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热言与公民社会建构 ——基于《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研究

时代热言与公民社会建构 ——基于《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研究

论文摘要

时评并不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在我国的历史上已经涌现了两次时评热潮,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第三次时评热潮。在第三次时评热潮中,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时评除了继续继承“文人论政”的传统外,还宣示着公共表达时代的到来。在公共表达的时代里,言论自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众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大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这一切都在昭示着我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前景。在我国的现实语境中,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带来了诸多变化。同时,在市场化的力量和政治体制变迁带来的希望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公民社会建构赶上了绝好的时机。公民社会的建构意味着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能够参与公共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公共领域的存在。而大众传媒的时评作为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的理想运作平台和最佳载体,其对于公民社会建构的作用自不待言。时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热言,它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时评在当今的繁荣发展是公民社会建构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本文选取了南都时评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想通过对南都时评的内容分析,探究出时评对公民社会建构的意义何在。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5章,每一章节的侧重点都不同。在第一章中,主要是对于公民社会的解读,先是对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概念和理论来源作出了梳理,然后具体阐述大众传媒作为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的运作平台这一内容,最后重点对我国现实语境中的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三者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对迄今为止的三次时评热潮的分析,在对历史上前两次时评热潮的历史脉络作出了回顾之后,重点分析了第三次时评热潮的继承和发展:从“文人论政”到“公共表达”,时评的份量由少到多,版面显要化、规模化,风格多样化、时尚化。第三章重点分析了作为标杆意义的南都时评,如南都时评的理念,南都时评“公民写作”所搭建的公共论坛平台,南都时评“精英话语”所承载的思想启蒙责任,南都时评与“公众论坛”良性互动所构造的公共表达空间。第四章是对于南都时评的内容分析,主要是以两个指标为衡量标准,分析时评建构公民社会的具体机制。通过对南都时评写作群体构成、议题类型分布、写作立场三个角度的数据呈现,说明时评建构公民社会的意义所在。第五章是对时评建构公民社会前景的展望。一方面,时评对于公民社会建构有着现实的双重困境,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的作用下,时评之于公民社会建构的前景是理想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发展趋势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解公民社会
  • 第一节 公共领域、公民社会与大众传媒
  • 一、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解读
  • 二、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的运作平台
  • 第二节 现实语境下的大众传媒、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
  • 一、市场化的力量
  • 二、政治体制变迁带来的希望
  • 第二章 时评的"前世今生"
  • 第一节 前两次时评热潮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时评热潮的继承和发展
  • 一、从"文人论政"到公共表达
  • 二、份量由少到多,版面显要化、规模化,风格多样化、时尚化
  • 第三章 作为标杆意义的南都时评
  • 第一节 南都时评从业者所根植的理念
  • 第二节 南都时评"公民写作"所搭建的公共论坛平台
  • 第三节 南都时评"精英话语"所承载的思想启蒙责任
  • 第四节 南都时评与"公众论坛"良性互动所构造的公共表达空间
  • 一、理念诉求的延伸——"公众论坛"是南都时评在现实中的呈现
  • 二、依托时评,资源共享,"公众论坛"与南都时评良性互动所构造的公共表达空间
  • 第四章 时评之于公民社会建构的指标呈现——基于南都时评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指标呈现之一:"公共领域"的平等开放性,"公共领域"议题的公共性、多元性
  • 一、南都时评写作群体构成与"公共领域"的平等开放性
  • 二、南都时评议题类型分布与"公共领域"议题的公共性、多元性
  • 第二节 指标呈现之二:理性的批评和建设性的启蒙
  • 一、理性批判和建设性启蒙的互证过程
  • 二、时评形式的舆论监督——另一种理性批判和建设性启蒙
  • 第三节 呈现背后的建构意义——时评之于公民社会的建构意义
  • 第五章 理想照耀现实——时评建构公民社会的前景
  • 第一节 现实的双重困境——时评之于公民社会建构的局限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互补——时评之于公民社会建构的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守望学术阵地 勾勒文化图景——《在场:流动电影与当代中国社会建构》评介[J]. 新闻论坛 2020(02)
    • [2].基于社会建构的方式看社会治理创新的路径——专访中国政法大学李程伟教授[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6(05)
    • [3].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维度分析[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6(05)
    • [4].自身是一种社会建构吗?[J].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7(01)
    • [5].性取向社会建构方法探析[J]. 赤子(中旬) 2014(02)
    • [6].从社会建构角度理解疾病与健康[J]. 河北医药 2011(16)
    • [7].究竟什么是“社会建构”——伊恩·哈金论社会建构主义[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 [8].《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J]. 中国周刊 2019(06)
    • [9].“副文本”理论视角下社会科学译著的编辑——以《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为例[J].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19(02)
    • [10].基于社会建构理论构建专业成长共同体[J]. 福建教育 2018(42)
    • [11].格根的社会建构心理治疗思想述评[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05)
    • [12].现代奥运会技术的社会建构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01)
    • [13].民主的政策设计理论:探究政策过程中的社会建构效应[J]. 学海 2019(01)
    • [14].论国家治理能力的社会建构[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06)
    • [15].社会建构论视阈下残疾污名的形成及消解[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10)
    • [16].数学认知:社会建构释义[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3(03)
    • [17].从刑法角度看学术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2(06)
    • [18].反思生态旅游中自然的社会建构[J]. 旅游导刊 2019(04)
    • [19].“真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的方向与交点[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1)
    • [20].规训化的身体:思想根源、社会建构与管制技术[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 [21].《自由贸易的社会建构》简评[J]. 经济学动态 2010(02)
    • [22].城市贫困的社会建构与再生产:中国城市发展30年[J]. 学习论坛 2009(10)
    • [23].社会建构视域下幼儿园整合主题美术教学活动模式的实施策略[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12)
    • [24].仁:社会建构的理念基础[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5].浅谈学校体育对社会建构的影响[J]. 体育风尚 2019(08)
    • [26].新加坡与韩国社会企业政策设计比较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的理论视角[J]. 中国非营利评论 2017(02)
    • [27].从协商、对抗到参与式传播:媒介与社会建构[J]. 东南传播 2012(09)
    • [28].社会建构之后的科学论[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9].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基本要素分析[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3(04)
    • [30].作为社会建构的迷狂消费——以“果粉”为例[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4(01)

    标签:;  ;  ;  ;  

    时代热言与公民社会建构 ——基于《南方都市报》时评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