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 L.)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

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 L.)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

论文题目: 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 L.)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学

作者: 刘全兰

导师: 卢宝荣,陈家宽,钟扬

关键词: 披碱草属植物,基因组,核基因,叶绿体基因,杂交,多倍化,二倍体化,起源,基因组分化,系统发育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小麦族(Triticeae Damort.)属于禾本科(Poaceae)的禾亚科(Pooideae),包含着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三种重要粮食作物,如:小麦、大麦和黑麦,小麦族还包含了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牧草种类。按照L(?)ve(1984)的系统分类法,披碱草属(Elymus L.)是小麦族中种类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属,在全世界约有150多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特别是北半球温带地区。披碱草属植物不仅包含了优异的牧草种类,而且拥有抗病、抗虫和抗环境胁迫的重要基因资源,为麦类作物和牧草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许多披碱草属植物是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西北部草原的合理开发利用、草原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水土保持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除含有如此众多的重要的应用价值外,披碱草属还是研究多倍体物种形成的理想材料。披碱草属是异源多倍体属,由四倍体(2n=4x=28)和六倍体(2n=6x=42)物种组成,含5个含不同基因组,即St,H,P,W和Y,以不同的组合方式经天然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而形成。H基因组来自大麦属(Hordeum L.),St基因组来自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Nevski)(?).L(?)ve)、P基因组来自冰草属(Agropyron(L.)Gaertner),W基因组则来自澳大利亚冰草属(Australopyrum(Tsvelev)(?).L(?)ve)但是含Y基因组的祖先种却一直没有发现。St基因组遍布于所有披碱草属物种中,是基础基因组(funda-mental genome)。据目前资料记载四倍体物种的披碱草属含有StH或StY基因组,六倍体披碱草属物种含有StHH、StStY、StHY、StPY和StWY等基因组。亚洲特别是中亚山区被认为是披碱草属植物的起源和多样性中心。这主要基于以下事实:(1)这个地区的物种数目占世界上披碱草属物种的一半;(2)披碱草属分类学上的重要形态性状都可以在这个地区物种中找到;(3)这个地区存有不同倍性的披碱草属物种,2n=4x=28,2n=6x=42,2n=8x=56;(4)披碱草属物种的大部分基因组组成都可以在亚洲找到;(5)存在于大多数亚洲物种的Y基因组,被认为起源于中亚或喜马拉雅地区。这表明亚洲披碱草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将有助于了解整个披碱草属植物的演化关系。StY基因组四倍体物种有30多个种,主要分布于亚洲,是披碱草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StH基因组物种相比较,StY基因组四倍体物种的形态和细胞学特征说明它是研究多倍化的非常好的材料。形态上表现出明显的过渡型:体积较大和体积较小的物种群,还有处于二者中间表型的物种群。在细胞学方面,StY基因组四倍体物种表现出两个亮点:一是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与它们的发生地呈显著相关性,St和Y基因组都出现明显的地理分化。但这种关系还没有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验证,以及出现这种分化的机制也没有报道。二是Y基因组的来源,这是披碱草属研究中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细胞学的种种数据表明,Y基因组与St基因组的系统学关系非常近。本文通过核基因ITS、Adh和Waxy基因以及叶绿体基因trnL-F和marK的序列分析了披碱草属相关二倍体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披碱草属植物的起源。本文侧重于研究StY基因组的四倍体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Y基因组的来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叶绿体基因trnL-F、n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和三个单拷贝核基因(Adh2、Adh3和Waxy基因)的同源序列,探讨了披碱草属植物的相关二倍体属的二倍体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这些多基因树都显示了一致的结果,即(1)P、W、St和H基因组都是单系的;(2)H基因组处于系统发育树的基部,显示出它与其它三个基因组较远的系统学关系;(3)P和W基因组的关系最近;(4)St基因组和P—W基因组的分支表现出比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2.披碱草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中,选用了含St、StSt、H、P和StY、StH、StStY、StHY、StPY、StWY基因组的38个物种的54份样品,其中包括45份披碱草属的样品。这些披碱草属样品包括39份的具明显地理分布格局的StY基因组样品。这些样品的n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和两个叶绿体片段(trnL-F、marK)被测序。基于简约法和邻接法的系统发育分析都说明:拟鹅观草属的二倍体祖先种参与了StY、StStY、StH、StHY、StPY和StWY等基因组的物种形成,而且提供了母本。此外,我们还揭示出StH和StHY基因组物种的另一个二倍体祖先种来自大麦属,StPY基因组物种的另一个二倍体祖先种来自冰草属,而澳大利亚冰草属的二倍体祖先种参与了StWY基因组的物种形成。这说明披碱草属植物是一个典型的属间杂种多倍体。同时,系统发育树还赋予了Y基因组的来源和StY基因组物种的起源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发育树的拓朴结构上,有明显的P、W、H和St的分支,但没有Y基因组的分支。对比StH、StHY、StPY和StWY基因组的ITS序列特征,我们推断Y和St基因组可能共起源。系统发育树还揭示出StY基因组物种经历了多次杂交,是多次起源的四倍体物种,而且在进化中经历了由中亚向东亚和西亚的快速辐射过程,是最近起源的物种,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与物种的地理分布位置呈明显的地理相关性,这进一步支持了细胞学的观点。3.鉴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和两个叶绿体片段对Y基因组的起源和StY基因组披碱草属植物的进化的重要提示,我们决定用系统发育信息更多的单拷贝基因Adh2、Adh3和Waxy来进一步研究Y基因的来源和StY基因组披碱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这三个核基因提供的系统发育信息要远远高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和两个叶绿体片段的。三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都以高的支持率说明Y基因组来自St基因组。物种以中亚为中心向四周迁移,但迁移过程中,受到环境适应的选择,在西亚保留了的相对较少的基因型的中亚物种并进化发展成西亚物种,东亚几乎保留了所有单倍型的中亚物种并发展成东亚物种。树的拓朴结构说明杂交、迁移和分化是StY基因组披碱草属植物的进化主动力。通过目前的研究,我们得出四个主要结论:(1)披碱草属多倍体植物是典型的属间和种间杂交的结果。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属(Hordeum L.,H基因组)、拟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Nevski)(?).L(?)ve,St基因组)、冰草属(Agropyron(L.)Gaertner,P基因组)和澳大利亚冰草属(Australopyrum(Tsvelev)(?).L(?)ve,W基因组)的二倍体种是该属植物的祖先。(2)StY基因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化,因此推断Y和St可能有共同的起源,即StSt基因组的同源四倍体物种经历了基因组的一系列的分化,如基因突变的积累,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和基因组间的变化等。随着这种变化的逐渐积累,以致于形成了现在的StY基因组。由此,我们提出多倍体进化的一种新机制:同源多倍体的基因组在同一物种内的不断分化以及这种分化的逐渐积累形成了今天的一些异源多倍体物种。(3)分子证据表明在StY基因组的物种之间有明显的地理分化,中亚可能是StY基因组披碱草属植物的分化中心,并在此基础上,StY基因组的披碱草属植物向东亚和西亚进行了快速的辐射,形成了现代StY基因组物种的分布格局;多次杂交、迁移和分化是StY基因组的披碱草属植物进化的主要动力。(4)拟鹅观草属物种可能是所有披碱草属植物的母本供体。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植物多倍体物种的形成机制和基因组进化

第二节 小麦族的分类系统和系统学研究

第三节 披碱草属的基因组确定和系统学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标

第二章 披碱草属的二倍体祖先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1 序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总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

2.4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2.5 PCR产物的克隆

2.6 目的片段的克隆菌检测

2.7 测序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4.1 基因组St、P、W和H的系统发育关系

第三章 披碱草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基于ITS和trnL-F的序列分析

1 序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总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序列特点

3.2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2.1 披碱草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树

3.2.2 披碱草属植物的Elymus parviglumis类群的系统发育树

3.2.3 披碱草属植物的Elymus semicostatus类群的系统发育树

3.2.4 披碱草属植物的Elymus tibeticus类群的系统发育树

3.2.5 三类群比较的系统发育树

3.3 叶绿体trnL-F基因的系统发育树

3.4 叶绿体matK基因的系统发育树

4 讨论

4.1 披碱草属植物的基因组组成

4.2 披碱草属植物的起源

4.3 ITS序列在系统发育重建上的启示

第四章 StY基因组披碱草属植物的基因组关系和起源—基于Adh2,Adh3和Waxy基因的数据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总DNA的提取

2.3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序列特点

3.1.1 Adh基因序列特点

3.1.2 Waxy基因序列特点

3.2 Adh和Waxy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2.1 所有Adh基因外显子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3.2.2 Adh2基因外显子、内含子和全长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3.2.3 Adh3基因外显子、内含子和全长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3.2.4 Waxy基因的全长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4 讨论

4.1 StY基因组物种的基因组关系

4.2 StY基因组物种的系统发育

4.2.1 Adh3基因的中等多态性和较明显的地理格局

4.2.2 Adh2基因的高多态性和明显的地理格局

4.2.3 Waxy基因的较低多态性和较不明显的地理格局

4.2.4 Adh基因和Waxy基因系统树的小结

4.3 StY基因组物种的进化

第五章 小结和展望

1 披碱草属的二倍体祖先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2 披碱草属的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

3 披碱草属的母本供体

4 StY基因组披碱草属植物的起源

5 StY基因组披碱草属植物的地理分化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发布时间: 2007-06-28

参考文献

  • [1].六倍体披碱草属物种细胞遗传学与系统进化研究[D]. 杨财容.四川农业大学2017
  • [2].松嫩平原肥披碱草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D]. 丁雪梅.东北师范大学2007
  • [3].九种披碱草属植物及其Epichloё内生真菌的系统进化[D]. 宋辉.兰州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小麦族植物单拷贝核Acc1和Pgk1基因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凡星.四川农业大学2009
  • [2].燕麦属物种系统发育与分子进化研究[D]. 彭远英.四川农业大学2009
  • [3].小麦族广义披碱草属物种(Elymus L. sensu lato)的分子系统学及细胞学研究[D]. 张春.四川农业大学2009
  • [4].赖草属植物的系统与进化研究[D]. 杨瑞武.四川农业大学2003
  • [5].披碱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D]. 严学兵.中国农业大学2005
  • [6].稻属A基因组的分子系统发育—兼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D]. 朱其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 [7].基于密码子水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进化研究[D]. 张文娟.复旦大学2006
  • [8].裸子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及麻黄碱类化学成分的进化起源[D]. 王庆彪.复旦大学2006
  • [9].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的基因表达数据处理方法和基因水平转移检测软件[D]. 李作峰.复旦大学2006
  • [10].华南地胆草植物的居群遗传结构与精油成分变异分析[D]. 王莉.复旦大学2006

标签:;  ;  ;  ;  ;  ;  ;  ;  ;  ;  

小麦族披碱草属(Elymus L.)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