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果树学

作者: 秦仲麒

导师: 罗正荣

关键词: 品种,早熟,育种,栽培,推广

文献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该研究通过种间杂交技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杂交实生后代的初选、复选和决选研究,并在品种比较试验、中试和区试的基础上,完成了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和“鄂梨2号”的选育研究,已于2002年6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开展了其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和由省内及省外的规模化推广工作。 研究结果表明:“鄂梨1号”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30g,最大果重493.5g,果形整齐一致。果皮绿色,具少许蜡质光泽。果点小、中多、分布极浅。果面极平滑洁净,外观美。果肉白色,肉质细、脆、嫩、汁多,石细胞极少,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0.5~12.1%,总糖7.88%,总酸0.16%,维生素C含量1.39mg/kg。果心小,横径为2.69cm,果心闭合。果实耐贮藏,常温下置于纸箱中10天后好果率为94.83%,15天后好果率为91.26%,贮藏期19天。品质中上等。“鄂梨2号”成熟期早、外观美、品质优,平均单果重200克,最大果重330g,果形整齐一致。果皮薄、果实底色绿色,果面黄绿色,具蜡质光泽。果点中大、中多。果面平滑光洁。果肉洁白,肉质细、脆、嫩、汁多,石细胞极少,味甜,微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2.0~14.7%,总糖7.76%,总酸为0.16%,维生素C含量为13.5mg/kg,品质上。果心极小,果心横切面直径小于1/3果实横切面直径,果心闭合。果实耐贮藏,货架期长,常温下贮藏期约18天。可溶性固形物分别高出早酥和金水2号21.3%和13.8%,总糖分别高于早酥和金水2号38.0%和20.4%,口感风味亦浓于金水2号,显著浓于早酥。 研究提出了鄂梨1号、2号的栽培技术要点:1、高标准建园。定植前应抽槽改土,施足有机肥。抬高定植,定植株行距2.0米×4.0米。搭配适宜的授粉品种。2、整形修剪。鄂梨1号宜采用疏散分层形。鄂梨2号宜采用双层开心形或小冠疏层形。幼树修剪宜轻,少短截,多拉枝,培养牢固骨架;盛果期对结果枝组应注意回缩更新复壮,以延长盛果期。3、合理施肥。秋季重施基肥,可按1千克果1~2千克肥的比例施入农家肥;2月中旬(萌芽前20~30天)施速效氮肥作萌芽肥;5月中旬施复合肥作壮果肥。4、疏花疏果。疏蕾于花芽膨大前结合花前复剪进行,疏果于谢花后10天进行,先每果台留果2~3个,5月中旬定果,每果台留果1~2个,最好留第3和第4序位上的果实。并做好果实膨大期的抗旱排涝工作。5、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止过早落叶及二次花。

论文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梨育种(杂交)研究进展

1.1.1 世界梨育种(杂交)研究进展

1.1.2 中国梨育种(杂交)研究进展

1.1.3 中国梨引种概况

1.1.4 梨果实性状遗传规律

1.1.4.1 梨果实成熟期的遗传

1.1.4.2 梨果实锈色的遗传

1.1.4.3 梨果实大小的遗传

1.1.4.4 梨果实形状的遗传

1.1.4.5 梨果色泽的遗传

1.1.4.6 梨果实风味的遗传

1.1.4.7 梨果实肉质的遗传

1.1.4.8 梨果心大小的遗传

1.1.4.9 梨石细胞的遗传

1.1.4.10 梨果实无籽性的遗传

1.1.4.11 果点、果皮厚度、果柄和果汁的遗传

1.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选育经过

3 主要性状

3.1 果实性状

3.1.1 鄂梨1号果实性状

3.1.2 鄂梨2号果实性状

3.2 植物学特征

3.2.1 鄂梨1号的植物学特征

3.2.2 鄂梨2号的植物学特征

3.3 生长结果习性

3.3.1 鄂梨1号的生长结果习性

3.3.2 鄂梨2号的生长结果习性

3.4 物候期

3.4.1 鄂梨1号物候期

3.4.2 鄂梨2号物候期

3.5 抗性及适应性

3.5.1 鄂梨1号抗性及适应性

3.5.2 鄂梨2号抗性及适应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授粉品种选配

4.1.1 鄂梨1号授粉品种选配

4.1.2 鄂梨2号授粉品种选配

4.2 栽植密度

4.3 适宜树形

4.3.1 鄂梨1号适宜树形

4.3.2 鄂梨2号适宜树形

4.4 修剪

4.4.1 鄂梨1号修剪

4.4.2 鄂梨2号修剪

4.5 疏花疏果

4.6 施肥

4.6.1 基肥

4.6.2 催芽肥

4.6.3 壮果促花肥

4.7 综合防治病虫害

5 栽培表现及推广应用情况

5.1 云南省安宁市

5.1.1 总体评价

5.1.2 栽培表现

5.1.2.1 果实性状

5.1.2.2 果实成熟期

5.1.2.3 抗病性

5.1.2.4 树势及丰产性

5.1.3 发展计划

5.2 广西桂林市

5.2.1 总体评价

5.2.2 栽培表现

5.2.2.1 栽培地点

5.2.2.2 成熟期

5.2.2.3 早果丰产性

5.2.2.4 果实性状

5.2.2.5 抗性

5.2.3 发展前景

5.3 湖北省应城市

5.3.1 总体评价

5.3.2 栽培表现

5.3.2.1 基地生态气候条件

5.3.2.2 树势及丰产性

5.3.2.3 抗性及适应性

5.3.2.4 果实性状

5.3.2.5 主要物候期

5.3.3 发展计划

5.4 其它地区应用情况

6 推广应用前景

7 我国落叶果树育种研究和推广的措施、经验及建议

7.1 研究和推广的措施、经验

7.1.1 制定“三边”研究方案

7.1.2 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

7.1.3 产研结合

7.1.4 抓住优势学科,稳定科研队伍,开展广泛合作

7.2 我国落叶果树育种研究的建议

7.2.1 走出“重引轻育”误区,创自主育种之路

7.2.2 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并举

7.2.3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种并重,且重视育种实践应用

7.2.4 把果树种质资源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布时间: 2006-12-12

参考文献

  • [1].早熟梨新品系“02-1”选育及抗性研究[D]. 陈刚明.安徽农业大学2011
  • [2].极早熟梨植株再生及多倍体诱导研究[D]. 吴中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 [3].宁陵县早熟梨栽培管理及经济效益调查分析[D]. 孙平.河南科技大学2012
  • [4].早熟梨品种生物学特性调查及套袋试验研究[D]. 万润洁.四川农业大学2008
  • [5].大棚栽培条件下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D]. 冯先橘.华中农业大学2009
  • [6].梨极早熟突变体的AFLP分析[D]. 张小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 [7].早熟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D]. 李嫦艳.塔里木大学2011
  • [8].早熟梨休眠芽周期节律变化与秋花的调控研究[D]. 刘勇.西南大学2007
  • [9].桃和‘早酥’梨自交(不)亲和性分子机制的研究[D]. 许高歌.南京农业大学2012
  • [10].采前施氮、灌水对鸭梨果实品质及黑心病的影响[D]. 杨瑞红.河北农业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套袋对翠冠梨果实品质影响的研究[D]. 肖之炎.华中农业大学2006
  • [2].砂梨套袋技术及其效应研究[D]. 李先明.华中农业大学2005
  • [3].丰水梨果实发育及贮藏期的品质变化研究[D]. 王亚.南京农业大学2006
  • [4].早熟梨休眠芽周期节律变化与秋花的调控研究[D]. 刘勇.西南大学2007
  • [5].套袋对梨、苹果果实生长发育及性状影响的研究[D]. 高大同.南京农业大学2006
  • [6].黄金梨叶片、果实内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研究[D]. 林敏娟.河北农业大学2005
  • [7].库尔勒香梨果实性状遗传的研究[D]. 刘艳.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黄金梨果皮发育、锈斑形成及套袋对其影响的研究[D]. 冯少菲.河北农业大学2006
  • [9].金花梨营养元素测定分析及配方施肥研究[D]. 魏雪梅.四川农业大学2006
  • [10].不同砂梨品种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D]. 莫新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标签:;  ;  ;  ;  ;  

早熟梨新品种鄂梨1号、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