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指示的气候演化

天水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指示的气候演化

论文摘要

新生代以来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事件,其中中新世是亚洲内陆干旱化、东亚季风形成演化重要时期。青藏高原东北缘天水盆地位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三大自然带的交汇地带,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盆地广泛发育相对完整的中新世地层,记录着该地区气候演化过程。虽然该区已进行了大量磁性地层学、哺乳动物化石学、沉积学以及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等相关研究,获得了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一些进展,然而,目前对其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选取有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和哺乳动物化石年代控制的中新世天水盆地崖湾剖面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无机碳氧同位素、有机碳同位素、有机C/N和TOC有效环境代用指标研究,结合沉积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恢复了该地区新近纪气候及古生态演化过程,探讨了东亚季风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起始时间。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天水盆地中新世气候演化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Ⅰ:17.02-12.26Ma时期降水相对较多、气候相当暖湿;Ⅱ:12.26-10.92Ma时期气候冷湿;Ⅲ:10.92-8.50Ma时期降水相对减少,但气候相对并不干旱;Ⅳ:8.50-7.05Ma时期气候相对暖湿;Ⅴ:7.05-6.05Ma时期气候变干。其中12.26-10.92Ma气候相对冷湿与全球降温有关。2.17.02-6.05Ma期间613Corg值变化于-24‰-28.3‰之间,指示C4植被在6.05Ma之前在该区域还没有扩张。3.综合研究认为,东亚夏季风在17.02-12.26Ma期间较强、在12.26-8.50 Ma期间较弱、约8.50-7.05Ma期间再次加强,自7.05Ma起亚洲冬季风开始加强、亚洲内陆干旱化形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新生代气候及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东亚晚新生代环境演化
  • 1.2.1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 1.2.2 亚洲内陆干旱化
  • 1.2.3 东亚季风的形成演化
  • 第三节 碳、氧同位素的研究进展
  • 1.3.1 有机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 1.3.2 无机碳、氧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四节 选题依据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及剖面地层年代序列
  • 第一节 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区域地质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2.1.2 研究区的地质概况
  • 2.1.3 天水盆地新近系沉积环境概述
  • 第二节 剖面概况与剖面年代的建立
  • 2.2.1 崖湾剖面概述
  • 2.2.2 崖湾剖面的岩性描述
  • 2.2.3 崖湾剖面磁性地层年代
  • 第三章 样品的采集测试及各指标指示意义
  • 第一节 样品采集和实验测试
  • 3.1.1 有机碳同位素测试
  • 3.1.2 沉积物中无机碳、氧同位素分析
  • 3.1.3 沉积物中C/N测试
  • 3.1.4 有机质含量分析
  • 第二节 气候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
  • 3.2.1 有机碳同位素古气候意义
  • 3.2.2 无机碳、氧同位素古气候意义
  • 3.2.3 C/N
  • 3.2.4 总有机碳含量(TOC)
  • 第四章 天水盆地中新世环境演化及指示意义
  • 第一节 崖湾剖面气候代用指标分析结果
  • 4.1.1 无机碳、氧同位素,TOC分析结果
  • 4.1.2 有机碳同位素、%C和C/N比值分析结果
  • 第二节 天水盆地无机碳氧同位素、TOC气候指示意义
  • 4.2.1 相当暖湿的早中新世晚期和中中新世早期(17.02~12.26Ma)
  • 4.2.2 相对冷湿的中中新世后期和晚中新世早期(12.26~10.92Ma)
  • 4.2.3 相对冷干的中中新世早中期(10.92~8.50Ma)
  • 4.2.4 相对暖湿的晚中新世中期(8.50~7.05Ma)
  • 4.2.5 干旱的晚中新世后期(7.05Ma以来)
  • 第三节 天水盆地有机碳同位素、C%、C/N环境指示意义
  • 13Corg、C%、C/N的记录'>4.3.1 天水盆地δ13Corg、C%、C/N的记录
  • 4.3.2 天水盆地有机碳同位素环境指示意义
  • 第四节 天水盆地中新世气候记录的意义
  • 4.4.1 气候记录对东亚季风演变的指示意义
  • 4.4.2 天水盆地记录的晚中新世气候转型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保密申请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重磁资料的南薇西盆地断裂及火成岩分布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21)
    • [2].天生盆地必有油[J]. 石油知识 2020(01)
    • [3].盆地“原型”及其相关外延称谓与研究[J].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5)
    • [4].松辽盆地天然气中氦气的检测与提纯方法[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0(05)
    • [5].人类活动对长治盆地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分析[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7(01)
    • [6].渭河盆地地裂缝发育规律综述[J]. 山西建筑 2017(13)
    • [7].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4+5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J]. 石化技术 2017(05)
    • [8].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点及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分析[J]. 石化技术 2017(06)
    • [9].欧亚大陆中部盆地群大剖面的编制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2015(12)
    • [10].鄂尔多斯盆地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J]. 石化技术 2016(08)
    • [11].鄂尔多斯盆地地区低渗透油田发开技术研究[J]. 石化技术 2016(08)
    • [12].鄂尔多斯盆地底层特点与油藏地质研究[J]. 化工管理 2015(20)
    • [13].从人到神,一场献给自然的祭祀——《穿越共和盆地》中的人性探究[J]. 参花(上) 2020(08)
    • [14].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在哪里[J]. 儿童故事画报 2018(44)
    • [15].盆地:无法消退的屏障(组诗)[J]. 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4(07)
    • [16].盆地与高原(外二首)[J]. 青年作家 2012(12)
    • [17].盆地风沙雾霾[J]. 青年作家 2013(04)
    • [18].墨西哥西部海岸坦皮克盆地构造单元与沉积充填特征[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07)
    • [19].内蒙古蓝旗盆地结构特征分析[J].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0(03)
    • [20].基岩倾角对盆地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20(04)
    • [21].郯庐断裂带白垩纪伸展活动对合肥盆地的制约[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12)
    • [22].渭河盆地及邻区场地响应和非弹性衰减研究[J]. 华南地震 2020(03)
    • [23].松辽盆地页岩油勘探前景与对策建议[J]. 中国矿业 2017(03)
    • [24].月球莫斯科盆地多环结构分析与区域形貌研究(英文)[J]. 地质学刊 2017(03)
    • [25].赞比亚铜带省姆蓬韦盆地成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J]. 矿产与地质 2016(02)
    • [26].阿尔泰南缘克兰盆地矿化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 矿床地质 2014(S1)
    • [27].陕西渭河盆地富氦天然气异常的影响因素[J]. 地质通报 2014(11)
    • [28].地震动峰值放大与盆地深度关系的初步数值模拟[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4(S1)
    • [29].盆地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类型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J]. 地质科学 2015(02)
    • [30].中国盆地家族的“四大金刚”[J].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19(29)

    标签:;  ;  ;  ;  ;  

    天水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碳氧同位素指示的气候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