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论文摘要

对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研究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延伸,对于植被恢复后的生物学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山西省方山县下昔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了流域现状的基础上及全面调查了该流域的植被群落类型之后,选取了1种无林地群落和14种不同立地类型、不同林龄、不同配置下的人工林群落,进行了大量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数据分析,并用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公式、方差等计算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林龄、不同林分、不同配置下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地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下昔沟流域植物区系是以北温带分布类型为主。该流域有维管植物340种,仅占山西植物区系的12.7%,植物多样性不是十分丰富,但却极具特色。它的分类群较为复杂,中国种子植物的15个分布区类型在本区都有记录。植物种类相对贫乏,而分布区类型较为复杂,这充分体现了本区作为半干旱区的特点。(2)本区有1新变种:长梗灰叶黄芪;1变型:白花远志;有《山西植物志》增补植物3种:牛枝子、阿拉善鹅观草、细叶百脉根;4变种:雀瓢、紫花拐轴鸦葱、狭叶鹅观草、密花小根蒜;有山西植物地理分布新记录18种百蕊草、麦宾草、猪毛菜、碱蓬、马齿苋、大火草、黄戴戴、细唐松草、甘草、五脉山黧豆、二色棘豆、花苜蓿、文冠果、羽裂堇菜、粟麻、尖被灯心草、窄叶小苦荬、日本风毛菊;3变种:牛扁、百金花、翼茎风毛菊。这些植物物种对山西植物区系有一定贡献,也是本区系的特点之一。(以上植物物种均已发表,凭证标本全部存放于北京林业大学森林植物标本馆)(3)人工林营造丰富了当地的植物种类,改变了物种结构成分,如优势科属的排序与无林地群落的不一致性,及所含的科、属、种的不同,一些耐阴的植物种类,如斑叶堇菜、青杞等则出现在人工林下,而一些阳性树种,如小叶鼠李、紫丁香则不进入林下,但并没有改变该流域以北温带为主的植物区系类型。(4)在不同类型的群落之间,由于受群落的结构层次、海拔、坡向、密度、林龄等因子的影响,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之间关系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密度是影响该区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少,灌草层物种多样性则逐渐增大;而在密度、林分、林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海拔的升高,灌草层多样性则略有下降的趋势;坡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阴坡物种多样性高于阳坡;林龄的影响主要为林龄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5)研究数据表明,在立地条件相同的状况下,混交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高于阔叶林,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高于针叶林,说明混交林及阔叶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 1.1.1 遗传多样性
  • 1.1.2 物种多样性
  •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 1.1.4 景观多样性
  • 1.2 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2.1 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 1.3 人工林的地位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水文状况
  • 2.1.4 气候气象概况
  • 2.1.5 植被状况
  • 2.2 人文概况
  • 2.2.1 社会及经济概况
  • 3. 研究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
  • 3.1 研究内容
  • 3.2 标准地调查
  • 3.3 实施步骤
  • 3.4 技术路线
  • 4. 物种调查与编目统计研究
  • 4.1 物种多样性调查编目的背景
  • 4.2 研究结果
  • 4.2.1 《山西植物志》增补种类
  • 4.2.2 山西植物地理分布新资料
  • 4.2.3 新分类群
  • 4.3 小结
  • 5.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5.1 维管束植物种类构成
  • 5.1.1 植物优势科属的统计与分析
  • 5.1.2 区系的植物生活型分析
  • 5.1.3 分布区分析
  • 5.2 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 5.2.1 种子植物分类群的比较
  • 5.2.2 优势科、属的比较
  • 5.2.3 科、属的统计比较
  • 5.2.4 植物生活型的比较
  • 5.2.5 分布区类型的比较
  • 5.3 小结
  • 6.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
  • 6.1 流域植被类型与分布研究
  • 6.1.1 植被类型特征与分布
  • 6.1.2 落叶阔叶林
  • 6.1.3 落叶针阔混交林
  • 6.1.4 灌丛与灌草丛
  • 6.1.5 草原
  • 6.1.6 草甸
  • 6.2 不同配置群落林木生长状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 6.2.1 不同配置对林木生长状况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 6.2.2 不同配置人工林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6.2.3 结果与分析
  • 6.3 小结
  • 7. 人工林营造对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7.1 群落多样性测度的意义
  • 7.2 研究方法
  • 7.2.1 群落内多样性(a 多样性)的测定
  • 7.2.2 群落间的多样性(β多样性)的测定
  • 7.2.3 灌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 7.2.4 草本层生物量的测定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立地条件对不同层片物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 7.3.2 密度对不同层片物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 7.3.3 林分对不同层片物种生长状况的影响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晋西黄土高原下昔沟流域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综合观测研究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3)
    • [2].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与地表通量野外观测研究站[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3)
    • [3].黄土高原4月旱涝环流特征及前期强迫信号分析[J]. 干旱气象 2020(01)
    • [4].黄土高原民众生存状态的历史考察国际学术研讨会[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01)
    • [5].中铁十局蒙华铁路延安隧道顺利贯通[J]. 市政技术 2018(02)
    • [6].浅论黄土高原的范围[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12)
    • [7].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导学案[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06)
    • [8].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9(06)
    • [9].雁北,黄土高原上的壮丽史诗[J]. 记者观察 2020(07)
    • [10].黄土高原西部,我的故乡[J]. 鸭绿江(下半月) 2020(09)
    • [11].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J]. 地球 2020(03)
    • [12].黄土高原油画题材中色彩形式美的研究[J]. 艺术品鉴 2020(18)
    • [13].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0(14)
    • [14].黄土高原为什么这么苦?[J].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02)
    • [15].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儿来[J]. 初中生学习指导 2019(08)
    • [16].《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35)
    • [17].黄土高原[J]. 地理教育 2012(Z1)
    • [18].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J]. 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5(12)
    • [19].马飞:我与我的黄土高原[J]. 文化月刊 2015(26)
    • [20].黄土高原[J]. 歌曲 2014(02)
    • [21].黄土高原[J]. 宝藏 2014(05)
    • [22].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J]. 百科知识 2012(07)
    • [23].黄土高原[J]. 宝藏 2012(08)
    • [24].黄土高原[J]. 黄河 2013(03)
    • [25].黄土高原记忆[J]. 歌曲 2013(07)
    • [26].黄土高原的叹息[J]. 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 2013(05)
    • [27].黄土高原的叹息[J]. 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 2013(05)
    • [28].高原魂[J]. 同学少年 2009(12)
    • [29].黄河流过黄土高原(三首)[J]. 诗刊 2010(18)
    • [30].黄土高原[J]. 歌曲 2010(08)

    标签:;  ;  ;  ;  

    晋西黄土高原人工林营造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