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教学研究

构成教学研究

论文摘要

构成课程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设至今已近30年历史,它曾被视为是设计教育形态从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的典范,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标志。但当下的现实情况表明,构成教学早已呈现出高度简单化、程式化及高度重复性的僵化表征。论文针对这一现象,对构成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论文对构成课程的教学资源——俄国构成主义、俄国至上主义与荷兰风格派的理论与形式手法进行了追溯,对构成原理与形式法则进入基础教学的演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即对早期几何形态教学、苏联莫斯科建筑与艺术学校、德国包豪斯学校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课题进行了讨论,力求寻找构成如何从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形式风格,转化为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的种种内在关系。叙述了构成教学在日本进一步发展为高度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状况与成因,描述了日本构成教学传递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再影响到中国大陆的过程与途径,描述了构成教学在中国大陆迅速发展与普及的状况,以及从积极作用演化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论文力图澄清种种误解与模糊认识,着力对构成教学的局限与弊端进行反思,进而对近年来对构成教学的种种改进与多层面的实验进行初步总结,就与构成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了具有学理层面的探讨,同时将视域扩展至具有借鉴意义的建筑基础教学的经验作为参照系。论文最后就构成教学改革与设计基础教学整体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设想与讨论,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路径与方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 构成主义文献
  • 二. 构成教材
  • 三. 构成教学研究论文
  •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构想与方法
  • 第四节 关于构成的一般概念
  • 第一章 构成与构成主义的意义
  • 第一节 构成主义产生的背景
  • 一. 艺术背景:从综合走向分析
  • 二. 工业背景:机械形态与结构动力
  • 三. 政治背景:艺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手段
  • 四. 文化背景:形式主义文论与序列音乐
  • 第二节 俄国构成主义
  • 一. 俄国构成主义综述
  • 二. 塔特林:“绘画雕塑”与“反浮雕”
  • 三. 罗德琴科:线性雕塑与木质空间构成
  • 四. 李西茨基:普朗——从绘画到建筑设计的中转站
  • 五. 佩夫斯纳与嘉博:空间-时间构成
  • 六. 金兹堡:构成与结构的统一
  • 第三节 俄国至上主义与荷兰风格派
  • 一. 俄国至上主义
  • 二. 荷兰风格派
  • 第四节 构成主义的发展与变体
  • 第五节 构成主义理念对构成概念的影响与变异
  • 第二章 构成与设计基础课程
  • 第一节 构成课程的雏形
  • 第二节 苏联国立高等艺术与技术创造工作室教学中的构成课题
  • 第三节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与构成教学
  • 一. 包豪斯的预科课程——基础课程
  • 二. 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构成因素
  • 三. 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构成课题
  • 四. 构成主义对包豪斯的影响
  • 五. 包豪斯设计作品与构成风格
  • 六. 包豪斯的影响与传播
  • 第三章 构成与日本的基础造型教育
  • 第一节 日本构成教育的确立与含义
  • 一. 日本构成教育的由来
  • 二. 日本高校的构成教育
  • 三. 日本构成教育的双重含义
  • 第二节 朝仓直巳与基础造型丛书
  • 一. 《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 二. 《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
  • 三. 《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
  • 四. 《艺术·设计的光构成》
  • 第三节 其它构成教材
  • 一. 青木正夫:《图案设计构成研究》
  • 二. 大智浩:《设计色彩知识》
  • 三. 真锅一男:《基本设计平面构成》
  • 四. 马场雄二:《美术设计的点·线·面》
  • 五. 南云治嘉:《视觉表现》
  • 第四节 日本构成教育的特点与问题
  • 一. 日本文化特征与构成教育的本土化
  • 二. 日本构成教育概念的模糊性
  • 三. 日本构成课程定位的多重性
  • 四. 日本构成课程内容的单一性
  • 五. 日本构成课程练习的程式性
  • 第四章 中国构成教学的引进与发展
  • 第一节 中国构成教学的引进
  • 一. 港台地区构成教学的由来
  • 二.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构成教学的由来
  • 三. 广州美术学院构成教学的由来
  • 第二节 中国构成教学的初始
  • 一. 陈菊盛与平面构成教学
  • 二. 辛华泉与立体构成教学
  • 三. 尹定邦与色彩构成教学
  • 第三节 中国构成课程的发展
  • 一. 构成与图案的争论与并行
  • 二. “构成热”与“三大构成”的形成
  • 三. 构成教学的成效
  • 第五章 中国构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对构成与构成教学的误解
  • 一. 源流之误:三大构成源于包豪斯
  • 二. 新旧之误:平面构成之新与几何形图案之旧
  • 三. 替代之误:构成即基础造型、设计基础、现代设计
  • 第二节 中国构成教学的局限与弊端
  • 一. 以偏颇替代全面
  • 二. 课题设计的单一性
  • 三. 以不变应付万变
  • 四. 与设计相脱离
  • 五. 教材与作业的盲目克隆
  • 第三节 中国构成课程的现状
  • 一. 办学规模扩大条件下的构成课程扩展
  • 二.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构成作业
  • 三. 实验探索与“三大构成”的延续
  • 第六章 中国构成教学的实验与探索
  • 第一节 折衷的发展与变化:教学的局部改造与修补
  • 一. 打散构成
  • 二. 综合构成
  • 三. 形态构成学
  • 四. 折衷的构成观
  • 五. 课题变化
  • 第二节 寻找学理支持:相关领域知识的阐释
  • 一. 构成与图形学、数理形态学和色彩学
  • 二. 构成与结构、解构、建构
  • 三. 构成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现象
  • 第三节 先行者的启示: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
  • 一. 从“渲染”到“构成”
  • 二. 建筑形态构成课程
  • 三. 空间教育
  • 四. 建构教学
  • 五. 整体观之下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 第四节 回归基础与走向综合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斯捷潘诺娃:《纲要研讨会:“艺术中新意识的基础”》
  • 二. 斯捷潘诺娃:《构成主义——构成主义的一般理论》
  • 三. 朝仓直巳:《作为基础造型的构成——关于“构成”的意义》
  • 四. 王无邪:《平面设计原理》前言与导论
  • 五. 辛华泉:《论构成》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构成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