表达
        3. 现代信息手段助力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二)问题
        1. 低层次规划与现代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
        2. 海盐文化旅游产品急需创新
        3. 海盐文化旅游人才缺乏
三、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原则
    (一)保护第一、保护利用相结合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三)可持续开发
四、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和整理海盐文化资源,把握好文化和旅游的“最大公约数”
    (二)海盐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创新
        1. 博物馆
        2. 文化生态博览园和主题公园
        3. 旅游纪念品
    (三)以渔盐文化节为基础,打造海盐盐区的“会”“节”和会节旅游
    (四)开发盐文化特色饮食
    (五)设计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

(2)云南古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相关理论研究
        1.2.2 云南盐井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问题与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图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云南古盐井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2.1 古盐井概念
        2.1.1 盐井的界定
        2.1.2 盐井相关概念
    2.2 古盐井的影响与限定因素
        2.2.1 自然资源
        2.2.2 社会经济体制
        2.2.3 文化与信仰
    2.3 云南古盐井的空间分布
    2.4 古盐井的发展历史
        2.4.1 萌发期
        2.4.2 生长期
        2.4.3 兴盛期
        2.4.4 衰落期
    2.5 古盐井的文化精神
        2.5.1 信仰文化
        2.5.2 市井文化
        2.5.3 独有的祭井仪典
        2.5.4 民族文化的交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古盐井的环境空间
    3.1 古盐井的环境的构成内容
    3.2 盐井聚落
        3.2.1 古盐井与聚落形态的关系
        3.2.2 古盐井与聚落道路演变的关系
        3.2.3 古盐井与聚落兴衰的关系
    3.3 古盐井的线性空间盐马古道
        3.3.1 盐马古道定义
        3.3.2 盐马古道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古盐井形态特征
    4.1 盐井的开采及制作工艺
        4.1.1 开采历程
        4.1.2 开采形式
    4.2 生产性构成
        4.2.1 盐井本体
        4.2.2 晒卤台
        4.2.3 晒盐篷
    4.3 非生产性构成
        4.3.1 井盐生产的精神信仰空间
        4.3.2 盐井生产的管理空间
        4.3.3 盐井关联性空间
    4.4 制盐工艺
        4.4.1 云龙地区制盐工艺
        4.4.2 黑井地区制盐工艺
        4.4.3 白盐井地区制盐工艺
    4.5 制盐工具
        4.5.1 汲卤工具
        4.5.2 制盐工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盐井的管理运销体制
    5.1 盐井的管理生产体制
        5.1.1 井盐的生产管理
        5.1.2 滇西地区
        5.1.3 滇中黑井地区
        5.1.4 白盐井地区
    5.2 运销体制
    5.3 各盐井地区产盐量
    5.4 管理运销体制对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盐井调查表格
附录 C:图片索引

(3)四川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研究 ——以川滇东部商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四川盐道古镇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1.1.2 四川盐道古镇迎来保护研究的关键时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区概况
        1.4.1 盐道古镇
        1.4.2 川滇东部商道
        1.4.3 罗泉古镇
        1.4.4 罗城古镇
        1.4.5 牛佛古镇
        1.4.6 仙市古镇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空间句法
        1.5.4 认知地图法
        1.5.5 重要性-绩效分析法(IPA)
    1.6 研究框架
2.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空间形态
        2.1.2 空间认知
    2.2 盐道古镇相关研究
    2.3 古镇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2.4 空间句法相关研究
        2.4.1 空间句法理论
        2.4.2 空间句法轴线地图
        2.4.3 空间句法研究动态
    2.5 空间认知相关研究
        2.5.1 认知地图
        2.5.2 城市意象理论与五大要素
    2.6 IPA理论相关研究
3.基于空间五要素的盐道古镇空间形态概述
    3.1 盐道古镇的边界
        3.1.1 山体
        3.1.2 水体
    3.2 盐道古镇的路径
        3.2.1 街道
        3.2.2 桥梁
    3.3 盐道古镇的节点
        3.3.1 街巷端点
        3.3.2 道路交汇点
        3.3.3 生活设施节点
    3.4 盐道古镇的标志物
        3.4.1 特色建筑
        3.4.2 特色构筑
    3.5 盐道古镇的区域
        3.5.1 居住区域
        3.5.2 商贸区域
        3.5.3 公共活动区域
    3.6 小结
4.基于空间句法的盐道古镇空间形态研究
    4.1 罗泉古镇空间形态句法解析
    4.2 罗城古镇空间形态句法解析
    4.3 牛佛古镇空间形态句法解析
    4.4 仙市古镇空间形态句法解析
    4.5 四川盐道古镇空间形态对比
        4.5.1 街巷整体构型和数量对比
        4.5.2 全局集成度的空间分布对比
        4.5.3 连接值对比
        4.5.4 平均深度对比
        4.5.5 控制值对比
        4.5.6 可理解度对比
    4.6 小结
5.基于认知地图的盐道古镇空间形态认知研究
    5.1 调查人群分析
    5.2 罗泉古镇认知地图调查结果分析
    5.3 罗城古镇认知地图调查结果分析
    5.4 牛佛古镇认知地图调查结果分析
    5.5 仙市古镇认知地图调查结果分析
    5.6 小结
6.基于IPA分析原理的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整合分析
    6.1 IPA在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6.2 罗泉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整合分析
    6.3 罗城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整合分析
    6.4 牛佛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整合分析
    6.5 仙市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整合分析
    6.6 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盐道古镇空间要素的构成
        7.1.2 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的量化
        7.1.3 基于IPA理论的空间要素集成度与认知度整合研究结论
    7.2 讨论——盐道古镇开发保护意见探索
        7.2.1 标志策略——保护物质文化,复兴非物质文化
        7.2.2 路径策略——提升特色性和引导性,创造可识别空间
        7.2.3 节点、区域、边界策略——功能植入,激发潜能
    7.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大丰海盐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大丰海盐的生产历史
    第一节 海盐概述
        一、盐的由来和分类
        二、全国海盐的产区分布
        三、海盐的功能属性
    第二节 大丰海盐生产的发展变迁
        一、大丰盐场的发展历史
        二、大丰海盐生产工具的发展历史
        三、大丰海盐生产工艺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大丰海盐文化的内涵表现
    第一节 物质文化表现
        一、古建筑
        二、古地名
        三、古遗址
    第二节 精神文化表现
        一、盐民风俗
        二、盐民谚语、歇后语
        三、海盐文学作品
    第三节 制度文化表现
        一、盐政机构
        二、盐政官制
        三、盐商垣主
        四、盐民灶丁
第三章 大丰海盐文化的旅游开发
    第一节 大丰海盐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
        一、旅游观赏价值
        二、食疗保健价值
        三、民俗体验价值
        四、科普教育价值
    第二节 大丰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以草堰古镇为例
        一、草堰古镇的旅游开发优势
        二、草堰古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三、草堰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调查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调查
    第一节 甘肃礼县井盐文化遗址的调查
    第二节 甘肃漳县井盐文化遗址的调查
第二章 甘肃井盐文化问题研究
    第一节 甘肃井盐的起源
    第二节 甘肃井盐与地方势力的关系
    第三节 甘肃井盐盐神信仰
第三章 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保护问题
    第一节 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价值
    第二节 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保护现状
    第三节 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保护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盐文化
        1.2.2 文化遗产
        1.2.3 盐文化遗产
        1.2.4 文化遗产旅游
        1.2.5 协同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回顾
        1.3.3 研究评价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协同理论
        1.4.2 系统动力学理论
        1.4.3 推——拉理论
        1.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
    2.1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2.1.1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存环境
        2.1.2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2.1.3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的功能与价值
    2.2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2.2.1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取得的成绩
        2.2.2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3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3.1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绩
        2.3.2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
    3.1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相互作用
        3.1.1 旅游开发为遗产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
        3.1.2 旅游开发促进了遗产内涵的深度挖掘
        3.1.3 旅游开发加快了盐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1.4 遗产保护可以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3.1.5 遗产保护可以丰富旅游开发项目
    3.2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的确定
        3.2.1 第一轮驱动因素的确定
        3.2.2 第二轮驱动因素的确定
    3.3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3.3.1 推力系统
        3.3.2 拉力系统
        3.3.3 支持系统
        3.3.4 中介系统
    3.4 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模型
第4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4.1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目标
        4.1.1 保护盐文化遗产
        4.1.2 传承盐文化内涵
        4.1.3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4.1.4 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4.2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原则
        4.2.1 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
        4.2.2 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原则
        4.2.3 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原则
    4.3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4.3.1 资源驱动型
        4.3.2 需求推动型
        4.3.3 环境支撑型
        4.3.4 综合发展型
第5章 四川盐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5.1 明确指导思想,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5.2 重视遗产延续,建立开发监管机制
    5.3 注重品牌营造,创新宣传营销机制
    5.4 拓展筹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5.5 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5.6 树立合作意识,完善协同发展机制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盐文化遗产资源类型详表
    附录2 专家咨询问卷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一) 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研究及发展现状述评
        (二)关于盐文化的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基本理论与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盐文化
        (二)海盐文化
        (三)文化旅游
        (四)海盐文化旅游
第一章 我国盐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现状
    第一节 我国各地盐文化研究
        一、江苏海盐文化研究
        二、山东海盐文化研究
        三、四川井盐文化研究
        四、山西池盐文化研究
    第二节 各地盐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云南黑丼、石羊、诺邓
        二、扬州盐商文化
        三、四川自贡
        四、运城河东盐池
        五、台湾盐文化
    第三节 各地盐文化资源开发现有路径分析
        一、博物馆开发
        二、旅游衍生商品开发
        三、节庆活动体验开发
        四、民俗村(镇)开发
第二章 海盐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开发价值
    第一节 海盐文化起源与发展
        一、海盐文化历史发展变革
        二、海盐文化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海盐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海盐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概述
        一、物质文化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
    第四节 海盐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一、历史与文化价值
        二、养身休闲价值
        三、经济价值
第三章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分类开发路径研究
    第一节 海盐文化资源的形成机制及价值分析
        一、海盐文化资源价值形成机制
        二、海盐文化资源价值生产和积累
        三、小结
    第二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一、海盐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
        二、盐城海盐文化资源蕴藏丰富
        三、盐城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支撑
        四、政策优势,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第三节 盐城现有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一、海盐文化遗址、遗迹及建筑景观
        二、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开发
        三、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开发
    第四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分类开发路径
        一、与海盐相关的文学作品
        二、海盐生产工艺
        三、海盐文化民俗
        四、海盐饮食文化
        五、海盐养身休闲文化
第四章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
        一、对于资源缺乏保护与整合
        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三、文化资源产品转化力度不足
    第二节 盐城海盐文化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一、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整合海盐文化资源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促进海盐文化资源资本转化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寿光市盐业遗址发掘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双王城盐业遗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拟突破的难题及攻克的难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遗址
        二、博物馆
        三、文化遗址
        四、文化旅游
        五、文化遗产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博物馆旅游理论
        二、文化旅游理论
        三、工业遗产旅游理论
        四、盐文化旅游理论
第三章 盐业考古历程分析
    第一节 中国盐业考古历程分析
    第二节 国外盐业考古历程分析
    第三节 寿光盐业考古历程分析
第四章 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及其价值
    第一节 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概况
        一、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的发掘过程
        二、双王城盐业遗址自然与人文环境
        三、双王城盐业遗址本体状况
    第二节 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的价值
        一、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的科学价值
        二、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的历史价值
        三、双王城盐业遗址的教育价值
        四、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的观赏娱乐价值
    第三节 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的旅游开发
        一、从自贡盐产业看寿光双王城盐业旅游的开发
        二、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开发的现状评估
        三、对寿光市双王城盐业遗址旅游开发的民意调查
第五章 寿光市盐文化旅游开发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寿光市盐文化旅游开发背景
        一、寿光的盐业遗址群
        二、寿光盐文化实物遗存
        三、寿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卤法制盐工艺
    第二节 寿光市盐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形象缺失
        二、资源价值低估、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均衡
        三、产品结构单一
        四、市场开拓乏力
        五、产业配套不足
        六、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盐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第六章 寿光盐文化旅游的六项开发原则与发展策略
    第一节 寿光市盐文化旅游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保护原则
        二、统筹原则
        三、法制性原则
        四、市场性原则
        五、通俗性原则
        六、创新性原则
    第二节 寿光市盐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一、SO策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
        二、OW策略--抓住机遇、改变弱势
        三、ST策略—突出特色、规避威胁
        四、WT策略—改善缺点、提升实力,打造体验参与性项目
    第三节 寿光市双王城盐文化旅游开发路径探究
        一、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提升知名度
        二、制作相关动画、动漫剧,提升知名度
        三、开发网游,提升影响力
        四、策划节事活动
        五、打造盐主题的高峰论坛
        六、博物馆展示
        七、公园展示
        八、主题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盐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分析
    (一)盐文化研究的萌芽阶段(1990年以前)
    (二)盐文化研究的初探阶段(1990—2005年)
    (三)盐文化研究的繁荣阶段(2005—现在)
二、盐文化研究的内容综述
    (一)盐文化内涵
    (二)盐文化资源概况介绍
    (三)盐文化旅游的开发
    (四)盐文化遗产的保护
    (五)盐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塑造
    (六)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盐文化
    (七)饮食中的盐文化综述
    (八)民俗、节庆、祭祀中的盐文化
    (九)盐文化研究的其它内容
    (十)盐文化的传承弘扬
三、盐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

四、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潍坊海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J]. 王俊芳,于云汉. 盐业史研究, 2021(01)
  • [2]云南古盐井及其环境空间特征研究[D]. 沈灿.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四川盐道古镇空间形态与认知研究 ——以川滇东部商道为例[D]. 文琳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4]大丰海盐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 单申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四川盐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A]. 程芸燕,陈炜. 中国盐文化(第九辑), 2017
  • [6]甘肃井盐文化遗址的调查与保护研究[D]. 樊靓.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四川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研究[D]. 王媛.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8]海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以盐城为例[D]. 仇文倩.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9]寿光市盐业遗址发掘与旅游开发研究 ——以双王城盐业遗址为例[D]. 桂冰冰. 山东大学, 2015(02)
  •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盐文化研究综述[J]. 李敏. 盐业史研究, 2013(02)

标签:;  ;  ;  ;  ;  

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