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注聚后聚电解质复合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

油田注聚后聚电解质复合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

论文摘要

油田注聚后油藏中滞留大量聚合物,本文综合分析了注聚后滞留聚合物对油藏物性的影响和剩余油分布的特点,认为注聚后转后续水驱时油藏渗透率级差变大、窜流严重,而且油藏中滞留了大量聚合物(阴聚电解质)未发挥驱油作用,因此提出注入阳离子聚电解质使其交联地下带负电的滞留聚合物的聚电解质复合技术。 注聚后聚电解质复合技术是以水溶液为传递介质,注入的阳离子聚电解质与地下滞留聚合物(阴离子聚电解质)通过分子间库仑力相互作用发生缔合,形成均相增粘的聚电解质复合溶液,用于封堵滞留聚合物浓度较高的高渗透层,迫使后续注入水进入中、低渗透层,扩大后续水驱波及体积,从而达到滞留聚合物的再利用和提高注聚后后续水驱的开发效果,该技术为油田注聚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着重要意义。 ①本文采用低温二次引发聚合的方法,以AM、DMDAAC/DAC、NAM为原料,采用正交设计法确定了最佳的合成条件,得到两种低阳离子度的阳聚电解质产品。产品P(AM-DMDAAC-NAM)的相对分子质量为0.58×107,阳离子度为6.14%(mol),水解度为3.5%,性能优良、稳定性好;而产品P(AM-DAC-NAM)的相对分子质量高,但只能在pH≤4的溶液中稳定存在,因此P(AM-DAC-NAM)不能在油藏环境中使用。 ②P(DMDAAC-AM-NAM)与HPAM复配时,通过表观粘度的变化发现:阳离子度CD≤6.14%(mol)的阳聚电解质能够与HPAM(HD=25~28%)形成均匀稳定增稠的复合物溶液;阳离子度CD≥12.06%(mol)的阳聚电解质遇到HPAM即生成沉淀;但在SDS与NaCl混合溶剂中,NaCl屏蔽了复合物中的静电引力,削弱了正、负电荷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可以阻碍聚电解质复合物沉淀的生成,SDS的离解和疏水作用也可以使聚电解质复合物沉淀溶解。 ③P(DMDAAC-AM-NAM)与SDS复配时发现:SDS在低于临界聚沉浓度(CAC)的一个较窄范围内,P(DMDAAC-AM-NAM)/SDS大分子复合物能够保持分散溶解状态,体系的表观粘度升高,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剪切稀释能力。因此,我们得到P(DMDAAC-AM-NAM)与SDS最佳配比的阳聚电解质共混剂体系配方CFZ-300。 ④对CFZ-300进行室内评价发现:CFZ-300溶液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都稳定存在,高温下表现出反聚电解质的增稠特点,而且CFZ-300与HPAM在盐水中可任意比例复合,在静电作用下发生交联得到性能良好的均匀增稠复合液;注聚后CFZ-300与滞留聚合物作用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达到滞留聚合物的再利用。 ⑤通过电镜分析发现:CFZ-300与HPAM交联后,生成空间网状结构的均相增粘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的目的与意义
  • 1.2 聚合物驱后IOR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聚合物驱后滞留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1.2.2 聚合物驱后油藏物性变化的研究现状
  • 1.2.3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现状
  • 1.2.4 聚合物驱后IOR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聚电解质复合技术的提出与发展概况
  • 1.3.1 电解质与HPAM的相互作用
  • 1.3.2 分子间具有特殊相互作用的聚合物
  • 1.3.3 阴阳离子聚电解质复合技术的提出
  • 1.3.4 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5 阳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 1.4 本文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 1.4.1 技术路线
  • 1.4.2 技术关键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2 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合成
  • 2.1 概述
  • 2.1.1 阳离子单体的发展状况
  • 2.1.2 阳离子聚电解质合成的发展状况
  • 2.2 反应体系的选择
  • 2.2.1 阳离子单体的选择
  • 2.2.2 自交联单体的选择
  • 2.2.3 引发体系的选择
  • 2.3 反应机理
  • 2.3.1 链引发反应
  • 2.3.2 链增长反应
  • 2.3.3 链终止反应
  • 2.3.4 链转移反应
  • 2.3.5 共聚合反应历程
  • 2.4 实验内容
  • 2.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4.2 聚合方法与步骤
  • 2.4.3 产品测试与表征
  •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1 引发剂用量对共聚合的影响
  • 2.5.2 辅助引发剂用量对共聚合的影响
  • 2.5.3 单体浓度对共聚合的影响
  • 2.5.4 单体配比对共聚合的影响
  • 2.5.5 pH值对共聚合的影响
  • 2.5.6 温度对共聚合的影响
  • 4EDTA对共聚合的影响'>2.5.7 Na4EDTA对共聚合的影响
  • 2.5.8 尿素对共聚合的影响
  • 2.5.9 碳酸钠水解对溶解性的影响
  • 2.5.10 正交试验
  • 2.6 结构分析鉴定
  • 2.6.1 红外光谱图分析
  • 2.6.2 核磁共振氢谱图分析
  • 2.6.3 阳离子聚电解质的结构
  • 2.7 本章小结
  • 3 阳聚电解质与HPAM及表活剂的相互作用
  • 3.1 阳聚电解质与HPAM的相互作用
  • 3.1.1 阳聚电解质与HPAM的聚沉实验
  • 3.1.2 聚电解质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
  • 3.1.3 聚电解质复合物在表活剂溶液中的溶解实验
  • 3.1.4 聚电解质复合物在表活剂溶液中溶解的理论模型
  • 3.2 阳聚电解质与表活剂的相互作用
  • 3.2.1 阳聚电解质与SDS的临界聚沉实验
  • 3.2.2 阳聚电解质与SDS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
  • 3.2.3 阳聚电解质与SDS复合液的性能
  • 3.2.4 阳聚电解质共混剂CFZ-300的制备
  • 3.3 阳聚电解质共混剂CFZ-300与HPAM复合的增粘作用
  • 3.3.1 CFZ-300与HPAM复配比例的影响
  • 3.3.2 聚电解质复合溶液的抗温性
  • 3.3.3 聚电解质复合溶液的抗盐性
  • 3.4 本章小结
  • 4 阳聚电解质共混剂CFZ-300的室内评价
  • 4.1 阳聚电解质共混剂CFZ-300溶液的界面特性
  • 4.1.1 CFZ-300溶液的表面润湿性
  • 4.1.2 CFZ-300溶液的表面张力测定
  • 4.1.3 CFZ-300溶液的表观粘度和界面张力测定
  • 4.2 阳聚电解质共混剂CFZ-300溶液的稳定性
  • 4.2.1 老化温度对CFZ-300溶液粘度的影响
  • 4.2.2 溶解氧对CFZ-300降解的影响
  • 4.2.3 pH值对CFZ-300降解的影响
  • 4.3 阳聚电解质共混剂CFZ-300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特性
  • 4.3.1 CFZ-300溶液的吸附特性
  • 4.3.2 注聚合物后CFZ-300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阳聚电解质共混剂CFZ-300的驱油机理探讨
  • 5.1 CFZ-300的吸附沉积机理
  • 5.1.1 CFZ-300降低岩石表面粘附力
  • 5.1.2 CFZ-300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
  • 5.1.3 CFZ-300的附加流动阻力
  • 5.2 CFZ-300与HPAM的交联机理
  • 5.2.1 交联后体系粘度增加
  • 5.2.2 交联前后电镜图片分析
  • 5.3 微观驱替实验
  • 5.3.1 实验仪器及流程
  • 5.3.2 实验现象及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阳离子度的测定
  • 答辩委员会
  • 相关论文文献

    • [1].注聚泵泵阀故障压力诊断方法与提质增效实践[J]. 石油石化节能 2020(09)
    • [2].适用于注聚稠油油田的FPSO换热器选型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08)
    • [3].大排量注聚泵技术改进与现场应用[J]. 化工管理 2020(02)
    • [4].油田三采注聚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化工管理 2017(03)
    • [5].注聚后期提高效果和效益方法研究[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7(02)
    • [6].二元复合驱注聚开发规律及技术措施[J]. 石化技术 2015(08)
    • [7].空心单管分层注聚工艺优化及其在胜利油田的应用[J]. 复杂油气藏 2015(03)
    • [8].中导向偏心注聚器及配套工具的研究与应用[J]. 采油工程 2012(01)
    • [9].浅析分层注聚工艺及其在陕北的应用潜力[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10].提高注聚泵保粘率的设计技术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3(02)
    • [11].胜利油田三采注聚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1)
    • [12].中轻质油田注聚可行性及注采井网优化研究[J]. 石油化工应用 2017(04)
    • [13].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后期合理转后续水驱注入时机研究[J]. 当代化工 2017(05)
    • [14].二类油层注聚后期周期停层不停井控含水方法[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19)
    • [15].薄差油层分质注聚技术数值模拟研究[J]. 辽宁化工 2016(07)
    • [16].海上油田注聚井单管分层注聚测调新技术[J]. 石油机械 2016(10)
    • [17].胜利油田分层注聚测试工艺技术进展[J]. 内江科技 2013(11)
    • [18].注聚泵液力端的改进设计[J]. 价值工程 2014(06)
    • [19].海上油田早期注聚在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探析[J]. 化工管理 2014(24)
    • [20].分层注聚技术在二类油层油井中的应用[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4(10)
    • [21].注聚先导区短命井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2)
    • [22].分质分压工艺在三类油层注聚开发中的应用[J]. 科技与企业 2012(14)
    • [23].注聚站仿真操作系统开发[J]. 信息技术 2011(08)
    • [24].注聚工艺改造[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0(05)
    • [25].新型分层注聚工艺[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9(12)
    • [26].渤海J油田注聚受益井堵塞物成因研究[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01)
    • [27].聚驱分层测试调配周期的改进[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0(02)
    • [28].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分析[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9(02)
    • [29].东区二类油层注聚后期含水上升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 化工管理 2016(08)
    • [30].自分流式井下调压注聚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J]. 石油机械 2016(08)

    标签:;  ;  ;  ;  ;  

    油田注聚后聚电解质复合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