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中的主客交往行为实证研究 ——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乡村旅游中的主客交往行为实证研究 ——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和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在乡村旅游中,需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中的主、客体的利益,寻求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一研究领域近年来正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主客交往行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主客交往的过程与模式,交往意愿的形成,以及主客交往效应的综合评判,提出提升主客关系、可持续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和对策,将丰富前人关于乡村旅游和主客交往行为的研究范围和视角。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创新点,并对国内外乡村旅游主客交往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第二章对乡村旅游、旅游主客交往、“主”与“客”等概念进行定义,并介绍了乡村旅游主客交往的相关基础理论。第三章对乡村旅游主客交往宏观与微观过程,乡村旅游主客交往的参与模式、动机模式、行为模式、态度模式,以及乡村旅游主客交往意向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了乡村旅游主客交往综合效应评判模型。第四章介绍了南京江心洲乡村旅游概况,并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江心洲乡村旅游主客交往宏观与微观过程,参与模式、动机模式、行为模式、态度模式,以及主客交往意向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对江心洲乡村旅游主客交往综合效应进行定量评判,并提出了促进主客交往活动的结论和对策。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个借鉴与参考。笔者认为,深入探索乡村旅游主客交往行为规律,正确地评价乡村旅游主客交往效应,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合理的发展模式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将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同时作为调研和关注的对象,并通过研究二者之间交往行为的过程、交往意愿的形成、以及交往的影响效应,揭示和发现主客交往行为的内在规律,丰富了乡村旅游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对江心洲乡村旅游主客交往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效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判,根据江心洲乡村旅游主客交往综合效应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寻找和建立东道主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协调机制,为未来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应用指导,有助于推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和谐统筹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录
  • 表录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乡村旅游主客交往行为研究进展
  • 1.2.2 国内乡村旅游主客交往行为研究进展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思路
  • 1.3.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
  • 2.1 相关概念
  • 2.1.1 乡村旅游
  • 2.1.2 旅游中的"主"与"客"
  • 2.1.3 旅游主客交往
  • 2.2 相关理论
  • 2.2.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2 顾客价值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理论研究
  • 3.1 主客交往过程与模式
  • 3.1.1 主客交往的参与模式与特征
  • 3.1.2 动机模式
  • 3.1.3 行为模式
  • 3.1.4 态度模式
  • 3.1.5 交往过程
  • 3.2 主客交往意向形成机制
  • 3.2.1 东道主角度影响因素分析
  • 3.2.2 旅游者角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3 对数线性模型与影响因素分析
  • 3.3 主客交往效应评价模型
  • 3.3.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模型
  • 3.3.2 效应测评因素分析
  • 3.3.3 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第4章 南京江心洲乡村旅游主客交往行为实证研究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1.1 江心洲概况
  • 4.1.2 江心洲旅游业发展概况
  • 4.1.3 江心洲基础设施及旅游设施建设
  • 4.1.4 江心洲发展前景
  • 4.2 乡村旅游主客交往过程与模式
  • 4.2.1 参与模式
  • 4.2.2 动机模式
  • 4.2.3 行为模式
  • 4.2.4 态度模式
  • 4.2.5 交往过程
  • 4.3 乡村旅游主客交往意向形成机制
  • 4.3.1 行为控制认知
  • 4.3.2 过去行为
  • 4.3.3 满意度与忠诚度
  • 4.3.4 主观规范
  • 4.3.5 东道主角度
  • 4.4 主客交往效应评价
  • 4.5 相关结论
  • 4.6 相关对策
  • 4.6.1 创造主客交往机会
  • 4.6.2 提升主客交往积极性
  • 4.6.3 优化主客交往效应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旅游地主客之间情感凝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措施[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4)
    • [2].主客双重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影响分析[J]. 智库时代 2018(24)
    • [3].人来疯的孩子可能更聪明[J]. 民间传奇故事(A卷) 2014(07)
    • [4].旅游主客交往研究进展及展望[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11)
    • [5].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J]. 理论观察 2009(04)
    • [6].试论民俗旅游中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的影响——以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 [7].基于东道主角度的民居客栈主客交互影响因素研究——以大理古城民居客栈为例[J]. 戏剧之家 2020(06)
    • [8].主客互动的维度厘定与实证检验——以中国民宿行业为例[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8(11)
    • [9].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客二分”问题[J]. 学术月刊 2015(05)
    • [10].浅析《前赤壁赋》中主客问答形式的运用[J]. 语文学刊 2015(22)
    • [11].旅游地主客交往研究综述[J]. 企业家天地 2013(10)
    • [12].审美认识中“主客二分”的重新审视与评价——兼与生成本体论美学商榷[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 [13].全球性问题与主客二分[J]. 沧桑 2010(04)
    • [14].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互动研究——自我与他者关系类型及其行为方式[J]. 旅游科学 2015(02)
    • [15].话说主客移位[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8(06)
    • [16].从络病学角度浅析“主客交”学说[J]. 湖南中医杂志 2014(04)
    • [17].民族旅游地“主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对比研究[J]. 旅游研究 2014(03)
    • [18].“主客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启示[J].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3(05)
    • [19].对主客二分之“度”的思考[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2(03)
    • [20].马克思的主客二分模式及其理论变革意义[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1].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1)
    • [22].超越传统主客二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一种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03)
    • [23].话说“主客移位”[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06)
    • [24].基于游客角度的民居客栈主客交互影响因素研究[J]. 价值工程 2014(17)
    • [25].中西哲学“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具体衍生[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4)
    • [26].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地主客交往行为研究[J]. 学习与实践 2015(04)
    • [27].主客双重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影响研究述评[J]. 陇东学院学报 2015(05)
    • [28].推理断案[J]. 东西南北 2009(04)
    • [29].主客交往偏好对目的地形象和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以广西阳朔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06)
    • [30].同一框架内的认识论主客二分——从系统论视角加以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31)

    标签:;  ;  ;  ;  ;  

    乡村旅游中的主客交往行为实证研究 ——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