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目的]制备三氧化二砷骨髓靶向纳米粒,考察其粒径、包封率及形态;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研究三氧化二砷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情况,计算相关参数;考察三氧化二砷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评价靶向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载三氧化二砷纳米粒;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及分布;运用动态透析法分离未被包裹的三氧化二砷,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砷的含量,计算纳米粒的包封率;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三氧化二砷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情况;采用电热板消解法处理给药后大鼠血液样品及小鼠脏器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砷的含量;应用3P97药动学软件计算给药后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以药物靶向指数和药物选择性指数评价给药后小鼠体内分布情况。[结果]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载三氧化二砷纳米粒溶液透明,呈淡蓝色并带有乳光;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为类似球形但不规则,大小比较均匀,大多数集中在100nm左右;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80nm左右;原子荧光法测定游离三氧化二砷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表明,三氧化二砷纳米粒的平均包封率可达80%以上;三氧化二砷纳米粒的体外释放曲线证明三氧化二砷的PLGA纳米粒释药缓慢,24h累积释放量接近40%,48h累积释放量仅达45%左右,无明显的突释现象;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显示,三氧化二砷生理盐水溶液与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溶液的体内代谢存在较大差异,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溶液体内代谢较慢;小鼠体内分布结果显示,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可提高三氧化二砷的骨髓分布。[结论]应用复乳—溶剂挥发法成功的制备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方法简单可行;纳米粒粒径小而均匀,形态较好,包封率较高;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释药缓慢,无突释效应;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可明显增长大鼠的消除半衰期;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可提高小鼠的骨髓分布,并减少肝脏的分布。
论文目录
缩略语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文献综述实验部分第一章 载体材料、制备方法的选择及工艺的优化1.试剂与仪器1.1 材料与试剂1.2 仪器与耗材2.实验方法与结果2.1 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2.1.1 仪器工作条件2.1.2 标准曲线的建立2.1.3 精密度试验2.1.4 加样回收率试验2.2 载体材料及制备方法的选择2.2.1 交联固化法制备三氧化二砷白蛋白纳米粒2.2.2 注入法制备三氧化二砷Eudragit纳米粒2.2.3 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三氧化二砷PLGA纳米粒3.结论4.制备工艺的优化4.1 试验设计4.2 考察因素4.2.1 单因素考察4.2.2 正交设计考察2O3-PLGA-NP质量评价'>5.As2O3-PLGA-NP质量评价5.1 形态观察5.2 粒径测定5.3 包封率考察5.4 稳定性考察5.4.1 方法5.4.2 结果6.讨论参考文献第二章 三氧化二砷骨髓靶向纳米粒的体外释放1.设备及试剂1.1 材料与试剂1.2 仪器与耗材2.实验方法3.实验结果4.结论5.讨论参考文献第三章 三氧化二砷骨髓靶向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1.设备及试剂1.1 材料与试剂1.2 仪器与耗材2.实验方法2.1 实验动物2.1.1 分组2.1.2 给药方式2.1.3 取样2.1.4 样品处理2.2 方法学考察2.2.1 仪器工作条件2.2.2 方法学考察内容2.3 大鼠药动学测定结果3.讨论参考文献第四章 三氧化二砷骨髓靶向纳米粒小鼠体内分布1.设备及试剂1.1 材料与试剂1.2 仪器与耗材1.3 实验动物2.实验方法2.1 实验动物2.1.1 分组2.1.2 给药方式2.1.3 取材2.1.4 样品处理2.2 仪器工作条件2.3 方法学考察内容2.3.1 标准曲线的建立2.3.2 加样回收率试验2.4 样品结果2.4.1 方法2.4.2 结果3.讨论结论致谢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三氧化二砷论文; 骨髓靶向论文; 药动学论文; 体内分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