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随着东海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输入东海的化学污染物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东海近海海域水质日趋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及赤潮频发。本文在总结现有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统计了长江、钱塘江和闽江的入海年径流量、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部分及上海市的养殖面积,规范了不同污染源的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海通量的估算方法,系统计算了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河流、排污口、农田面源、海洋污染源和大气污染源26年来的排海通量。然后分析了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东海无机氮、磷酸盐、石油烃和COD等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的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各污染物的来源组成。该研究结果对于开展东海环境总量控制工作、评估预测东海入海化学污染物未来的变化趋势以及采取相应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东海DIN排海总量整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0×105t·a-1左右上升至本世纪初的2.6×106t·a-1左右,平均年增长率为4.8%;东海PO4-P排海总量整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7×104t·a-1左右逐渐上升到90年代中期的3.1×104t·a-1左右然后迅速上升到目前的7.0×104t·a-1左右,平均年增长率约为5.8%;随年份增加东海COD排海总量整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7.1×106 t·a-1左右逐渐增加到2005年的12.3×106 t·a-1左右,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2%;东海石油类排海通量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然后又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8.7×104t·a-1增加中期的10.0×104t·a-1然后下降至90年代中期的6.5×104t·a-1左右,然后又上升至21世纪初的8.9×104t·a-1左右。东海无机氮、磷酸盐和COD的污染源包括河流、排污口、农田面源、大气污染源和海水养殖,石油烃的污染源包括河流、排污口和海洋污染源。各污染源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变化很大,但始终是河流的比例最大,一般在46%~82%左右,其它污染源视污染物不同,所占比例有所差异,大气污染源除对PO4-P贡献较小外一般在17%~27%左右,而排污口、海洋污染源和农田面源一般在2%~20%之间。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文献综述1.1 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通量研究概况1.1.1 东海近海环境质量调查概况1.1.2 东海河流通量研究概况1.2 污染概况1.2.1 营养盐1.2.2 有机污染1.2.3 油污染1.3 重点海域水环境质量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1.4.1 研究目的及内容1.4.2 技术路线2 东海化学污染物主要来源2.1 陆源污染源2.1.1 陆源点源2.1.2 陆源面源2.2 海洋污染源2.2.1 港口、船舶、采油和溢油2.2.2 海水养殖2.3 大气污染源2.3.1 大气湿沉降2.3.2 大气干沉降3 数据来源与东海化学污染物排海通量估算方法3.1 研究区域3.2 数据来源3.2.1 东海主要排海河流径流量3.2.2 东海沿海15 市废水排放量3.2.3 东海排海河流及沿海城市中污染物浓度3.3 东海污染物排海通量估算原则3.4 废水排放量估算方法3.4.1 文献值法3.4.2 比例值法3.4.3 多年平均值法3.5 河流中污染物浓度估算方法3.5.1 趋势线法3.5.2 同类相似借鉴法4 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通量4.1 东海DIN排海通量4.1.1 东海DIN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1.2 东海 DIN 来源组成4.1.3 长江DIN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P排海通量'>4.2 东海PO4-P排海通量4-P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2.1 东海PO4-P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P主要来源组成'>4.2.2 东海PO4-P主要来源组成4-P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2.3 长江PO4-P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3 东海 COD 排海通量4.3.1 东海COD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3.2 东海COD主要来源组成4.3.3 长江COD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4 东海石油类污染物排海通量4.4.1 东海石油类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4.4.2 东海石油类排海通量主要来源组成4.4.3 长江石油类排海通量年变化规律5 结论与创新点5.1 结论5.2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5.3 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方向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东海论文; 无机氮论文; 磷酸盐论文; 石油烃论文; 排海通量论文;
东海主要化学污染物来源和近30年排海通量变化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