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

论文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的重要方面,更是农村劳动者个人对完善自我的强烈渴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复杂项目,不仅包括转移后的企业培训和扫盲教育,还应在其转移前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增强其技能,从源头上着手解决问题。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及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论文共由7章组成,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国内外发展历史的探寻,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基本理论,包括文中涉及概念的研究范畴、理论支撑等。第二章,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供求分析。通过对江夏区等远城区的实践调研,了解了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现状,分析了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并探寻了影响因素。第三章,武汉市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行政管理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自组织结构在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第四章,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成本的分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属性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社会、个人三方投入的责任与承担不足。第五章,分析了市场经济中人才供求的基本规律,结合武汉市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现实,主张建立“市场参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遵循整体统筹、结构优化、动态适应的原则,使培训与社会需要相适应;教育培训管理任务应以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宏观组织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以县(区)为主、以乡为主,部门之间协调、层层协调的内在机理,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并引导社会合作伙伴关系等自组织结构的参与;遵循“谁受益、谁买单”和能力支付原则,完善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主体、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等多种评价方式,保障人才培养的实效。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也要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重视政府对教育的高度调控作用。政府可综合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舆论监督等手段为剩余劳动力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七章,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 1.1.2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呼唤较高素质的就业者
  • 1.1.3 工业化、城镇化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 1.1.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 1.1.5 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 1.1.6 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的迫切希望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的相关研究
  • 1.4 概念的界定
  • 1.5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1.5.1 人力资本理论(Human Resources Theory)
  • 1.5.2 教育学的相关理论(Pedagogy Theory)
  • 1.5.3 系统论(System Theory)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供需分析
  • 2.1 武汉市农村劳动力概况
  • 2.2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现状
  • 2.2.1 武汉市城郊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
  • 2.2.2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 2.2.3 武汉市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资源
  • 2.2.4 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 2.3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的供需分析
  • 2.3.1 培训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旺盛与现有教育培训容纳力不足的矛盾
  • 2.3.2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 2.3.3 社会经济生产部门的大量需求与社会吸引力不足的矛盾
  • 第三章 武汉市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结构
  • 3.1 行政部门组织管理结构
  • 3.1.1 行政隶属管理结构
  • 3.1.2 同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结构
  • 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的自组织结构
  • 3.2.1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的社会合作关系的缺失
  • 3.2.2 武汉市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学校的自组织结构
  • 第四章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成本的分担
  • 4.1 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属性分析
  • 4.2 政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投入
  • 4.2.1 各级政府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投入责任的法律法规的不到位
  • 4.2.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4.2.3 补贴制度不完善
  • 4.3 社会对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的投入
  • 4.3.1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企业参与劳动力转移前培训的天然屏障
  • 4.3.2 片面的思想认识:企业参与劳动力转移前培训的导向偏差
  • 4.3.3 政府法律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参与劳动力转移前培训的制度缺失
  • 4.4 农村转移劳动力个人的教育培训投入
  • 4.4.1 传统观念对农民进行教育投资的影响还很深厚
  • 4.4.2 现实支付能力不足
  • 第五章 建立与完善市场参与的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
  • 5.1 建立市场参与的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的理论依据
  • 5.2 建立市场参与的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的现实依据
  • 5.3 市场参与的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原则
  • 5.3.1 整体统筹原则
  • 5.3.2 结构优化原则
  • 5.3.3 动态适应原则
  • 5.4 市场参与的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
  • 5.4.1 完善、流畅的供求反馈体系
  • 5.4.2 灵活、协作的组织管理结构
  • 5.4.3 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的投入机制
  • 5.4.4 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 第六章 政府的宏观调控
  • 6.1 法律手段
  • 6.1.1 中央政府法律法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规制
  • 6.1.2 立足当地实际,完善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相关法规
  • 6.2 政策导向
  • 6.2.1 研究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发展政策
  • 6.2.2 研究制定社会参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发展政策
  • 6.2.3 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与约束政策
  • 6.3 舆论监督手段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课题研究结果
  • 7.1.1 市场参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7.1.2 完善多主体、形式灵活多样的投入机制
  • 7.1.3 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 7.1.4 综合运用各种质量评价体系保障培训实效
  • 7.1.5 政府的宏观调控
  • 7.2 创新之处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武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的教育培训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