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企业战略联盟是企业合作与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做强做大、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式。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开发新技术的巨大不确定性,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更快更及时地生产出新的产品,开拓新领域,抢占市场先机。稳定性问题是企业战略联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以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隐含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企业战略联盟得以存在的根本。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是联盟能否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本文在把握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概念和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论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对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机理、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和构建,以德隆集团为例对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测评,并针对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遵循“什么是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如何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决定因素、运行机制)→怎样测定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全文由导言、六章主体内容和结论三部分构成。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博弈理论、系统理论、战略缺口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网络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稳定性的实质。本章从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类型、特征、动因及与传统合资经营比较出发,阐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实质,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不同发展阶段稳定性的特征表现,论述了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创建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轨迹图”并对企业战略联盟失败、解体和升华等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本章是把握稳定性运行机制和构建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影响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发展、稳定的因素很多,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核心能力、沟通和信任、组织学习、文化融合、外部适应性和技术创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企业在考虑建立战略联盟时,核心能力是基础。信任就是在合作中一方相信另一方会按照双方达成的目标行事的一种态度,是联盟得以实施的保证。联盟组织学习可以促进知识在联盟组织内部快捷流畅地传播。企业文化融合强调成员企业在经营理念、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相容性和配合性。对联盟成员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培养兼容的企业文化,倡导合作的精神,能够促使联盟成员加强相互信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强外部适应性,保持联盟稳定,发挥联盟竞争力。加强和改善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实现联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第四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机制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调整自身要素和结构以适应自身及外部环境变化,形成或保持某种功能的过程和现象。机制就像人体中的神经系统在一个组织中起着协调作用,如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使联盟瘫痪或者失败。本章集中探讨和论述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包括合作竞争机制、信任机制、约束机制、学习机制、监督机制、退出机制、预警机制等。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的原则和措施,特别是提出了利用声誉模型探讨强弱联盟伙伴的稳定性概率以建立预警体系。第五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本章以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利用博弈方法对联盟各阶段进行了分析,选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进行逐层分析,建立了测评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指标体系,并为实证研究联盟稳定性的测评制定了工作流程。第六章德隆集团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实证分析。本章以德隆为案例,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分析,指出其联盟模式的利弊,分析联盟解体的原因,为其他已经建立或欲建立战略联盟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也是对本文前几章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规范分析成果内容的具体应用和实践验证。第七章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措施。本章在分析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相应对策和措施。第八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出基本结论,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自身工作的需要
  • 1.1.2 理论研究的需要
  • 1.1.3 实践呼唤理论指导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稳定性的实质
  • 2.1 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和动因
  • 2.1.1 企业战略联盟概念的界定
  • 2.1.2 企业战略联盟的类型
  • 2.1.3 企业战略联盟的特征
  • 2.1.4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
  • 2.1.5 企业战略联盟与传统合资经营的对比
  • 2.2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实质、判定标准和特性
  • 2.2.1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涵义和实质
  • 2.2.2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判定标准
  • 2.2.3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主要特性
  • 2.3 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
  • 2.3.1 传统战略联盟(价格联盟)的稳定性
  • 2.3.2 现代企业战略联盟(产品联盟)的稳定性
  • 2.3.3 新兴企业战略联盟(知识联盟)的稳定性
  • 2.3.4 小结
  • 2.4 企业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
  • 2.4.1 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涵义
  • 2.4.2 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特征
  • 2.4.3 企业战略联盟不稳定性的表现
  • 2.5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 2.6 稳定性、不稳定性及其与成功的辩证关系
  • 2.7 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与不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
  • 2.7.1 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和特征
  • 2.7.2 不稳定型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与特征
  • 2.8 企业战略联盟的失败、解体和升华
  • 2.8.1 企业战略联盟失败、解体和升华的客观必然性
  • 2.8.2 企业战略联盟的失败
  • 2.8.3 企业战略联盟解体
  • 2.8.4 战略联盟的升华
  • 2.8.5 联盟时间长短与联盟成败的关系
  • 第三章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 3.1 企业核心能力
  • 3.1.1 核心能力理论概述
  • 3.1.2 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 3.1.3 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
  • 3.1.4 核心能力与联盟稳定性的关系
  • 3.2 信任
  • 3.2.1 信任的概念
  • 3.2.2 信任的类型
  • 3.2.3 信任与联盟稳定性
  • 3.3 联盟组织学习
  • 3.3.1 组织学习的基本理论
  • 3.3.2 组织学习的结构分析
  • 3.3.3 组织学习模型
  • 3.3.4 组织学习障碍
  • 3.3.5 组织学习与联盟稳定性
  • 3.4 文化融合
  • 3.4.1 文化的概念、特性、功能
  • 3.4.2 企业文化的概念
  • 3.4.3 企业文化融合的模式
  • 3.4.4 文化融合与联盟稳定性
  • 3.4.5 促进文化融合的措施
  • 3.5 外部适应性
  • 3.5.1 有关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各派理论
  • 3.5.2 外部适应性与联盟稳定性
  • 3.6 技术创新
  • 3.6.1 技术创新的概念
  • 3.6.2 技术创新的动力
  • 3.6.3 技术创新的作用
  • 3.6.4 技术创新与联盟稳定性
  • 3.6.5 技术创新的措施
  • 第四章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
  • 4.1 运行机制对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 4.2 合作竞争机制
  • 4.2.1 合作竞争机制的作用
  • 4.2.2 合作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4.3 信任机制
  • 4.3.1 信任的产生方式
  • 4.3.2 信任机制的建立措施
  • 4.4 学习机制
  • 4.4.1 学习机制的意义
  • 4.4.2 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学习机制的措施
  • 4.5 激励机制
  • 4.5.1 联盟激励主体和客体
  • 4.5.2 明确联盟目标,激发动力
  • 4.5.3 联盟激励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设计
  • 4.6 约束机制
  • 4.6.1 约束机制的作用
  • 4.6.2 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4.7 监管机制
  • 4.7.1 监管机制的意义
  • 4.7.2 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4.8 退出机制
  • 4.8.1 退出机制的作用
  • 4.8.2 退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 4.9 预警机制
  • 4.9.1 预警机制的意义
  • 4.9.2 预警机制的建立
  • 第五章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
  • 5.1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机理
  • 5.1.1 企业战略联盟的生命周期
  • 5.1.2 企业战略联盟各阶段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 5.2 测评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指标体系
  • 5.3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方法和流程
  • 5.3.1 测评方法
  • 5.3.2 确定指标
  • 5.3.3 构建层次模型,确立系统的递阶层次关系
  • 5.3.4 求出权重值
  • 5.3.5 联盟稳定性测评流程模型
  • 第六章 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 6.1 德隆基本情况介绍
  • 6.1.1 早期的发展
  • 6.1.2 90 年代中后期的联盟战略
  • 6.1.3 18 年后的崩塌
  • 6.2 大是否一定强
  • 6.3 德隆联盟模式之利与弊
  • 6.3.1 德隆联盟模式之利
  • 6.3.2 德隆联盟模式之弊
  • 6.4 德隆集团稳定性的测评与诊断
  • 6.4.1 稳定性测评
  • 6.4.2 诊断
  • 第七章 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措施
  • 7.1 我国实施企业战略联盟的现状
  • 7.1.1 与国外企业联盟的现状
  • 7.1.2 国内企业间联盟现状
  • 7.2 我国实施企业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
  • 7.2.1 层次低,依赖性强、控制力渐失
  • 7.2.2 国内企业间横向联盟多,纵向联盟少
  • 7.2.3 缺乏应有的信任感,联盟难以走远
  • 7.2.4 核心能力水平不高和核心能力培养不够
  • 7.3 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措施
  • 7.3.1 树立联盟的战略意识,战略第一,联盟第二
  • 7.3.2 融入世界经济舞台,提高国际竞争力
  • 7.3.3 树立“正和博弈”思想,防止恶性竞争,以利于联盟稳步发展
  • 7.3.4 实现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资源共享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资源整合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联盟伙伴竞争的调节作用[J]. 管理评论 2019(11)
    • [2].战略联盟伙伴搜索、战略柔性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研究[J]. 技术经济 2019(09)
    • [3].促进还是规避竞争:联盟组合伙伴竞争与突破性创新倒U型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10)
    • [4].联盟伙伴敲竹杠行为的效率损失及其治理[J]. 企业活力 2008(08)
    • [5].战略联盟中的信任关系及其阶段模式[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0(01)
    • [6].基于知识转移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动态演化机理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04)
    • [7].联盟伙伴特征对品牌联盟组织间协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联盟管理能力的中介效应[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联盟伙伴视角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提升路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6(10)
    • [9].联盟伙伴合作机率的博弈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3(02)
    • [10].战略联盟伙伴间特征与联盟管理实践转移[J]. 管理科学 2014(05)
    • [11].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2(07)
    • [12].共享一应云联盟发展成果[J]. 城市开发 2017(19)
    • [13].产学研技术联盟伙伴利益分配风险补偿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3(06)
    • [14].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6(12)
    • [15].技术标准联盟伙伴关系与联盟绩效的关联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08)
    • [16].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因素与联盟绩效的关系研究[J]. 软科学 2013(06)
    • [17].基于投影寻踪的R&D联盟伙伴贡献度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03)
    • [18].黑龙江新材料产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J]. 科技与管理 2012(03)
    • [19].新创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联盟伙伴评价体系研究[J]. 物流技术 2010(17)
    • [20].高管团队成员社会关系、联盟伙伴间信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4)
    • [21].企业跨国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决策方法研究[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9(05)
    • [22].数字化实施路线图[J]. 现代商业 2017(06)
    • [23].虚拟企业联盟伙伴选择问题的群决策模型[J]. 价值工程 2011(28)
    • [24].2008 DS SIMULIA在京召开[J]. 电气制造 2008(11)
    • [25].联盟组合治理的动态契合与设计研究[J]. 软科学 2019(02)
    • [26].文化冲突对跨国战略联盟效果的影响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05)
    • [27].共生视角下企业技术联盟伙伴选择分析[J]. 科技和产业 2012(08)
    • [28].高校战略联盟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研究[J]. 教育与现代化 2010(04)
    • [29].高新技术企业R&D联盟伙伴匹配性分形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05)
    • [30].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技术联盟伙伴选择策略分析研究[J]. 江苏建筑 2011(03)

    标签:;  ;  ;  ;  ;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