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兴凯 - 外科学青年教授

孟兴凯 - 外科学青年教授

一、孟兴凯——青年外科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王毓麟,赵伟,耿丽媛,李慧婷[1](2021)在《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争议综述》文中指出本文对胆囊切除术和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胆囊结石的最佳治疗方案。从综合结果来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目前临床采用最多的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各种术后指标和预后,并发症和结石复发较少;微创保胆取石术对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具有更少的住院时间,更低频率和较轻程度的并发症以及可接受的结石复发率,有进一步探索的临床意义。

唐杰[2](2019)在《术前标准化残肝比例、ICG R15联合前白蛋白对预测大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术前对标准化残肝比例(standardized remnant liver volumn ratio,SRLVR)联合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ICG R15)及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对患者术后肝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其预测大肝癌术后肝功能代偿能力的价值,建立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一个新的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大肝癌(肿瘤最大直径>5cm)根治性切除手术88例患者资料,对88例患者的术前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手术计算出标准化残肝比例,术前5天内对88例患者行吲哚菁绿清除试验得出ICG R15,取患者入院后首次肝功能常规检查得出血清前白蛋白,根据术后三次复查的生化指标按国际认可的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标准对肝功能代偿情况分组,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收集的88例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了大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中,术后呈轻度肝功能代偿不全者61例(69.3%),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者27例(30.7%)。对两组肝功能代偿不全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在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ICG R15方面两组中存在显着差异: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组ICG R15明显高于轻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组,且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ICG R15均为患者术后出现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ICG R15为保护因素,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为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系数及常数项构建回归模型Y=-5.701×SRLVR+0.34×ICGR15-0.017×PA+4.622(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ICG R15取值均为实测值)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出约登指数,通过约登指数得出预测术后发生中重度肝功能代偿不全的最佳临界值为-0.499,其灵敏度81.5%,特异度91.2%。结论:术前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对肝切除术安全性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PA均为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指标,可以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但单独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联合标准化残肝比例、血清前白蛋白和ICG R15三者术前预测大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情况的方法是可行的。

王欣[3](2018)在《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员工“过劳”问题日益凸显,甚至已成为部分员工的工作常态。相较于发达国家在“过劳”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的涉足起步较晚,2000年以后才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并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国内已经有学者围绕着“过劳”的前因变量展开了研究,多是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然而,对于“过劳”所造成的后果,特别是经济损失的量化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文基于这种情况,主要针对“过劳”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展开相关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对该命题进行了研究;并运用了总产值法、人力资本法、意愿支付法等具体方法对“过劳”经济损失进行了实证和案例分析。立足于劳动投入的选择,劳动的投入与产出,安全、健康的成本-效益分析,生命的风险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得到以下结论:1.工作效率随工作时间的推移呈“倒U型”曲线员工在上班后的第2个小时达到工作效率的最高点,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下降,且在下班前的倒数第二个小时内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趋势。而在加班阶段呈现出“倒V”型趋势,在初始一个小时内达到效率最高点后迅速下滑。2.“过劳”及长时间劳动对员工生产率影响很大当身心俱疲的频率达到一月数次及以上时,其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是十分凸显的,其总贡献率占到了70%以上。而劳动时间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较为复杂,呈明显的“倒U型”趋势。每日劳动时间不足7小时以及超过11小时,员工生产率都会受到显着影响。3.生产率损失占“过劳”经济总损失的比重较大因“过劳”所造成的工资性损失为0.44万亿元。而生产率损失的范围则在0.230.62万亿元。因此,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在0.671.06万亿元,所占经济总损失的比重在51.76%62.98%之间,该比重较大。员工因“过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254.45亿元。医疗医药费用和预防费用分别为0.30万亿元和0.31万亿元,而二者所占总损失的比重较为接近。4.“过劳”经济总损失占我国GDP的比重较高“过劳”经济总损失的范围在1.301.69万亿元之间。按照2015年我国GDP规模计算,该比重在1.89%2.45%之间。如果加上“过劳死”、“过劳抑郁”等经济损失的估计结果,该比重应该在1.97%2.58%之间。经多重验证后,尤其是与日本的研究结果比较后,该估计范围是较为合理的。5.我国的“过劳”情况与日本较为接近无论是长时间劳动的分布结构还是劳动时间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还是学者们对“过劳”程度的调研结果,我国与邻国日本的“过劳”情况较为接近的。因此通过与日本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后表明,本研究的估计是较为合理的。但也可以看到,我国员工在“过劳”上的极端表现,例如:“过劳死”、“过劳抑郁”的情况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明显好于日本。6.“过劳”及长时间劳动对经济损失的影响很大“过劳”与经济损失之间呈线性关系,而劳动时间则与经济损失之间呈“倒U型”趋势。当身心俱疲的频率达到一月数次及以上时,其对经济损失的影响是十分凸显的,当每日劳动时间不足7小时以及超过10小时,都会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尤其是每日劳动时间超过11小时其对经济损失的危害很大。

罗艳[4](2018)在《犬早期肝纤维化模型的多模态成像及多血清学指标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四氯化碳诱导建立犬早期肝纤维化模型,利用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maging,IVIM)成像、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超声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rography,SWE)、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对其进行评估,探讨影像学及血清学指标评价犬早期肝纤维化的能力。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比格犬20条,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n=13)经腹腔注射50%的CCL4脂肪乳溶液(0.3ml/kg体重),对照组(n=7)经腹腔注射脂肪乳(0.3ml/kg体重),每周2次,给与普通饮食及饮水。每打16次药进行一次影像学、血清学和病理学检查。采用GE公司OPTIMA MR360 1.5T光纤MRI扫描仪、SIEMENS公司64排SOMATOM Definition AS+螺旋CT扫描仪、Supersonic Imagine公司Aixplorer型实时剪切波弹性超声诊断仪对所有实验动物分别行IVIM成像、QCT扫描、SWE检查。IVIM选取0,30,50,80,100,150,200,400,600,800 mm2/s共10个b值测定D*值、D值、标准ADC值、f值。QCT扫描图像测定肝脏密度值(boon mineral density,BMD)。SWE图像测定肝脏杨氏模量E值。同时检测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ⅢNP和Ⅳ型胶原Ⅳ-C)和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ALT/AST)水平。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早期肝纤维化犬各影像学参数和血清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最后对照组存活6条犬,实验组犬全部死亡。纳入统计的肝纤维化模型S0期33例次,S1期11例次,S2期2例次。正常组与早期肝纤维化组间D*值、D值、标准ADC值、f值、BMD值、HA、LN、PⅢNP、Ⅳ-C、AST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杨氏模量Emean、ALT在正常组和早期肝纤维化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纤维化不同病理分期与杨氏模量E、ALT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r=0.300,P=0.032;r=0.332,p=0.020)。杨氏模量模量Emean值诊断肝纤维化≥S1的临界值为8.735kPa,其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5,相应的敏感性为40%,特异性为93.9%。ALT诊断肝纤维化≥S1的临界值为52.855U/L,其所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2,相应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73.2%。结论:(1)SWE对比格犬肝纤维化S0、S1+S2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肝纤维化≥S1期的SWE临界值取8.735kPa时有较高特异性,提示SWE对评估比格犬早期纤维化有一定诊断价值。(2)ALT对比格犬肝纤维化S0、S1+S2期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肝纤维化≥S1期的ALT临界值取52.855U/L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ALT对肝细胞损害反应灵敏,对评估比格犬早期纤维化有较好的诊断效能。(3)IVIM相关参数、QCT、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及AST对于诊断比格犬早期肝纤维化价值有限,尚需作进一步研究。

赵宇轩[5](2018)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种少见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分为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entral primitive neuroepidermal tumor,cPNET)和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pidermal tumor,pPNET)。近年来对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突破,目前为止,CD99及FLI-1是诊断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最特异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在分子遗传学方面,EWSR1基因发生断裂是诊断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另一特异性指标。由于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比较少见,而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PNET)更是罕见,再加上它们与其它一些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在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方面有重叠,即使有了上述突破,仍然存在PNET的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漏诊。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1.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病理特点。2.分析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及中枢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PNET)的影像学征象特点。3.对明确诊断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不同的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4.希望通过本课题能够提高大家对PNET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认识,减少误诊及漏诊。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8月到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或会诊、经病理确诊的PNET患者66例。方法:搜集这些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影像学资料,并将所搜集病例的蜡块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物CD99、FLI-1、CD56、Syn、NSE、Vimentin、CK、Desmin、LCA、CgA、Myo-D1的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染色。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所搜集到的蜡块中的EWSR1基因发生断裂的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CD99和FLI-1在pPNET和cPNET中的表达差异及EWSR1基因在pPNET不同年龄组中发生基因断裂的差异;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并用Log-rank法检验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临床特征:PNET可发生于人体各个部位,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1.4:1,年龄0.462岁,中位发病年龄16岁,其中pPNET患者59例,男33例,女26例,男:女为1.23:1。中位发病年龄16岁,最小5个月,最大62岁。cPNET患者7例,男6例,女1例,男:女为6:1。中位发病年龄13岁,最小5个月,最大29岁。位于盆腔或中线部位的肿瘤预后比非中线部位差(P=0.035),肿瘤复发的患者预后比未复发者差(P=0.000),手术前肿瘤发生浸润或转移的患者预后比未发生浸润或转移的患者差(P=0.005)。性别(P=0.359)、年龄(P=0.222)、CD99表达情况(P=0.393)、FLI-1表达情况(P=0.448)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影像学表现:pPNET的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MRI多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T2 FLAIR/T2FS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及出血,DWI呈高信号,而在囊变或坏死区域,DWI像上呈明显低信号。cPNET影像以MRI检查为主,肿块多为囊实性,常表现为T1WI实质部分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检查肿块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周边坏死及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3.病理学特点:位于躯干、四肢及脑实质的PNET多呈实性肿块,切面呈鱼肉样,位于腹部的PNET多呈囊实性肿物,内含透明粘稠样物。pPNET及cPNET病理形态相似,镜下均可见肿瘤细胞成簇排列,可被纤维血管间质分隔成片状或小叶状,肿瘤细胞体积小,呈椭圆形或短梭形,胞质不明显。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分布均匀,核仁不明显,坏死及核分裂象常见。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4.免疫组化结果:在66例PNET中,CD99阳性率为92.4%(61/66),FLI-1阳性率为87.9%(58/66),CD56阳性率为63.6%(42/66),Syn阳性率为43.9%(29/66),Vimentin阳性率为71.2%(47/66),NSE阳性率为43.9%(29/66),而CK、Desmin、LCA、CgA、Myo-D1在肿瘤组织中均不表达。其中pPNET59例,CD99阳性率为96.6%(57/59),FLI-1阳性率为88.1%(52/59),CD56阳性率为59.3%(35/59),Syn阳性率为44.1%(26/59),Vimentin阳性率为71.2%(42/59),NSE阳性率为42.37%(25/59);cPNET7例,CD99阳性率为57.1%(4/7),FLI-1阳性率为85.7%(6/7),CD56阳性率为85.7%(6/7),Syn阳性率为42.9%(3/7),Vimentin阳性率为71.4%(5/7),NSE阳性率为57.1%(4/7)。pPNET中CD99的阳性率高于cPNET中CD99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LI-1在pPNET和cPNET中的阳性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分子遗传学结果:pPNET 23例行EWSR1基因检测,其中20例出现EWSR1基因断裂,最小发病年龄5个月,最大发病年龄61岁,男性13例,女性10例,男:女1.3:1。cPNET 2例行EWSR1基因检测,均发生EWSR1基因断裂,均为男性,1例5个月,1例9岁,发病年龄均较小。在pPNET中,与年长者相比,EWSR1基因断裂更容易发生在较年轻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pPNET中,CD99和FLI1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均较高,对pPNET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cPNET中,FLI-1明显比CD99的阳性率高,对cPNET的诊断可能更有意义。2.EWSR1基因断裂是诊断PNET的敏感指标。在pPNET中,EWSR1基因断裂更容易发生于较年轻的患者。3.肿瘤发生位置(盆腔或中线部位)、肿瘤复发、手术前肿瘤发生浸润或转移是影响PNET预后的重要因素,而与年龄、性别、CD99表达情况、FLI-1表达情况无关。

李孔玲[6](2016)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血脂异常及相关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血脂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评价血液净化疗法用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降脂效果及其对于病情发展和临床结局的影响;评估脂肪乳肠外营养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安全性。方法:(一)收集住院期间接受常规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连续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的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将纳入患者分为重度高脂血症组(TG>11.3mmol/L)、中度高脂血症组(5.65≤TG<11.3 mmol/L)、轻度高脂血症组(17<TG<5.65 mmol/L)与正常血脂组(TG< 1.7 mmol/L),.总结各组的临床特点,统计各组患者在入院后不同时段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及累计变化率,分析入院后各时段的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及载脂蛋白E的浓度与甘油三酯浓度的相关性。(二)回顾性分析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连续病例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血液净化疗法分为血液净化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各时段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及累计下降率、胰腺炎病情相关指标(血淀粉酶、脂肪酶、钙、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和临床结局相关指标(腹痛持续时间、压痛及反跳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需手术治疗率、治疗效果与住院时长)。(三)收集急性胰腺炎连续病例资料,按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脂肪乳肠外营养分为脂肪乳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各时段的血甘油三酯、淀粉酶、脂肪酶、钙、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APACHE II评分和腹痛持续时间、压痛及反跳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需手术治疗率、治疗效果与住院时长。结果:(一)共纳入接受常规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34例,其中重度高脂血症组51例(38.06%)、中度与轻度高脂血症组各24例(17.91%)、正常血脂组35例(26.12%);中、重度高脂血症组的年龄显着低于正常血脂组(41.29±8.80/40.88±9.27VS 51.04士16.22岁,P=0.011);中度与重度高脂血症组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在病程中表现出“入院后48小时内迅速降低、一周内缓慢下降、随后维持轻度升高”的三阶段变化规律,24小时内累计降幅分别达(46.22±25.96)%与(50.87±26.09)%,48小时内分别为(61.10±21.07)%与(72.35±16.21)%;轻度高脂血症组的患者表现出“入院后3-4天缓慢下降、随后维持轻度升高”的两阶段血脂变化规律;正常血脂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在病程中呈现出升高趋势,但上限不超过565 mmol/L;入院后一周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水平保持正相关。(二)收集到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16例及常规治疗组患者39例;对于中度急性胰腺炎,血液净化组与常规治疗组各时段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累计下降率、胰腺炎病情相关指标(血淀粉酶、脂肪酶、钙、白细胞、C反应蛋白水平与APACHE II评分)及临床结局相关指标(腹痛持续时间、压痛及反跳痛消失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率、需手术治疗率、治疗效果与住院时长)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重度急性胰腺炎,血液净化组与常规治疗组的降脂效果无显着差异,但是前者的血钙水平在入院后3,.-4天显着高于后者(P=0.022),前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及APACHE II评分在入院后3~4天及7-8天明显低于后者,治疗效果也优于后者(P=0.041)。(三)对接受脂肪乳肠外营养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1例及对照组患者48例进行分析,不论入院时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在何区间,脂肪乳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3~4天与7-8天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胰腺炎病情相关指标及临床结局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病程中的血脂变化模式依入院时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而异,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入院后经常规治疗24~48小时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仍未降至11.3mmol/L以下或降幅未达到50%的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慎重考虑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中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能无法从血液净化中获益,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可能部分获益;入院时血清甘油三酯水平<5.65mmol/L的患者可以安全进行脂肪乳肠外营养,一般可从入院时开始,同时应注意监测血脂变化,以便根据个体情况随时调整治疗。

赵亚通[7](2016)在《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90%。据报道,世界范围内HCC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居第六位,在恶性肿瘤相关性死亡中排名第三,每年有近七十万人死于HCC。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因HCC死亡,尽管近年来其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疗HCC的主要方式,但术后总体生存仍不理想。目前用于评估预后的有TNM分期、BCLC分期、Okuda分期、CLIP评分法等分期系统,由于不同的分期系统采用不同的变量并给予变量不同权重,因此其预后价值不尽相同。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期系统能够明显优于其他分期系统,对HCC预后进行更加精准的判断。本研究探究影响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预后评估较好的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使预后差的患者接受最佳的治疗。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HCC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河南省肿瘤医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且接受随访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由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9例,女27例;年龄32-80岁,平均56.14±8.51岁;肿瘤直径>50mm者64例,≤50mm者42例;肿瘤单发者71例,肿瘤多发者35例;合并肝硬化者85例,未合并肝硬化者21例;术前Child-Pugh分级:A级80例,B级26例;手术时间>180min 21例,≤180min 85例;有门静脉癌栓患者29例,无门静脉癌栓者77例;术中未输血者30例,输血≤4U者39例,输血>4U者37例;术中出血≤400ml者74例,>400ml者32例;HBV感染者87例,术后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者21例;HCV感染者9例,术后给予联合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治疗者3例;AFP<400ng/ml者43例,AFP≥400ng/ml者63例。选择可能影响其预后的性别、年龄、术前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nodera’s 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OPNI)、AFP水平、有无门脉癌栓、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手术时间、术中总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是否抗病毒治疗、Child-Pugh分级、是否合并肝硬化等临床指标,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期。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06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8.1%、19.8%,中位生存期为31个月。单因素分析示术前OPNI<45,肿瘤直径>50mm,肿瘤数目多发,存在门静脉癌栓,甲胎蛋白≥400ng/ml、手术时间>180分钟、术中总失血量>400ml、术中输血量>4U、术前Child-Pugh分级较高、合并肝硬化是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肝硬化、术前OPNI<45、存在门静脉癌栓、术前Child-Pugh分级的增加为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1.术前OPNI,肿瘤直径、数目,门静脉癌栓,AFP水平、手术时间、术中总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前Child-Pugh分级、合并肝硬化为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合并肝硬化、术前OPNI、门静脉癌栓、术前Child-Pugh分级为独立影响因素。2.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是病毒性肝炎相关的HCC患者预后的有效保护因素。

李黎[8](2011)在《盐酸戊乙奎醚对婴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体外循环过程中,尤其是主动脉阻断、再开放主动脉,心肌血供经历低灌注,再灌注的状态;人工心肺的过度通气,导致机体代谢性碱中毒;体外循环中血液稀释,影响机体重要器官的血供及机体微环境的调节等,造成机体及心肌的无氧代谢增加,代谢产物和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会引起线粒体功能异常、酸中毒、心肌细胞坏死;心肌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造成心肌超微结构不可逆性坏死。因此,如何保护心肌成为了心脏外科及麻醉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旨在观察婴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盐酸戊乙奎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月-1岁,心功能Ⅰ-Ⅱ级,ASA分级Ⅱ级,择期于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P组患儿于麻醉诱导时给予0.05mg-kg-1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静脉推注,C组患儿给以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推注。手术后所有患儿均带气管导管被护送至心外科ICU监护。每例患儿术中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记录气管插管后1min、体外循环开始、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以及体外循环结束即刻的血压和心率。同时记录患儿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带管时间以及监护室停留时间。在手术前24小时(T1),术后1小时(T2)以及术后24小时(T3)的三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肌钙蛋白(cTnT)和心肌酶谱(AST, CK, CKMB、HBDH、LDH)的血浆浓度。并且在手术过程中,于主动脉阻断20分钟以及主动脉开放20分钟的两个时间点分别剪取小量未被钳夹的右心耳心肌组织立即浸泡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经HE染色,放于20×10倍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取照片。结果两组患儿一般状况:年龄、体重、性别、体外循环时间两组无显着差异。麻醉诱导前(T1)两组患儿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心肌酶谱(AST、CK, CKMB、HBDH、LDH)浓度均在正常范围,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24小时(T1)相比,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和对照组(C组)在术后1小时(T2)、术后24h(T3)、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心肌酶谱(AST、CK、CK-MB、HBDH、LDH)浓度均升高(P<0.05),但P组在T2、T3时刻血清肌钙蛋白浓度均低于C组各对应时刻的浓度(P<0.05);在T2、T3时刻,P组血清心肌酶谱(AST、CK、CKMB、HBDH、LDH)浓度与C组同时刻相比,P组低于C组在同时刻的浓度(P<0.05);与C组相比较,P组心肌组织形态明显改善。结论在婴儿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预先静脉注射0.05mg/Kg盐酸戊乙奎醚,可降低体外循环后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酶谱的升高,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董晓英[9](2008)在《基于教学用途的小型猪脉涩变模型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通过对小型猪做为脉诊教学模型的可行性分析,小型猪脉涩变模型的建立及评价,使脉诊教学模型的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以此既拓展实验教学的内容,又创建了生物学的脉诊模型。2.方法2.1小型猪作为脉诊教学模型的可行性研究选用戊巴比妥钠腹腔、静脉联合给药麻醉,麻醉平稳后,充分暴露四肢内侧,固定。以记号笔对其腋动脉及股动脉骨性标志处分别做触诊部位标记。将此标记定为关脉。请有经验的中医师用右手中指置于标记处、触诊体会指下感觉,以脉诊位、数、形、势属性进行描述并记录。然后用NX-8型脉诊仪分别于前后肢关脉处以最适取脉压力下分别采集前、后肢脉图、二导心电图。观察各部位脉图并统计脉图时域参数进行分析。2.2小型猪涩脉模型的建立及评价小型猪麻醉平稳后,请有经验的中医师触诊股动脉体会指下感觉,然后用脉诊仪以最适取脉压力下采集同侧腋动脉平脉脉图、二导心电图。用RM-6000记录胸阻抗血流微分图(计算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采集图形后,将小型卧猪,仰前腔静脉取血5ml,待测血流变学各项指标。然后静脉推注心得安,并快速推注10%高分子右旋糖酐7ml/kg,推注后切脉,约5分钟指下感觉出现变化,脉势涩滞不畅,脉率减慢,同步记录同侧腋动脉最适取脉压力下的脉图及胸阻抗血流微分图,再次从前腔静脉采血5ml待测血流变指标。做脉图时域分析及各项血液指标的变化分析进行评价。3.结果3.1麻醉效果小型猪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显效时间11±2min,维持时间47±11min。心率、呼吸较麻醉前略有增快。3.2取脉部位特点前肢腋动脉从腋窝处下行后位置平坦度差,脉位较浅;脉形略短,搏动力度较人类略弱。后肢股动脉皮肤平坦,手指置于其上高度一致,脉位适中;脉数快较;脉形中脉长较人类为长,脉搏有力,可以随意浮中沉取均可获得满意脉搏。平脉时腋动脉脉图与人上肢(桡动脉)相似,均有三个向上的波,小型猪后肢股动脉与人类股动脉脉图形状相似,只有两个向上的波,没有潮波,结果显示小型猪腋动脉脉图参数中,HB、Sup、Sdown、HE/HB与人类桡动脉相关参数无显着差异。3.3脉涩变模型造模后变化3.3.1一般情况造模后5分钟即出现心率下降,呼吸减慢,皮肤出现散在瘀点,舌体及结膜瘀斑明显;6头小型猪均造模成功,指下感觉涩变明显。3.3.2指感特征小型猪造模前平脉较人略快:一息5至,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可轻、中、重取;造模前后指下感觉“位、数、形、势”四种属性均有变化,而以脉数和脉势的变化更为明显。脉率略减,脉律初感节律不规整,但仔细体会后方知其节律均匀规整;脉势中,指下力弱,每次搏动力度强弱不均,流利度差,指下似觉脉流前后不续。3.3.3脉图变化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脉波曲线的幅度低平,上升和下降的速度都很慢,并可出现顿挫;B波与D波常融合为一,降中峡的相对位置很高,重搏波不明显,符合涩脉特点。3.3.4脉图参数与造模前相比HB、Sup、Sdown、HE/HB、TAB/TAG、TB/TAG均有显着性差异(除SdownP<0.05外,其余均P<0.01)。3.3.5血流变学指标造模后小型猪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高切变率下还原粘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切变率下还原粘度有及显着性差异P<(0.01);造模后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变形指数均有及显着性差异(P<0.01)。3.3.6血流动力学指标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的心指数(CI)、心每搏指数(SI)、和心收缩指数(HI)都显着减小(P<0.01),心收缩时间间期的Q-ZI延长(P<0.05),主动脉固有顺应性(Co)降低,总外周阻力(TPR)增大(P<0.01)。4.结论运用小型猪作为模型动物,体积小、易于操作、方法简单、切脉部位平坦、脉长长较,学生实验易于接受,适用于脉诊教学;首创可恢复性小型猪脉涩变模型复制方法并成功复制脉涩变模型,模型复制效果逼真,可供脉诊教学使用;同时形成了脉诊模型客观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途径使用小型猪复制多种稳定可靠的脉诊教学模型,将现代化的先进手段及客观的评价体系运用在脉诊实验教学中,使中医实验教学前进一步,为中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奠定基础。

孟兴凯,刘颖斌,史留斌,彭淑牖[10](2001)在《“病人选择医生”制度的实施对临床实习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

二、孟兴凯——青年外科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孟兴凯——青年外科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争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囊切除术
2 保胆取石术
    2.1 保胆取石术背景下的术式探索
    2.2 保胆取石术应关注的热点问题
        2.2.1 保胆取石术式的临床适应证
        2.2.2 保胆取石术结石复发率情况
3 总结

(2)术前标准化残肝比例、ICG R15联合前白蛋白对预测大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前评估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失代偿方法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过劳”问题的严重性
        1.1.2 “过劳”问题研究的必然性
        1.1.3 “过劳”经济损失研究的必要性
    1.2 “过劳”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1.2.1 概念的内涵外延
        1.2.2 易混概念的匡清
        1.2.3 “过劳”的分类特征
    1.3 “过劳”经济损失的概念及要素划分
        1.3.1 “过劳”经济损失的界定范围
        1.3.2 经济损失要素的划分形式
        1.3.3 经济损失要素的构成
    1.4 研究意义及价值
        1.4.1 理论意义及价值
        1.4.2 实践意义及价值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采用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性努力
        1.6.1 厘清“过劳”的内延外涵及易混概念
        1.6.2 揭示国内外“过劳”的研究路径及动态
        1.6.3 提出企业加班成本转移的新阐释视角
        1.6.4 构建“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理论体系
        1.6.5 测算员工工作效率及“过劳”经济损失
        1.6.6 比较分析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及预防措施
第2章 “过劳”及其经济损失的文献与理论分析
    2.1 国内外“过劳”研究的发展路径及比较
        2.1.1 国外“过劳”问题研究的演化路径及动向动态
        2.1.2 中、日“过劳”研究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比较
    2.2 “过劳”的不良后果及经济损失分析
        2.2.1 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2.2.2 对职场工作表现的影响
        2.2.3 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
        2.2.4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过劳”经济损失的一般理论基础
        2.3.1 劳动投入的选择
        2.3.2 劳动投入与产出
        2.3.3 安全、健康的成本-效益分析
        2.3.4 生命的风险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劳”现状的比较及形成机制分析
    3.1 中、日“过劳”现状的比较分析
        3.1.1 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时间的关联性分析
        3.1.2 中、日劳动时间的比较分析
        3.1.3 中、日“过劳”程度的比较分析
    3.2 “过劳”形成机制的跨层次分析
        3.2.1 微观层面分析
        3.2.2 中观层面分析
        3.2.3 宏观层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过劳”经济损失的实证分析
    4.1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方法及模型
        4.1.1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方法
        4.1.2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计量模型构建
    4.2 统计范畴与数据
        4.2.1 实际测算的范畴
        4.2.2 数据来源与抽样
        4.2.3 样本分布及描述
    4.3 工作效率随时间推进的演变规律
        4.3.1 工作效率的“倒U型”曲线
        4.3.2 工作效率的差异化分析
        4.3.3 “过劳”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4.4 我国“过劳”经济损失的估计
        4.4.1 各项人均经济损失的估计
        4.4.2 “过劳”经济总损失的估计
        4.4.3 经济总损失估计结果的验证
    4.5 “过劳”经济损失估计结果的再验证
        4.5.1 “过劳死”、“过劳抑郁”等经济损失的估算
        4.5.2 “过劳”与经济损失的关联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的典型案例分析
    5.1 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一般方法
        5.1.1 安全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方法
        5.1.2 安全事故与疲劳的关联性分析
    5.2 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理论分析
        5.2.1 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要素的划分及构成
        5.2.2 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计量模型构建
    5.3 疲劳驾驶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理论分析
        5.3.1 疲劳驾驶事故现状及成因分析
        5.3.2 疲劳驾驶事故经济损失要素的划分及构成
        5.3.3 疲劳驾驶事故经济损失测算的计量模型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过劳”防止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6.1 国外相关法律及经验借鉴
        6.1.1 国外关于“过劳死”的法律发起
        6.1.2 不同地区“过劳死”的法律认定
        6.1.3 国外疲劳驾驶事故的预防措施
    6.2 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6.2.1 基于个人层面
        6.2.2 基于企业层面
        6.2.3 基于国家层面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
    7.1 “过劳”研究的发展规律及分布特征方面
    7.2 “过劳”经济损失的一般理论及方法方面
    7.3 “过劳”经济损失的结果估计及验证方面
    7.4 “过劳”经济损失相关联的案例分析方面
    7.5 “过劳”的国外法律法规及预防措施方面
第8章 研究的贡献、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贡献
        8.1.1 关于企业加班成本转移路径新阐释视角的提出
        8.1.2 关于“过劳”经济损失测算理论及方法的构建
        8.1.3 关于我国“过劳”经济损失的估计与多重验证
    8.2 研究不足
        8.2.1 关于劳动强度客观测量及比较分析的缺失
        8.2.2 关于不同特征群体下经济损失测算的不充分
    8.3 研究展望
        8.3.1 关于“过劳”经济损失实际测算范畴的拓展
        8.3.2 关于投入-产出视阈下企业净收入的计量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科研成果
后记
个人简介

(4)犬早期肝纤维化模型的多模态成像及多血清学指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纤维化影像学与血清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索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致谢

(6)急性胰腺炎中的血脂异常及相关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简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血脂变化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血液净化对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脂肪乳肠外营养用于急性胰腺炎的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盐酸戊乙奎醚对婴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教学用途的小型猪脉涩变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用于教学和科研的脉诊模型研究
    引言
    1 脉诊模型研究现状
    2 小型猪特点及在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现状
    3 脉涩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下篇 小型猪脉涩变教学模型的应用基础研究
    实验一 小型猪脉诊教学模型的可行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小型猪脉涩变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脉诊动物模型教学片的制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病人选择医生”制度的实施对临床实习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临床实习教学的影响
    (一) 对实习生的影响。
    (二) 对教师 (医生) 的影响。
二、对策
    (一) 医院应制订相应的措施。
        1.选派中、高级职称的医师带教。
        2.带教应与业绩、分配挂钩。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查房、会诊制度。
        4.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养。
        5.试行“学生选择教师”制度。
    (二) 实习生应加强自我修养。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加强沟通能力的修养。
        3.注重临床操作。

四、孟兴凯——青年外科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与保胆取石术争议综述[J]. 王毓麟,赵伟,耿丽媛,李慧婷.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1(06)
  • [2]术前标准化残肝比例、ICG R15联合前白蛋白对预测大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的临床研究[D]. 唐杰.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3]过度劳动及其经济损失研究[D]. 王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4]犬早期肝纤维化模型的多模态成像及多血清学指标的初步研究[D]. 罗艳. 贵州医科大学, 2018(09)
  • [5]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病理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分析[D]. 赵宇轩. 郑州大学, 2018(12)
  • [6]急性胰腺炎中的血脂异常及相关治疗[D]. 李孔玲. 武汉大学, 2016(06)
  • [7]影响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赵亚通. 郑州大学, 2016(03)
  • [8]盐酸戊乙奎醚对婴儿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D]. 李黎. 郑州大学, 2011(04)
  • [9]基于教学用途的小型猪脉涩变模型研究[D]. 董晓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病人选择医生”制度的实施对临床实习的影响及对策[J]. 孟兴凯,刘颖斌,史留斌,彭淑牖.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1(03)

标签:;  

孟兴凯 - 外科学青年教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