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犯未遂研究

不能犯未遂研究

论文摘要

不能犯未遂的提出旨在确定未遂犯和不可罚的不能犯的范围,它是伴随着19世纪贝卡利亚提出的“不可罚的不能犯”概念而得以萌生的。自该概念提出以来,刑法学界围绕着不能犯未遂的可罚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由于各国受刑法思想的影响不同,因此,在刑法理论和立法例上对不能犯未遂所持的观点也各不相同,这些理论和立法实践为我们研究不能犯未遂理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我国刑法典中,并没有对不能犯单独加以规定,而是将其作为未遂的一种理论分类加以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并没有形成刑法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学派之争,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我国刑法理论一向对此问题关注不够。这不但阻碍了我国在此问题上的立法,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容易将不可罚的不能犯作为未遂犯加以处罚从而出现侵犯人权的现象。因此,对不能犯未遂的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未遂问题的认知程度,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不能犯未遂和不可罚的不能犯的界限加以明确化。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五大部分:一、不能犯未遂的概念及种类。本部分从两个层次加以研究,一方面从域外和我国刑法理论出发,对不能犯未遂在各国刑法理论中的概念加以比较并进而结合我国的刑法理论提出不能犯未遂的概念。另一层次主要介绍不能犯未遂在当前各国刑法理论中的主要分类并介绍其内涵。二、不能犯未遂立法例的域内外考察。本部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大陆法系刑法中对于不能犯未遂的立法例,其中主要以意大利、德国、日本为代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对不能犯未遂的立法例;第三部分回归我国,主要介绍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在不能犯未遂上的立法差异,进而提出我国在不能犯未遂立法上的不足和完善性意见。三、不能犯未遂的构成特征。本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之一。由于在不能犯未遂的认定过程中,常常会涉及不可罚的不能犯并且有时很容易混淆,据此明确不能犯未遂的构成特征是正确对其加以认定的关键。该部分从着手实行性、不可能得逞性、不可能得逞性之事实认识错误性、行为的危险性四个方面来论述不能犯未遂的构成特征。在最后指出我国对行为危险性的判断应当采用具体危险说。四、不能犯未遂的处罚根据界定。本部分也是本文写作的重点。不能犯未遂作为一种犯罪停止形态,要考查其处罚根据就不能脱离犯罪未遂的本质问题。本部分前两个层次从域内、域外关于未遂犯处罚根据的学说出发,阐述域外和我国对未遂犯的处罚根据所持有的理论并对之进行梳理。最后,从我国的实践出发,提出主观危险性和行为的危险性两个方面所体现的社会危害性才是不能犯未遂的实质处罚根据,并在其中对社会危害性的内涵加以了新的阐释。五、不能犯未遂在我国立法及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前瞻性完善。本部分是本文的最后一个写作重点。我国现行刑法典中并没有关于不能犯未遂的规定,加之我国长期受刑法主观主义的影响,在不能犯未遂的认定上更侧重于考查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由此导致了违背法益、脱离主客观统一等弊端。本部分从分析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出发,深入探析我国不能犯未遂在立法和司法中的缺陷,进而提出自己的完善性建议。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不能犯未遂的概念及种类
  • (一) 不能犯未遂的概念
  • 1、域外对不能犯未遂的规定
  • 2、国内的现状
  • (二) 不能犯未遂的种类
  • 1、事实不能与法律不能
  • 2、绝对不能和相对不能
  • 3、方法不能与客体不能
  • 二、不能犯未遂的立法例
  • (一) 规定不能犯未遂不可罚者
  • (二) 规定不能犯未遂与未遂同等处罚者
  • (三) 规定不能犯未遂虽可罚但可减轻处罚者
  • (四) 我国不能犯未遂的立法现状
  • 三、不能犯未遂的构成特征
  • (一) 着手实行性
  • 1、国外学说分析
  • 2、我国的理论现状
  • (二) 不可能得逞性
  • 1、犯罪目的说
  • 2、犯罪结果说
  • 3、构成要件说
  • (三) 不可能得逞的事实认识错误性
  • 1、手段认识错误
  • 2、对象认识错误
  • (四) 行为的危险性
  • 1、危险的概念及种类
  • 2、危险的认定
  • 3、我国的抉择
  • 四、不能犯未遂的处罚根据界定
  • (一) 域外学说分析
  • 1、主观未遂论
  • 2、客观未遂论
  • 3、折中未遂论
  • (二) 域内理论考察
  • (三) 不能犯未遂的实质处罚根据
  • 五、不能犯未遂在我国立法以及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前瞻性完善
  •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前瞻性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当不能犯未遂理论走向客观之后——以刑法的价值构造为检阅基础[J]. 刑事法评论 2015(01)
    • [2].论不能犯未遂成立范围之因由[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3].论不能犯未遂的成立范围[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2)
    • [4].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的不能犯学说——兼论《澳门刑法典》关于不能犯未遂的规定[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2(01)
    • [5].不能犯未遂可罚性综述[J]. 法制与社会 2009(19)
    • [6].不能犯未遂理论新探[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9(12)
    • [7].不能犯初探[J]. 朝阳法律评论 2010(02)
    • [8].试论不能犯未遂与迷信犯之区别[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0(02)
    • [9].关于不能未遂犯含义的探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7)
    • [10].不能犯概念再厘定[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05)
    • [11].不能犯比较研究[J]. 许昌学院学报 2008(01)
    • [12].宣告无罪还是认定未遂?——浅谈不能犯的司法处理[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06)
    • [13].不能犯与未遂犯——一个比较法的分析[J]. 清华法学 2011(04)
    • [14].我国刑法视野下的不能犯[J]. 法制与社会 2011(14)
    • [15].乔装侦查、控制下交付中的犯罪特殊形态[J].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3(05)
    • [16].不能犯的可罚性分析[J]. 人民检察 2011(21)
    • [17].浅谈不能犯理论[J]. 法制与社会 2013(20)
    • [18].不能犯未遂的可罚性依据[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03)
    • [19].“不能犯”概念的引入——由一起放火案件引发的思考[J]. 福建法学 2011(04)
    • [20].我国不能犯未遂处罚依据探析[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3)
    • [21].毒品犯罪争议问题研究[J]. 政法学刊 2015(06)
    • [22].“无害控制下交付”中的犯罪形态认定——以毒品犯罪为视角[J].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4(02)
    • [23].对我国不能犯未遂处罚制度的追问与探索[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1(06)
    • [24].不能犯未遂问题初探[J]. 消费导刊 2008(11)
    • [25].实例解读不能犯——是犯罪未遂还是无罪[J]. 法制与社会 2009(07)
    • [26].论不能犯问题[J]. 法制与社会 2014(11)
    • [27].论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问题[J]. 北方法学 2008(01)
    • [28].试论未遂犯与不能犯的区别[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10)

    标签:;  ;  ;  ;  

    不能犯未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