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全新世古环境指示意义

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全新世古环境指示意义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渤海湾西部(大津岸段)潮间带-浅海区及相邻沿海平原为研究区,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通过对潮间带-浅海区表层沉积物95个站位样品的硅藻分析,查明了表层沉积硅藻组成、优势种及组合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它们与水深、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粒径等环境因素的关系,建立了硅藻优势种及组合与环境因素的转换关系。第二,在表层沉积硅藻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钻孔岩心和牡蛎礁地层的实例研究,探讨了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沿海平原全新世古水深、盐度及海洋影响等地质环境的演变,建立了研究区硅藻-海洋影响曲线及硅藻环境代用指标。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主要优势种为Cyclotella striata/stylorum, Paralia sulcata, Actinoptychus undulatus, Coscinodiscus argus, Coscinodiscus perforatus, Coscinodiscus radiatus, Coscinodiscus decrescens, Coscinodiscus subconcavus, Surirella armoricana, Amphora ovalis, Thalassiosira excentrica, Achnanthes delicatula, Nitzschia lanceolata及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等。常见种类有Coscinodiscus oculatus, Diploneis bombus, Deploneis smithii, Grammatophora oceanica, Tryblioptychus cocconeiformis和Actinocyclus ehrenbergii等。通过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硅藻优势种的聚类分析,将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划分为7个组合区(A-G),分别对应于潮间带-浅海区不同的亚环境,除受河口影响的E区外,各组合区几乎平行于现代岸线分布。研究区硅藻组合与筛选出的7个非浮游硅藻优势种随水深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表明,水深是控制研究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建立了硅藻优势种、垂直组合带与地质环境及水深的转换关系。结果表明,Coscinodiscus decrescens, C. perforatus和C. subconcavus及组合Ia、Ib和IIa对水深变化的指示精度相对较高。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优势种与硅藻组合分布特征与盐度关系的研究表明,盐度是影响研究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的另一环境因素,并以此为丛础,讨论了硅藻优势种富集区及不同硅藻组合区分布的盐度范围。讨论了潮间带及水深<-10m海区底质沉积物粒径对表层沉积硅藻优势种及硅藻组合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除Amphora ovalis和Achnanthes delicatula外,底质沉积物粒径对大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优势种及组合的分布特征不构成显著影响。以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研究为基础,通过渤海湾西北部海区及陆域4个钻孔及牡蛎礁,对全新统的沉积硅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西北部现代海区及毗邻沿海平原在全新世经历的不同地质环境演变过程。山硅藻代用指标初步建立的海洋影响曲线显示,7000calBP以来共记录了8次海洋影响增强时期,且各次峰值期多与气候温暖期对应,表明硅藻-海洋影响增强期的峰值多表征气候温暖期。海洋影响曲线与渤海湾代表岸线停顿的贝壳堤发育年代对比显示,在时间上,海洋影响增强时贝壳堤开始发育。之后,随着暖期结束、海洋影响减弱,贝壳堤也逐渐停止发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影响波动变化,控制着研究区岸线变迁与贝壳堤的发育。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步骤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二节 研究区水文状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
  • 第二节 硅藻分析方法
  • 第三节 年代学方法
  • 第四节 粒度分析方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地质环境意义
  • 第一节 潮间带及水深小于-10m海区表层沉积硅藻组成与优势种分布特征
  • 第二节 潮间带及水深小于-10m海区表层沉积硅藻组合特征
  • 第三节 潮间带及水深小于-10m海区表层沉积硅藻的垂直分带特征
  • 第四节 潮间带及水深小于-10m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与盐度关系
  • 第五节 潮间带及水深小于-10m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与底质沉积物粒径的关系
  • 第六节 水深大于-10m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硅藻记录的渤海湾西北部地区全新世古环境
  • 第一节 浅海区CH1 9孔硅藻对全新世古环境的记录
  • 第二节 浅海区CH114孔硅藻对全新世古环境的记录
  • 第三节 岭头牡蛎礁剖面硅藻对全新世古环境的记录
  • 第四节 大吴庄牡蛎礁剖面硅藻对全新世古环境的记录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硅藻对渤海湾西北部全新世地质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 第一节 研究区全新世海洋影响变化及对区域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二节 渤海湾西北部地区全新世地质环境演化过程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硅藻属种附录与鉴定参考文献
  • 附录二 主要硅藻种部分图版
  • 附录三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国际交流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沙群岛礼乐滩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20(01)
    • [2].南海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高分辨空间分布及其与现代环境因子的关系[J]. 地学前缘 2020(06)
    • [3].中国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J]. 海洋科学进展 2014(04)
    • [4].海洋沉积硅藻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2)
    • [5].广西珍珠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海洋科学进展 2016(03)
    • [6].台湾海峡西北部海坛岛东南沿岸上升流对表层沉积硅藻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1)
    • [7].渤海湾中北部表层沉积硅藻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J]. 中国地质 2012(04)
    • [8].龙感湖表层沉积硅藻探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12)
    • [9].白令海表层沉积硅藻的种类组成与分布[J]. 极地研究 2012(04)
    • [10].沉积硅藻组合对马踏湖湿地营养特征的指示[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1].沉积硅藻揭示的历史时期水生植被信息——以梁子湖为例[J]. 水生生物学报 2014(06)
    • [12].西菲律宾海盆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4(04)
    • [13].湖泊沉积硅藻及其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临沂大学学报 2012(06)
    • [14].广西防城港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6(02)
    • [15].厦门内湾沉积物中新沉积硅藻来源生物硅分离测定方法的初步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6].河北三大洼淀表层沉积硅藻与水质的关系[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17].南海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3(01)
    • [18].南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分布特征与环境分析[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11)
    • [19].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极地研究 2012(01)
    • [20].广西钦州湾外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海洋科学 2017(01)
    • [21].衡水湖湿地沉积硅藻组合与水质关系研究[J]. 人民长江 2015(11)
    • [22].福建三沙湾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4(02)
    • [23].白令海特征区域的表层沉积硅藻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义[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2(03)
    • [24].西格陵兰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合[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1(04)
    • [25].我国东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组合[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02)
    • [26].西格陵兰Disko湾表层沉积硅藻组合研究[J]. 极地研究 2008(03)
    • [27].渤海、黄海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J]. 海洋湖沼通报 2014(02)
    • [28].福建浮宫红树林区的硅藻组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7)
    • [29].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硅藻分布与环境分析[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5(03)
    • [30].渤海湾西北岸中全新世埋藏牡蛎礁的硅藻记录及古环境意义[J]. 海洋通报 2009(03)

    标签:;  ;  ;  ;  

    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全新世古环境指示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