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针加药物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TCD参数的影响

颅针加药物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TCD参数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颅骨缝对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及TCD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根据1995年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所拟定的脑梗死急性期诊断,并结合牛津郡社区卒中项(Oxforshire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中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infarction,POCI)的诊断,共40例年龄在40~75岁之间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入选,其中男24例,女16例,完成研究。按就诊顺序查随机数字表将入选病例分为单纯药物组(A组)20例、颅针加药物组(B组)20例,A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调整血压、防治脑血管痉挛、防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及维持水、能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并发感染等对症处理;B组在采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颅骨缝,即于入院后第2天介入针刺,每日1次,连续14次为1个疗程。A组和B组均以第1~16天为观察时间,并比较第1、16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CD参数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结果:(1)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流速度较正常值明显降低,左右椎动脉血流不对称较明显。(2)单纯药物组、针刺颅骨缝加药物组两组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均显著降低(均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优于A组。(3)单纯药物组、针刺颅骨缝加药物组两组治疗后比较,A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基底动脉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B组治疗后各动脉血管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均P<0.01)。两组间比较,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4)单纯药物组、颅针加药物组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速差值比较,B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虽然椎动脉血流速对称性增强,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右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呈低度负相关(-0.40<R<0,P<0.01),与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呈中度负相关(-0.07<R<-0.40,P<0.01)。结论:(1)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存在明显的低灌注状态,最主要的表现是血流速度明显降低。(2)经颅多普勒检查参数能反映病情轻重程度,即血流速度越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单纯药物和针刺颅骨缝加药物治疗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对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作用,但后者临床疗效优于前者。(4)针刺颅骨缝可提高后循环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及改善神经功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献综述
  • 作者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颅针加药物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TCD参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