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物化法去除黄磷废水中的氟

两级物化法去除黄磷废水中的氟

一、采用两级物化法去除黄磷废水中的氟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雷[1](2021)在《催化燃料电池反应器梯级处理化工废水》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产生的工业废水越来越多。化工废水的毒性较大,且污染物成分复杂,较难于处理。其污染排放会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在尝试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时,要克服传统废水处理技术耗能高,无法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的问题。新型催化燃料电池能够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或利用光能与微生物燃料电池相结合等方法,将废水中污染物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同时实现降解污染物和产电的回收。但传统的燃料电池产电较低,通过对电极的改性增强新型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和降解污染物的性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颗粒活性炭构建催化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处理系统。通过控制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实现化工废水(焦化废水和园区混合废水)污染物的降解,降低化工废水处理成本并进行产电。活性炭(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GAC)阴极MFC,水力停留时间为18 h,焦化废水进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和总氮(TN)含量分别为2375.33 mg/L、45.84 mg/L和168.93 mg/L,经过两级的GAC阴极MFC梯级处理,出水COD、NH4+-N和TN含量分别为41.00 mg/L、2.56 mg/L和9.36 mg/L,去除率分别为98.27%、94.42%和94.46%。园区混合废水进水COD、NH4+-N和TN含量分别为4935 mg/L、106.2 mg/L和217.18 mg/L,经过两级的GAC阴极MFC梯级处理,出水COD、NH4+-N和TN含量分别为138.40 mg/L、5.75 mg/L和17.73 mg/L,去除率分别为97.20%、94.59%和91.83%。改性催化阴极(Fe/g-C3N4@GAC阴极)MFC,经过14 h的水力停留时间,经过两级的Fe/g-C3N4@GAC阴极MFC梯级处理,焦化废水的出水COD、NH4+-N和TN含量分别为43.74 mg/L、4.00 mg/L和9.86 mg/L,去除率分别为98.16%、91.27%和94.16%。经过两级的Fe/g-C3N4@GAC阴极MFC梯级处理,园区混合废水的出水COD、NH4+-N和TN含量分别为93.61 mg/L、8.65 mg/L和15.10 mg/L,去除率分别为98.10%、91.86%和93.05%。对催化阴极进行了SEM、TEM、CV等表征。结果表明,Fe/g-C3N4@GAC阴极提高了MFC产电效率和处理效率。微生物分析表明,催化燃料电池中生物作用和阴极催化作用在废水处理中发生了很好的耦合。

刘向阳[2](2020)在《3D-RBC+BCO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废水及生物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禽养殖污染是我国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之一,也是国家“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畜禽养殖废水中COD、NH4+-N和SS等污染物浓度很高,排入受纳水体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现有处理工艺主要以用厌氧-好氧或厌氧-自然组合工艺为主,对常规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但对高浓度氨氮的去除尚存较大难度。针对该类废水中高浓度氨氮去除难的问题,开发高效、经济的水处理技术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养猪场固液分离后原液和厌氧发酵后沼液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原液高有机物、高氨氮特性,基于部分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简称HN-AD)复合菌具有耐高氨氮、高有机物和高效脱氮的特性,借助菌剂挂膜技术,构建了三维结构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3D-RBC+BCO)组合工艺。采用好氧3D-RBC预处理替代厌氧发酵,充分利用原液中的碳源进行脱氮,源头大幅削减污染物浓度;借助BCO单元深度处理3D-RBC出水,达到排放要求。研究了3D-RBC和BCO单元菌剂挂膜启动过程、参数优化阶段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考察了组合工艺对原液处理后的达标情况。针对沼液寡营养、高氨氮的水质特征,采用耐高氨氮、适应贫营养生长的HN-AD复合菌挂膜启动3D-RBC+BCO组合工艺。研究了寡营养条件下菌剂挂膜启动情况,考察了溶解氧(DO)浓度和C/N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同时,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了组合工艺寡营养条件下仍可以高效脱氮的微观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HN-AD复合菌挂膜启动3D-RBC预处理原液,仅需15d就完成了3D-RBC的快速挂膜。采用调节盘片线速度和C/N的方式,仅65d实现了HN-AD菌在反应器中的富集及工艺的启动。采用该工艺对原液进行处理,COD、NH4+-N、TN的去除率高达69.8%、87.9%和79.5%,污染物削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工艺。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生物膜内具有HN-AD功能的优势菌由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逐渐变为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等,且后者的相对丰度逐渐上升。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也与生物多样性分析结论一致,证实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在氨氮源头削减中发挥主要作用。2、以HN-AD菌生物强化BCO工艺处理3D-RBC出水。前期污泥驯化阶段发现,NH4+-N浓度高于500 mg/L时,污染物去除率明显降低,经HN-AD菌剂生物强化后,耐受NH4+-N浓度可高于600 mg/L且能保持污染物的高效去除。采用HN-AD生物强化的BCO处理3D-RBC出水,对NH4+-N、TN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9%、70.5%和74.4%,出水浓度远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限值。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生物膜内属于HN-AD菌的优势菌由Alcaligenes这一种菌属增加为生物强化后的Diaphorobacter、Acinetobacter和Thauera等多种菌属,且Acinetobacter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接种菌剂。证实Acinetobacter等HN-AD菌在3D-RBC的深度脱氮中发挥关键作用。3、在真实沼液条件下,采用HN-AD复合菌作为接种菌剂,仅用12d和18d就分别完成3D-RBC和BCO反应器的挂膜启动,同时组合工艺对COD、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4.8%、95.7%和80.1%,出水优于城镇污水厂排放一级B标准。在对3D-RBC反应器DO和C/N的优化过程中,增设底曝后COD、NH4+-N和TN等指标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25.4%、15.4%和15.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增加底曝后3D-RBC盘片生物膜中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但HN-AD优势菌属丰度显着降低,导致脱氮效率下降;贫营养型Acinetobacter、Pseudomonas菌属是3D-RBC可以对真实沼液高效脱氮的关键,提高C/N会显着降低其丰度,进而影响脱氮效果。

丁淳怡[3](2019)在《某工业废水处理厂综合废水优化处理的研究 ——以某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厂为例》文中提出当前,伴随着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污水、废水和废液产量也极大地增加,尤其是其中伴随着工业化工用料、中间副产物以及电子产品制造流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冲洗水,这些废水极易造成广泛和严重的影响。虽然很多地区新建或改造的废水厂均能达到出水排放标准,但是工业废水厂的处理工艺系统十分脆弱,容易受到过量原水水量水质的影响。因此定期开展对工业污水处理厂的运行问题的总结并优化工艺流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某工业废水处理厂为案例,围绕该厂在运行时发现:由于进水水量与水质的变化波动较大,造成MBR膜系统污染严重过程出水超标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对过程水各阶段水质进行分析,得出可能是由于过程水除氟效果不达标及生化处理脱氮效果不佳引起。通过以污水厂含氟废水及有机废水为研究对象,对生化系统的耐氟性及含氟废水除氟效果进行实验,对综合废水的进水比及脱氮效果进行优化实验,得出相应运行优化实验结果:(1)当含氟废水出水中氟离子浓度在10mg/L以内可减少氟离子对生化处理的冲击,同时通过化学沉淀+混凝沉淀的方式,当含氟进水氟离子为120mg/L时,以氯化钙2200mg/L+PAM18mg/L组合方式投加药剂,可以使含氟废水的出水氟离子浓度降低至10mg/L。(2)当物化处理后的含氟废水与有机进水以1:2的比例进入生化系统时,含氟与有机混合后的废水可被生化系统完全接受并处理;但当含氟废水与有机进水以高于1:1.46的比例进入生化系统时,生化系统的处理能力会降低,同时出现部分污染物去除率不达标的现象。同时根据污水厂实际情况,当选择以有机原水补充碳源时,在满足补充碳源的同时可降低运行成本,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针对污水厂冬、夏两季运行特点,结合运行优化实验结果,制定污水厂全年典型季节优化运行策略:在夏季,物化处理时采用氯化钙+PAM组合进行二级处理,可有效降低出水F-浓度至12.6mg/L以下;生化阶段采用1:1.4的综合废水进水比,补充5%有机原水作为碳源补充,可满足过程水对脱氮要求;在冬季,物化处理段采用氯化钙+PAM组合进行二级处理,可有效降低出水F-浓度至12.6mg/L以下;生化阶段采用1:1.4的综合废水进水比,在低温时生化系统进水端需补充11%有机原水作为碳源补充,可满足过程水对脱氮要求,并且全年均能保持总氮出水低于12.6mg/L,氨氮低于8.4mg/L。同时运用此项运行策略可使物化段药剂单耗较去年下降0.08元/吨,节约药剂运行成本37.6万元,电力单耗冬季下降1.5kwh/吨,夏季下降5.9kwh/吨,全年节约成本约14.78万元。通过对上述工艺运行策略的运用,可以解决含氟废水出水超标、生化系统脱氮效果不佳等问题。同时工艺运行策略提供的生产运行参数,指导实际工艺生产运行,调整物化处理使用药剂组合、投加量及外加碳源的补充量、补充方式,降低工艺运行成本,从而降低整体处理废水的单耗,实现电子工业废水综合处理厂的高效、稳定、低能耗的运行,保证电子工业废水综合处理厂的达标排放。

陈易[4](2019)在《结晶诱导联合TMF膜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近几年工业的迅速发展,氟及其氟化物的生产等行业会产生大量含氟废水,给环境和人类都带来很大的危害。目前,在含氟废水的处理上被用得最多的方法是化学沉淀法,但其存在污泥含水率高、工艺运行不稳定、沉降效果差的缺点。因此,本论文研究设计了结晶诱导联合TMF膜的除氟工艺,采用TMF膜系统主要是对二级化学混凝沉淀段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使最终出水[F-]低于1mg/L以下,除氟效果更优。首先,以CaCl2-PAC-PAM除氟工艺为基础对含氟废水进行小试实验,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其次,在化学沉淀阶段添加CaF2作晶种,考察并对比加入晶种前后各段工艺参数变化对除氟效果、污泥沉渣等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加入晶种后该工艺实施的最优方案;为了使除氟效果更好,研究设计了CaCl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并进行中试实验研究,得出中试最优运行工艺参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aCl2-PAC-PAM工艺处理含氟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一级化学混凝段,按照n Ca/F为3进行投加氯化钙,pH值为10,控制反应搅拌速度180 r/min,静沉时间为100 min,PAC投加量350mg/L。在该条件下废水中氟离子浓度从15mg/L下降到3.2mg/L,pH值为10。二级化学混凝段,n Ca/F为1.7,搅拌速度160r/min,反应时间为35 min,PAC用量260mg/L,PAM用量3.0mg/L。经二级处理后最终出水氟离子浓度为2.18mg/L,未达到1mg/L以下的标准,pH值为8,污泥含水率较高为75%左右。(2)用氟化钙作为晶种并添加到一级化学沉淀段,分别对加入晶种后一级和二级化学混凝段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得出加入晶种后工艺的最优反应条件为:将一级化学混凝段pH值控制在9,nCa/F为2,晶种用量0.2g/L,PAC投加量300mg/L,此时一级出水氟离子浓度为2.5mg/L,pH是8.5。二级化学混凝段按照n Ca/F为1.1进行投加氯化钙,静沉时间为70min,PAC投加量150mg/L,PAM投加量4mg/L。二级最后出水残氟浓度为1.12mg/L,pH为7.5。可见,药剂用量得到减少,污泥含水率下降至60%左右,除氟效果得到强化,但是氟浓度没有达到1mg/L以下的标准。(3)对CaCl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进行了中试实验,该工艺最优运行参数为:进水[F-]为5-15mg/L之间,pH在8~9之间,含氟废水进水流量为0.4L/min,氯化钙药剂罐浓度为0.870g/L,药剂添加流量0.04L/min,晶种用量2.7g/L,流量为0.04L/min,PAM药剂罐浓度为0.06g/L,药剂添加流量0.03L/min,PAC药剂罐浓度为3.5g/L,药剂添加流量0.06L/min,最终出水[F-]在1mg/L以下,pH值在6~9之间,达标排放。结果表明:CaCl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不仅仅能使出水稳定达标,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除氟效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环境意义。

王亮[5](2019)在《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燃煤电厂作为火力发电的主要形式,对中国的能源、经济、环境等诸多领域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015年4月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的正式施行,标志着电力行业环保工作的方针将由烟气治理的单重心变为水气共治的双重心。论文首先对电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整理。近年来,电化学氧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高效、廉价的废水处理工艺。论文系统地梳理了某大型燃煤电厂的水平衡状况及现有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发现影响该电厂废水回用率的关键因素为:以脱硫废水及精处理再生废水为代表的高盐氨氮废水,难以通过常规工艺手段使其在处理后稳定达标及回用。这也是燃煤电厂废水处理中具有的代表性的问题,若能消除这两种废水中的氨氮、化学需氧量(COD),则可由煤场或工业水系统接纳,实现回用。由于环保及经营的双重压力,探索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氨氮废水处理工艺迫在眉睫。以某大型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精处理再生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其水质特性后,设计了一套电化学氧化脱除氨氮的中试工艺。通过改变水温、电流密度、停留时间、溶解性总固体(TDS)、初始氯根浓度、电极表面清洁度等试验条件,对影响氨氮降解的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电流密度、停留时间、初始氯根浓度、电极的清洁度对水样中氨氮降解效果影响较大,TDS对氨氮的降解效果影响较小。电流密度、停留时间、初始氯根浓度越大,电极表面的清洁度越高,氨氮的脱除效果越佳。具体可得到如下结论:(1)使氨氮初始浓度一定(121 mg/L)的废水以恒定的停留时间(1.2 min)通过电解装置,电流密度越大,氨氮降解浓度值越大(120~480 A/m2),两者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699。(2)组分相同的氨氮废水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作用下通过电解装置,氨氮的脱除效果受停留时间的影响显着。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21 mg/L,出水水温在25℃左右,且电流密度保持不变(120~480A/m2)时,废水在电解装置内的停留时间越长,则氨氮的脱除率越高。(3)一定浓度的氨氮废水在恒定的电流密度(120~480 A/m2)作用下通过电解装置时,氨氮的脱除效果受初始氯根浓度的影响显着。当初始氨氮浓度为120 mg/L左右,出水水温在25℃左右时,废水的初始氯根越高,则氨氮的脱除率越高。(4)在相同电流密度(120~480 A/m2)、不同TDS(22520~32066 mg/L)条件下,氨氮的降解能力基本相同;试验过程中发现,随着TDS的上升,电解的可调电流上限有较显着的升高。此外,随着TDS的上升,电压呈逐步下降趋势,故提高氨氮废水初始TDS,有助于降低氨氮降解能耗。(5)当水样以相同的停留时间(1.2 min)流经电解装置时,当电流密度保持不变(240.0 A/m2)时,氨氮的脱除率随水温的上升而缓慢下降,当温度在接近36℃时,氨氮的脱除率迅速下降,当水温接近38℃时,氨氮的脱除率低于10%。这可能是因为当水温接近38℃时,电解反应产生的游离氯加速分解。(6)当停留时间为2 min,初始氯离子为8947 mg/L时,电解系统对废水的氨氮处理能力存在上限,此上限应在150.0mg/L左右。(7)只要水样中存在一定质量浓度的氨氮,电解产生的氯就将主要被氨氮消耗。且在电解去除氨氮的过程中,不同电流密度(120~378 A/m2)下,游离氯占总氯比例均在20%左右,当氨氮去除完毕后,继续进行短时间电解,游离氯比例迅速上升至70%以上。这符合有氯离子存在条件下,氨氮的电化学氧化首先生成氯胺,再进一步氧化生成氮气的氨氮间接电化学氧化途径。(8)在相同停留时间(1~2 min)的氨氮降解过程中,高电流密度能耗(以去除单位质量氨氮的平均能耗计,下同)高于低电流密度(120~480 A/m2)能耗;而在相同电流密度(120~480 A/m2)的氨氮降解过程中,长停留时间的能耗高于短停留时间(1~2 min)的能耗。当废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接近于0时,其能耗上升幅度略有增加。提高氨氮废水初始TDS、提高电极表面的清洁度有助于降低氨氮降解能耗。(9)电解不能起到降低重金属的作用;电解后钙、镁等金属阳离子浓度约有5%的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电解过程中产生游离氯并使水中酸度升高,将废水中小部分含金属元素的沉淀混合物溶解所导致的;硫酸盐上升幅度约为23%,这是可能是由于还原性的硫化物被氧化,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硫酸盐。电解对CODCr的脱除率达91.1%。(10)极板表面的污染、结垢会降低电极活性,使氨氮脱除效率下降。以相同的电流密度(120~480 A/m2)对初始氨氮浓度为149.8 mg/L的废水进行电解,极板清洗前,电解平均能耗0.294kW·h/g,极板清洗后,电解平均能耗0.264kW·h/g,极板清洗后的电解平均能耗较清洗前下降约1 0.2%。基于试验结论,又从工艺特点、投资成本、运行经济性、环保效益及对氨氮的降解能力等多个方面,将电化学氧化法与该燃煤电厂现行的折点加氯法进行综合比较,深入讨论了以电化学氧化法代替折点加氯法的可行性,分析了电化学工艺在火力发电行业的应用前景。根据氨氮废水减量后的水质、水量特点进行了电解法处理电厂氨氮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并结合该厂水平衡状况的分析结论,对电解处理合格后的废水回用方向进行了规划,确定了其用于煤场喷淋、循环水杀菌及路面冲洗的回用路线。

李蜜[6](2019)在《电絮凝结合活性焦技术除磷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脱氮技术已逐渐完善,除磷技术的研究还存在局限性,如何去除水中的总磷含量对于富营养化的治理是非常必要的。传统除磷方法皆存在相应的局限性。电絮凝法控制性和环保性较强,活性焦具有高吸附性、低廉性等优点。因此在电絮凝的基础上增加活性焦技术进行试验,以期达到更好的除磷效果。为寻找有效的除磷方法,本试验设计电絮凝反应装置,探究电絮凝技术除磷的影响因素及最佳除磷条件,并深入研究电絮凝除磷的机理。为进一步加强除磷,在传统电絮凝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活性焦技术和曝气技术,探究影响电絮凝结合活性焦曝气技术除磷的因素,寻找最佳除磷条件并探讨活性焦和曝气技术是如何提高电絮凝除磷率的,进一步分析除磷机理。结果表明,加入活性焦和曝气环节对电絮凝除磷率有较大提高,在室温下电流密度为20 A/m2,极板间距4 cm,通电时间40 min,活性焦用量0.75 g/L,曝气时间44 min时,除磷率可达90.52%,比单独电絮凝装置的除磷率提高12.38%。电流强度、通电时间和极板间距这三种影响因素对除磷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并且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也对除磷率产生影响。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对除磷率的影响均为正向,达到一定水平后除磷率不再上升;随着极板间距的增加,除磷率下降。在加入活性焦和曝气技术后,除磷率上升,并且活性焦用量和曝气时间均对除磷率产生影响。加入活性焦对对除磷效果有一定加强,活性焦用量对除磷率的影响趋势是先显着增长后逐渐平缓;适当的曝气也可提高除磷效果,时间过长会阻碍絮体的生长与沉淀。试验结果表面,活性焦用量对除磷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曝气时间。

张双[7](2018)在《物理吸附,化学氧化和生物法去除高盐废水中的COD》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活性炭吸附预处理,化学氧化与生物降解耦合的工艺对实际的对位酯生产废水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处理研究,以COD、盐度等为主要指标,对活性炭固定床反应器处理高盐废水可行性和处理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估,之后采用厌氧-好氧接触氧化法和新型生物处理技术垂直折流多功能生化反应器(VTBR)对活性炭再生出水进行处理研究,从反应器处理效果及特征对两种不同的生物工艺进行比较评价。同时,利用高级氧化技术对吸附出水进行处理,并对比单一Fenton氧化和NaClO3/Fenton协同氧化技术处理吸附出水的效果。活性炭固定床层吸附/脱附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用于处理高盐废水是可行的,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达到95%以上,效果较好;虽然活性炭对盐的吸附作用超出预期,但并不妨碍后续的生物处理和化学氧化处理,此外,通过活性炭预处理的方式所产生的水量比直接生化进水稀释减少约5倍,宜于实践。运用厌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法(BCOR)和多级垂直折流生化反应器(VTBR)分别处理活性炭再生出水,运营稳定后二者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均可达80%以上,同等条件下对比而言,在再生系统出水COD≤6000 mg/L的情况下,VTBR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稍高于BCOR。运用化学氧化法处理吸附出水和生化出水时,发现单一的芬顿试剂无法有效完全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但当采用氯酸钠与Fenton试剂协同氧化反应,发现废水中有机物浓度显着下降,低至500 mg/L以下,以便于废水的重复循环利用。综合来看,研究结论如下:该物理吸附,化学氧化和生物法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处理高盐废水,其中活性炭能去除大部分有机物和盐分,减少废水产生量,VTBR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率较高,优于BCOR,NaClO3/Fenton协同氧化技术能够有效的处理出水使其进一步循环利用。该组合工艺为高盐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参考价值。

黎新[8](2016)在《化学沉淀法去除稀土废水中钙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硫铵废水是稀土生产过程的主要水污染源,具有钙、镁离子和氨氮浓度较高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处理稀土废水的案例较少,废水排放后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实际工艺中采用的是电渗析—蒸发浓缩法处理废水,因此前期需对废水中的钙镁进行去除,以减少结垢对蒸发或膜法处理工艺的影响。针对稀土废水处理的难点,本课题以硫铵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一步沉淀法和分步沉淀法两种方案对其进行预处理,降低废水中的钙镁含量,通过对比两种方案的钙镁去除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最终选择分步沉淀法。一步沉淀法,即在废水中加入草酸或碳酸氢铵,产生钙镁离子的沉淀,研究了pH和沉淀剂投加量对钙镁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两种沉淀剂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在pH=9.0,n(H2C2O4):n(Ca2++Mg2+)=1:1的条件下采用草酸作为沉淀剂进行实验,Ca2+去除率达到99.1%,此时Mg2+去除率仅为36.8%,Mg2+去除效果较差。产生的沉淀物为草酸钙水合物、草酸镁水合物和硫酸铵。(2)在pH=9.0,n(NH4HCO3):n(Ca2++Mg2+)=2:1的条件下选择碳酸氢铵作为沉淀剂进行实验,Ca2+去除率为72.2%;Mg2+去除率为50.1%。产生的沉淀物白云石(Ca Mg(CO3)2)和硫酸镁水合物(MgSO4·7H2O),无法回收再利用。分步沉淀法,即在废水中先后加入草酸和磷酸盐,分别得到草酸钙和磷酸铵镁沉淀,研究了pH值、沉淀剂投加量、陈化时间及晶种加入量对钙镁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钙阶段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晶种(草酸钙)加入量为1.5‰,pH=7.5,n(H2C2O4):n(Ca2+)=1.2:1,搅拌陈化2h,Ca2+去除率达到92.2%,此时的Mg2+浓度几乎没有变化;对除钙后废水进行MAP法除镁处理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7.5,n(NH4H2PO4):n(Mg2+)=0.9:1,搅拌陈化2h,Ca2+去除率达到81.8%,Mg2+去除率达到98.1%;X衍射结果表明沉淀物分别为较为纯净的CaC2O4和MgNH4PO4·6H2O;对除钙阶段产生的草酸钙进行草酸再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草酸钙转化率可以达到74%,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认为草酸再生工艺是可行的。

石泰山[9](2014)在《电镀废水治理方案浅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化-生物-膜法组合是电镀废水治理的主流工艺,物化法能够有效降低电镀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生物法能有效去除有机物,膜法进一步截留全部污染物。结合三者的优点,能够有效降低电镀废水的处理成本,提高电镀废水的再生率。前处理废水和反渗透浓水混合厌氧处理即可去除有机物,也能降低废水中硫酸根,是电镀废水治理的发展方向。

黄小凤[10](2013)在《泥磷制磷酸盐联产PH3/THPC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化工是云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中黄磷是最主要的创汇产品。随着人类社会需求的增加,黄磷生产的重要原料磷矿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已被我国国土资源部列为“2010年后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矿种之一”。电炉法制磷生产过程产生大量含CO废气、含磷废水、磷铁、磷渣及泥磷,其中的泥磷是元素磷、粉尘杂质和水在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性质稳定、难于分离的混合物,属于危险固体废物,必须没于水中存放,若处置不当,还易引起二次污染,泥磷的处置问题已成为了我国黄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现有泥磷处理处置的方法很多,包括电炉制磷系统自身回收法、直接和间接法提取黄磷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回收了泥磷中的磷,但存在磷回收率低、未解决PH3二次污染问题。本文以氢氧化钠提取泥磷中的磷,得到产品磷酸盐(次磷酸钠及亚磷酸钠),同时采取提浓或转化为阻燃剂四羟甲基氯化磷(THPC)的方法,回收尾气中的磷化氢(PH3)。泥磷制备磷酸盐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水磷比、碱磷比对产品得率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温度85℃、碱磷比4:1、水磷比110:1,此条件下反应时间6h、产品收率62.59%;采用结晶+乙醇蒸馏-重结晶法分离次磷酸钠和亚磷酸钠,考察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溶液pH、溶解温度、结晶温度、重结晶温度等影响因素,确定分离次磷酸钠、亚磷酸钠分离最适宜的条件:乙醇与原料用量比为1:1、浓度90%、溶液pH7.65、溶解、结晶、重结晶的温度分别为45℃、65℃、70℃,得到产品次磷酸钠、亚磷酸钠的纯度分别为98.75%、99.18%。PH3提浓实验研究了改性吸附剂5A分子筛的吸附性能,筛选了适宜的吸附剂,分别考察浸渍液浓度、干燥温度及焙烧温度、吸附流速及温度等对PH3净化效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适宜的条件:浸渍液NaCl浓度、干燥温度及焙烧温度分别为0.3mol/L、110℃及400℃,载气流速20mL/min、常温吸附,并对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适宜的再生条件:载气流速40mL/min、解吸温度为60℃。PH3与盐酸、甲醛合成THPC实验进行了催化剂的筛选,考察了空速、温度、原料配比及催化剂用量等对PH3转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适宜的合成工艺条件:以CuCl为催化剂,控制空速150h-1,温度60。C,催化剂用量0.5g,甲醛和盐酸摩尔比4:1,PH3转化率达到95%,符合工业商品THPC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各过程的机理进行分析。适宜条件下泥磷制取磷酸盐的动力学实验,表明磷生成次磷酸钠为一级放热反应,反应速率常数的方程式为:k=122.85exp(-37341/RT);结合结晶理论对次磷酸钠和亚磷酸钠分离过程的机理进行分析,确定溶液过饱和度是结晶过程的推动力。根据吸附等温线计算PH3吸附过程的吸附热及吸附量,根据吸附穿透曲线计算各温度条件下的吸附速率,结合吸附剂表征扫描电镜(SEM)、光电子能谱(XPS)结果,推断此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通过宏观动力学研究,认为在催化剂作用下,PH3合成THPC的反应为一级反应。本文从黄磷工业危险废物泥磷中回收磷元素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次磷酸钠、亚磷酸钠,同时对反应尾气中的高浓度PH3回收利用,制备纯度较高的PH3或THPC,尽可能的回收泥磷中的有用资源,达到减量化的目的,研究称为可为泥磷清洁、无害化的处理处置提供理论基础。

二、采用两级物化法去除黄磷废水中的氟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两级物化法去除黄磷废水中的氟化物(论文提纲范文)

(1)催化燃料电池反应器梯级处理化工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典型化工废水治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1.1.1 精细化工废水
        1.1.2 煤化工废水
        1.1.3 有机化工废水
        1.1.4 焦化废水来源及危害
        1.1.5 焦化废水的水质特征
        1.1.6 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
        1.1.7 化工废水排放标准
    1.2 新型燃料电池处理技术
        1.2.1 光催化燃料电池
        1.2.2 光催化燃料电池原理
        1.2.3 光催化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1.2.4 微生物燃料电池
        1.2.5 微生物燃料电池原理
        1.2.6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优缺点
        1.2.7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1.3 催化剂和催化电极的发展
        1.3.1 g-C_3N_4的合成和性质
        1.3.2 g-C_3N_4的元素惨杂
        1.3.3 g-C_3N_4的贵金属掺杂
    1.4 催化电极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1.4.1 电极的物理化学改性
        1.4.2 电极涂层改性
        1.4.3 电极的复合金属改性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催化材料与催化电极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g-C_3N_4的制备
        2.1.3 g-C_3N_4@GAC 催化电极和Fe/g-C_3N_4@GAC 催化电极的制备
        2.1.4 表征方法
        2.1.5 催化燃料电池装置
        2.1.6 化工废水样品
        2.1.7 装置运行过程
    2.2 催化材料研究
        2.2.1 罗丹明B降解实验
        2.2.2 孔径分布图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3 催化电极性能研究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3.2 X射线能谱分析(EDS)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3.4 瞬态光电响应
        2.3.5 循环伏安特性曲线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GAC阴极MFC体系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分析方法
        3.1.3 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
        3.1.4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测试方法
    3.2 GAC阴极MFC焦化废水水处理研究
        3.2.1 外电阻的影响实验
        3.2.2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实验
        3.2.3 外电路接通的影响
        3.2.4 焦化废水出水水质及稳定性研究
        3.2.5 UV_(254)分析
        3.2.6 紫外扫描光谱图
        3.2.7 极化曲线及功率密度曲线
        3.2.8 MFC的 EIS曲线图
    3.3 GAC阴极MFC园区混合废水水处理研究
        3.3.1 外电阻的影响实验
        3.3.2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实验
        3.3.3 园区混合废水出水水质及稳定性研究
        3.3.4 UV_(254)分析
        3.3.5 紫外扫描光谱图
        3.3.6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3.3.7 MFC的 EIS曲线图
    3.4 微生物分析
        3.4.1 微生物采样
        3.4.2 稀疏曲线分析
        3.4.3 等级丰度曲线
        3.4.4 Venn图分析
        3.4.5 Beta Diversity指数
        3.4.6 门水平上的物种相对丰度柱形图
        3.4.7 物种丰度聚类图
    3.5 本章小结
4 Fe/g-C_3N_4@GAC阴极MFC体系研究
    4.1 Fe/g-C_3N_4@GAC阴极MFC焦化废水水处理研究
        4.1.1 水力停留时间的研究
        4.1.2 焦化废水出水水质及稳定性研究
        4.1.3 UV_(254)值
        4.1.4 紫外扫描光谱图
        4.1.5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
        4.1.6 MFC的 EIS曲线图
    4.2 Fe/g-C_3N_4@GAC阴极MFC园区混合废水水处理研究
        4.2.1 水力停留时间的研究
        4.2.2 园区混合废水出水水质及稳定性研究
        4.2.3 UV_(254)值
        4.2.4 紫外扫描光谱图
        4.2.5 极化曲线与功率密度曲线
        4.2.6 MFC的 EIS曲线图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3D-RBC+BCO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废水及生物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高氨氮废水污染概述
        1.1.1 高氨氮废水的来源
        1.1.2 高氨氮废水的危害
    1.2 物化法脱氮技术
        1.2.1 氨吹脱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化学沉淀法
        1.2.4 折点加氯法
        1.2.5 高级氧化技术
    1.3 生物法脱氮技术
        1.3.1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
        1.3.2 厌氧氨氧化技术
        1.3.3 同步硝化反硝化
        1.3.4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技术
    1.4 三维结构生物转盘反应器
        1.4.1 结构及工作原理
        1.4.2 性能影响因素
        1.4.3 研究现状
    1.5 生物接触氧化法
        1.5.1 结构及工作原理
        1.5.2 性能影响因素
        1.5.3 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及材料
        2.1.1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1.2 试验用水
        2.1.3 HN-AD菌
        2.1.4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5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HN-AD菌菌剂挂膜启动3D-RBC预处理猪场原水的研究
        2.2.2 HN-AD菌生物强化BCO工艺深度处理3D-RBC出水研究
        2.2.3 3D-RBC+BCO组合工艺处理低碳高氨氮猪场沼液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2.3 分析项目及方法
        2.3.1 废水水质监测及分析方法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分析
        2.3.3 高通量测序分析
3 HN-AD菌菌剂挂膜启动3D-RBC预处理猪场原水的研究
    3.1 3D-RBC反应器菌剂挂膜启动
        3.1.1 序批式HN-AD菌剂挂膜
        3.1.2 连续式启动运行
        3.1.3 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分析
        3.1.4 SEM表征分析
    3.2 3D-RBC反应器C/N运行参数优化
    3.3 HN-AD菌生物强化3D-RBC预处理猪场原水
    3.4 本章小结
4 HN-AD菌生物强化BCO深度处理3D-RBC出水的研究
    4.1 BCO反应器活性污泥挂膜与生物强化
    4.2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
    4.3 SEM表征分析
    4.4 HN-AD菌生物强化BCO工艺深度处理3D-RBC出水
    4.5 本章小结
5 3D-RBC+BCO组合工艺处理猪场沼液的研究
    5.1 底曝对3D-RBC+BCO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5.2 C/N对生物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生物组合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某工业废水处理厂综合废水优化处理的研究 ——以某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子工业废水来源
        1.1.2 电子工业废水的危害
        1.1.3 电子工业废水的解决方案
    1.2 某园区污水厂电子工业厂废水运行情况
        1.2.1 废水水质和水量
        1.2.2 排水标准及要求
        1.2.3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1.2.4 某工业废水处理厂运行现状
    1.3 某工业废水厂运行存在的问题
        1.3.1 运行问题的发现
        1.3.2 运行存在问题总结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
        1.4.1 氟离子去除的工艺的发展
        1.4.2 生物脱氮提标工艺的发展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
    2.2 试验用水与污泥
    2.3 试验方法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第三章 生化系统耐氟性及除氟试验
    3.1 生化系统耐氟性试验
    3.2 含氟废水的除氟药剂投加优化试验
        3.2.1 不同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2 pH值对氯化钙除氟效果的影响
        3.2.3 氯化钙+PAC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4 氯化钙+PAM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废水的进水比及脱氮试验
    4.1 综合废水进水比试验
    4.2 不同碳源对综合废水脱氮效能的影响
        4.2.1 碳源的选择
        4.2.2 不同外加碳源的脱氮结果
        4.2.3 外加碳源的经济性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废水处理厂运行策略的研究
    5.1 工艺运行策略应用
        5.1.1 工艺运行策略实施内容
        5.1.2 冬季运行情况分析与讨论
        5.1.3 夏季运行情况分析与讨论
        5.1.4 运行策略总结
    5.2 工艺运行策略的经济性
        5.2.1 成本分析的目的
        5.2.2 成本分析的方法
        5.2.3 单位药耗分析
        5.2.4 单位电耗分析
        5.2.5 成本分析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4)结晶诱导联合TMF膜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氟的化学性质
    1.2 含氟废水
        1.2.1 含氟废水的来源
        1.2.2 含氟废水的危害及污染现状
    1.3 含氟废水的排放标准
    1.4 含氟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4.1 化学沉淀法
        1.4.2 混凝沉淀法
        1.4.3 吸附法
        1.4.4 结晶诱导法
        1.4.5 TMF膜技术
        1.4.6 其他方法
        1.4.7 处理方法小结
    1.5 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课题来源
        1.5.4 技术路线图
2 实验材料与测定方法
    2.1 废水水质
    2.2 实验药剂与器材
    2.3 氟离子的测定
    2.4 污泥沉渣含水率的测定
    2.5 出水排放标准
3 CaCl_2-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3.1 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3.1.1 进水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2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3 pH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4 搅拌速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5 静沉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6 PAC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1.7 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3.2 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3.2.1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2 搅拌速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3 PAC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4 PAM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3.2.5 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3.3 污泥沉渣含水率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CaCl_2-晶种-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4.1 晶种的选择
    4.2 加入晶种后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4.2.1 pH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2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3 晶种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4 搅拌速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5 静沉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6 PAC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2.7 加入晶种后一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4.3 加入晶种后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实验研究
        4.3.1 氯化钙投加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2 静沉时间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3 PAC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4 PAM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4.3.5 加入晶种后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
    4.4 加入晶种前后工艺参数的对比分析
        4.4.1 一级和二级化学混凝段除氟工艺参数对比
        4.4.2 正交试验
        4.4.3 工艺最终出水效果对比
        4.4.4 污泥含水率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CaCl_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中试研究
    5.1 废水来源与出水要求
    5.2 中试实验工艺流程及设备
        5.2.1 中试实验工艺流程图
        5.2.2 中试主要设备
    5.3 中试实验研究讨论
        5.3.1 pH值对除氟的影响
        5.3.2 PAC用量对除氟的影响
        5.3.3 晶种氟化钙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5.3.4 PAM用量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5.4 中试工艺运行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CaCl_2-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6.1.2 CaCl_2-晶种-PAC-PAM除氟工艺研究
        6.1.3 CaCl_2-晶种-PAC-PAM联合TMF膜除氟工艺中试研究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火力发电在电力行业的主导地位
        1.1.2 燃煤电厂的环境治理概况
    1.2 燃煤电厂氨氮废水的来源
        1.2.1 脱硫废水中携带氨氮
        1.2.2 精处理再生废水中携带氨氮
    1.3 工业废水氨氮去除技术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3.4 物化法
    1.4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技术
        1.4.1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试验研究
        1.4.2 电化学法处理废水的工业应用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某燃煤电厂的水平衡研究
    2.1 水平衡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2.2 取水及用水情况分析
        2.2.1 原水取水情况
        2.2.2 工业水系统
        2.2.3 锅炉补给水系统
        2.2.4 脱硫用水系统
        2.2.5 灰渣用水系统
        2.2.6 输煤用水系统
    2.3 现有废水处理系统评价
        2.3.1 排泥水处理系统
        2.3.2 含油废水处理系统
        2.3.3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2.3.4 综合废水处理系统
        2.3.5 酸洗废水处理系统
        2.3.6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2.3.7 化学再生废水处理系统
    2.4 氨氮废水水质特性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试验装置与器材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器材及药品
        3.2.3 试验分析方法
    3.3 试验流程设计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电流密度对氨氮降解影响
        3.4.2 停留时间与氨氮降解的关系
        3.4.3 氯根浓度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4.4 TDS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4.5 水温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4.6 系统可处理的最大氨氮质量浓度的探索
        3.4.7 电解去除氨氮的反应机理研究
        3.4.8 电解装置能耗的研究
        3.4.9 电解对氨氮以外的污染物的影响
        3.4.10 电极清洗对氨氮降解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电化学工艺与折点加氯工艺的比较
    4.1 对氨氮降解能力的比较
    4.2 工艺特点的比较
    4.3 投资及运行成本的比较
    4.4 环保效益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电解法处理氨氮废水的工业应用研究
    5.1 工艺技术方案制定需考虑的因素
    5.2 降低氨氮废水总量
        5.2.1 探索脱硫废水减量方案
        5.2.2 探索精处理再生废水的减量方案
    5.3 电解系统设计
    5.4 电解后的废水回用方向研究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与展望
        6.3.1 应用于燃煤电厂氨氮废水处理领域
        6.3.2 解决脱硫添加剂使用后脱硫废水COD高的问题
        6.3.3 替代循环水杀菌剂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6)电絮凝结合活性焦技术除磷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1 水资源总体情况
        1.1.2 水体污染及污染物排放标准
        1.1.3 磷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2 除磷技术
        1.2.1 化学凝聚沉淀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吸附法除磷
        1.2.4 结晶法除磷
        1.2.5 污水生物除磷工艺
        1.2.6 物化除磷机理
        1.2.7 生物除磷机理
    1.3 电絮凝除磷技术
        1.3.1 电絮凝除磷技术概述
        1.3.2 电絮凝除磷技术优势
        1.3.3 极板对电絮凝的影响
        1.3.4 pH对电絮凝的影响
        1.3.5 电流密度对电絮凝的影响
        1.3.6 物化协同技术对电絮凝的影响
    1.4 活性焦在废水处理上的应用
        1.4.1 活性焦的来源与制备
        1.4.2 活性焦除污的机理
        1.4.3 活性焦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装置和工艺流程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工艺流程
        2.1.3 试验装置流程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原水水质
        2.2.2 试验用极板
        2.2.3 试验用活性焦
    2.3 试验方法
        2.3.1 指标测定方法
        2.3.2 试验所需仪器设备
3 电絮凝除磷试验
    3.1 电流强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1.1 试验方法
        3.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2 极板间距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 通电时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多因素交互作用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分析
        3.4.1 中心组合设计
        3.4.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3.4.3 建立模型及显着性分析
        3.4.4 响应曲面分析及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电絮凝结合活性焦曝气试验
    4.1 电絮凝结合活性焦技术试验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2 加入曝气的除磷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 多因素交互作用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分析
        4.3.1 中心组合设计
        4.3.2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4.3.3 建立模型及显着性分析
        4.3.4 响应曲面分析及优化
        4.3.5 验证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除磷机理分析
    5.1 宏观下电絮凝除磷机理分析
        5.1.1 电絮凝基本原理
        5.1.2 电絮凝除磷机理宏观分析
    5.2 微观下电絮凝除磷机理分析
        5.2.1 压缩双电层基本原理
        5.2.2 吸附电中和基本原理
        5.2.3 吸附架桥基本原理
        5.2.4 网捕卷扫基本原理
        5.2.5 电絮凝除磷机理微观分析
    5.3 活性焦吸附机理
        5.3.1 活性焦特性
        5.3.2 活性焦吸附过程
        5.3.3 活性焦吸附机理
    5.4 曝气环节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物理吸附,化学氧化和生物法去除高盐废水中的CO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盐废水的污染现状和排放要求
        1.1.1 高盐废水现状
        1.1.2 排放要求
    1.2 国内外常用的高盐废水处理工艺
    1.3 物化法处理高盐废水工艺研究进展
        1.3.1 焚烧法
        1.3.2 热法
        1.3.3 高级氧化法(AOPs)
        1.3.4 电化学法
        1.3.5 膜分离
        1.3.6 吸附与离子交换
    1.4 生物法处理高盐废水工艺研究进展
        1.4.1 生物法概述
        1.4.2 生物法处理高盐废水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用水及其分析方法和仪器
    2.2 废水中COD分析方法
        2.2.1 分析方法
        2.2.2 废水中COD与TOC的变化趋势
        2.2.3 废水COD对TOC的回归直线
        2.2.4 测试结果的检验
        2.2.5 回归方程的检验
    2.3 水质中盐度的分析方法
        2.3.1 盐度检测方法
        2.3.2 电导率与盐度的关系
3 活性炭吸附处理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活性炭静态吸附实验
        3.2.2 活性炭动态吸附
        3.2.3 活性炭动态吸附放大实验
        3.2.4 活性炭清水再生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4 生物法处理再生出水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BCOR处理再生出水驯化与运营
        4.2.2 BCOR处理再生出水特点分析
        4.2.3 VTBR处理再生出水驯化与运营
        4.2.4 VTBR处理再生出水特点分析
        4.2.5 BCOR与VTBR处理再生出水的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吸附出水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常规Fenton法处理吸附出水
        5.2.2 氯酸钠处理吸附出水
        5.2.3 Fenton与氯酸钠协同处理吸附出水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化学沉淀法去除稀土废水中钙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资源概述
        1.1.1 稀土的概念及分组
        1.1.2 稀土资源概况
        1.1.3 稀土的应用
        1.1.4 我国主要稀土矿
    1.2 稀土废水生产工艺
    1.3 稀土生产工艺废水排放种类及水质
        1.3.1 含氟酸性废水
        1.3.2 硫铵废水
        1.3.3 氯化铵废水
        1.3.4 其他废水
    1.4 稀土废水处理方法
        1.4.1 含氟酸性废水处理方法
        1.4.2 硫铵废水处理方法
        1.4.3 氯化铵废水处理方法
    1.5 高硬度废水处理现状
        1.5.1 离子交换法
        1.5.2 阻垢法
        1.5.3 纳滤膜法
        1.5.4 化学沉淀法
        1.5.5 小结
    1.6 稀土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7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1.7.1 选题背景及目的
        1.7.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水水质及实验方案
    2.1 废水来源及水质
    2.2 前期钙镁去除阶段工艺流程
    2.3 实验方案的确定
        2.3.1 实验设计
        2.3.2 实验内容
        2.3.3 实验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2.4 实验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指标
第三章 一步沉淀法去除稀土废水中钙镁的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最佳pH的选择
        3.1.2 沉淀剂最佳投加量的选择
    3.2 一步沉淀法去除稀土废水中钙镁离子试验结果
        3.2.1 pH值对Ca~(2+)和Mg~(2+)去除效果的影响
        3.2.2 沉淀剂投加量对Ca~(2+)和Mg~(2+)去除效果的影响
    3.3 沉淀产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步沉淀法去除稀土废水中钙镁的研究
    4.1 试验方法
        4.1.1 除钙实验方法
        4.1.2 除镁实验方法
    4.2 草酸钙沉淀法除钙实验结果
        4.2.1 pH值的影响
        4.2.2 沉淀剂(草酸)投加量的影响
        4.2.3 陈化时间的影响
        4.2.4 晶种(草酸钙)加入量的影响
    4.3 MAP(MgNH4PO4·6H2O)沉淀法除镁实验结果
        4.3.1 pH值的影响
        4.3.2 沉淀剂(磷酸盐)投加量的影响
        4.3.3 晶种(鸟粪石)加入量的影响
    4.4 沉淀产物分析
    4.5 草酸回收工艺
        4.5.1 实验原理
        4.5.2 实验步骤
        4.5.3 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及计算
        4.5.4 样品分析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步沉淀法与分步沉淀法处理效果及效益对比
    5.1 一步沉淀法和分步沉淀法处理效果对比
    5.2 一步沉淀法和分步沉淀法效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电镀废水治理方案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标准与现状
    1. 1标准
    1. 2 现 状
2 工艺比较
    2. 1 物化法
    2. 2 生化法
    2. 3 膜 法
    2. 4 其他方法[39-40]
3 结 论

(10)泥磷制磷酸盐联产PH3/THPC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泥磷的性质及治理技术现状
        2.1.1 泥磷的性质
        2.1.2 泥磷治理技术现状
    2.2 磷酸盐的性质及分离提纯技术现状
        2.2.1 磷酸盐的性质
        2.2.2 磷酸盐分离提纯技术现状
    2.3 磷化氢的性质及处理技术现状
        2.3.1 磷化氢的性质及危害
        2.3.2 磷化氢的处理技术现状
第三章 泥磷制磷酸盐
    3.1 实验装置及方法
        3.1.1 磷回收
        3.1.2 磷酸盐的分离及提纯
        3.1.3 实验仪器及材料
        3.1.4 分析及测试方法
        3.1.5 评价指标
    3.2 磷回收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正交实验
    3.3 磷酸盐分离提纯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溶液组成成分及其含量
        3.3.2 提纯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化氢提浓
    4.1 实验装置及方法
        4.1.1 吸附实验
        4.1.2 解吸实验
        4.1.3 吸附速率常数测定
        4.1.4 实验仪器及材料
        4.1.5 分析及表征方法
        4.1.6 评价指标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磷化氢浓度分析
        4.2.2 洗气液的筛选
        4.2.3 吸附剂选择
        4.2.4 单因素实验
        4.2.5 正交实验
        4.2.6 解吸实验
        4.2.7 吸附速率常数测定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化氢合成THPC
    5.1 实验装置及方法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方案
        5.1.3 实验仪器材料和设备
        5.1.4 分析及表征方法
        5.1.5 评价指标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催化剂筛选
        5.2.2 THPC合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理分析
    6.1 泥磷制磷酸盐
        6.1.1 磷回收
        6.1.2 磷酸盐提纯结晶机理分析
    6.2 PH_3吸附机理分析
        6.2.1 吸附热力学
        6.2.2 吸附动力学
        6.2.3 吸附剂表征
    6.3 PH_3合成THPC
        6.3.1 合成反应动力学
        6.3.2 催化剂表征
        6.3.3 反应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泥磷成分分析
附录B:次磷酸钠和亚磷酸钠测定方法
附录C:解吸的磷化氢测定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采用两级物化法去除黄磷废水中的氟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催化燃料电池反应器梯级处理化工废水[D]. 张亚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3D-RBC+BCO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废水及生物特性研究[D]. 刘向阳.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3]某工业废水处理厂综合废水优化处理的研究 ——以某工业园区工业废水处理厂为例[D]. 丁淳怡.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4]结晶诱导联合TMF膜处理含氟废水的研究[D]. 陈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电化学氧化法应用于燃煤电厂高盐氨氮废水处理的研究[D]. 王亮. 浙江大学, 2019(03)
  • [6]电絮凝结合活性焦技术除磷试验研究[D]. 李蜜.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7]物理吸附,化学氧化和生物法去除高盐废水中的COD[D]. 张双.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8]化学沉淀法去除稀土废水中钙镁的研究[D]. 黎新. 长安大学, 2016(02)
  • [9]电镀废水治理方案浅谈[J]. 石泰山. 电镀与精饰, 2014(12)
  • [10]泥磷制磷酸盐联产PH3/THPC研究[D]. 黄小凤.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标签:;  ;  

两级物化法去除黄磷废水中的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