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

论文摘要

长期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瓶颈”。毫无疑问,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赢利性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还会给宏观金融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国家几次欲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大改革,都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如何有效化解已逐渐成为国内各金融研究机构和部门所面临的紧迫课题。根据银监会公布的资料,2005年第一季度,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的计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8274.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4%。其中主要商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达到17128.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7%,而同期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2%。我国商业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高居不下的不良贷款最后都成了不良资产,这无疑是个沉重的包袱。从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来看,通过证券化方式转换、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资产,以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将会是一种成功有效的做法。它具体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性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进行组合和信用增级,并依托现金流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可以流通买卖的有价证券的融资活动。其内涵就是将原始权益人(卖方)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上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浪潮中崛起的一种主流融资技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被大量采用,跨国界交易迅速增长。它的出现,不仅为市场提供新的融资工具,而且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资产证券化兼有风险转移创新、流动性创新和信用创造创新的功能,所以引发了金融市场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资产证券化之所以会在全世界流行,主要魅力在于参与各方都能得到好处,对资产原始权益人来说,它能改善资本结构,提升资产流动性,获得低成本融资,优化财务状况;对于投资者而言,它能提供稳定的收益,迎合不同投资者所需要的多档次投资工具,开辟了新的投资空间;对政府而言,它有利于促进法律、税收、会计制度和信用及社会中介环境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由于资产证券化能够将资产负债表上的信贷资产表外化,从而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赢利性,故被视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创新在解决国外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上有颇为成功的经验。从我国国情来看,发展资产证券化更有着积极意义。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有利于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分散和转移风险,对于一般企业来讲,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途径、增加资金的使用渠道、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我国在利用资产证券化处置不良资产方面,在理论上讨论已久,实践上则起步较晚,加之市场还不太成熟,因此发行产品的数量比较有限。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启动了资产证券化,开辟了金融领域资产证券化的先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地剥离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数额仍然很大。在这种背景下,对资产证券化尤其是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研究颇有意义。本文正是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国外的发展状况、操作流程、参与机构以及其关键问题:设定特殊目的机构、真实销售、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通过将资产证券化与其他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比较为切入点,对资产证券化的特殊优势进行分析,找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约束条件以及现今推行所存在的障碍,总结得出商业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时所应坚持的原则,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期望为我国巨额不良贷款问题的化解提供点滴帮助。本文总共分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总体思路、创新点等作了一个大体概括。第二部分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述。在这部分里,首先对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进行阐述,包括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接下来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做简要介绍。第三部分为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各种途径比较。首先引出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界定,总结这些不良资产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不良资产的处置现状。接着对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分析,包括诉讼清偿、债转股、债务重组、公开拍卖和招标转让、打包出售以及破产清算等,明确得出,传统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逐户处置,和批量处置相比起来,由于所涉及到的当事人和处置环节较多导致了低效率和高成本。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作为批量处置的资产证券化方式能够大大加快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进度。第四、五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即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优势分析,得出其主要的创新特征为实现了信用基础的演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融合以及风险的再分配。接下来分别论述其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从宏观层面得出,资产证券化实现了规模经济、改进了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重构了金融服务体系、是金融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在微观层面,资产证券化改善了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改善了作为发起人的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第五部分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及约束条件,本文主要从银行、SPV以及投资者角度分别论述不良资产证券化具有可行性,并论证这些可行性具有理论支撑,此后,根据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指出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目前所存在的六大主要约束条件,即,金融资产约束、市场主体约束、制度约束、企业债券市场约束、风险制约以及人才约束。在明确约束条件之后,列出我国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行存在的两大主要障碍,即产权关系模糊和不良资产真实出售存在问题。最后以工商银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实例,具体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如何在实际中进行运作。第六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环境作出思考,提出了完善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包括应坚持的原则:不良资产技术上的剥离和自我清收相结合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解决与国有企业脱困相结合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理和国有银行机制转变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对策可以从加强市场机制建设、政府支持力度、银行自身完善和推动金融创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几个方面着手。实际上,只有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才能最终真正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最后为文章的研究结论。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述
  • 1.1 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综述
  • 1.1.1 国内外资产证券化理论综述
  • 1.1.2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1.3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 1.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
  • 1.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各种途径比较
  • 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 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性
  • 2.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现状
  • 2.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其局限性分析
  • 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分析
  • 3.1 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及其创新
  • 3.1.1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 3.1.2 资产证券化的创新特征
  • 3.2 从宏观和微观看资产证券化的效应
  • 3.2.1 宏观效应
  • 3.2.2 微观效应
  • 4.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及约束条件
  • 4.1 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 4.1.1 从银行角度
  • 4.1.2 从SPV 角度
  • 4.1.3 对投资者
  • 4.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约束条件及存在的障碍
  • 4.2.1 约束条件
  • 4.2.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障碍
  • 4.3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例-工商银行宁波分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案例
  • 5. 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5.1 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应坚持的原则
  • 5.2 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 5.2.1 市场层面:加强市场机制建设
  • 5.2.2 政府层面:加强政府支持力度
  • 5.2.3 银行层面:银行自身完善
  • 5.2.4 其他层面:推动金融创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