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FP标记的小鼠K~b分子在RAW246.7中的表达及其交叉递呈功能的初步研究

EGFP标记的小鼠K~b分子在RAW246.7中的表达及其交叉递呈功能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T淋巴细胞识别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或II类分子递呈的抗原肽片段。对于MHC-I类分子而言,经典的抗原递呈理论认为胞浆内合成的蛋白质抗原在胞浆中蛋白酶体的作用下被裂解为小的肽段,随后在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的作用进入内质网(ER),与其中的MHC-I类分子相结合,并形成稳定的MHC-I-肽复合物,然后从ER转运到高尔基体和细胞膜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而外源性抗原经胞吞或胞饮作用进入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内体系统,被其中的酸敏蛋白酶降解,然后与位于晚期内体和溶酶体样结构中的MHC-II类分子相结合,并由其递呈给CD4+T细胞。然而,26年前在器官移植中发现,宿主的抗原递呈细胞可以激发宿主对供者细胞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免疫应答,这一现象现被称为交叉递呈。大量研究表明,多种抗原均可经此途径引起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交叉递呈在清除不能感染APC的病毒、自身MHC-I类分子下调的肿瘤组织以及维持外周耐受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阐明交叉递呈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可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及疫苗设计提供新思路。对于交叉递呈的胞内途径一直以来有两种认识。其中之一认为外源性抗原进入内吞囊泡后依靠特殊的转运机制或者内吞囊泡膜的破裂而释放其中的抗原到胞浆中,然后沿着经典的MHC-I类途径被递呈给CD8+T细胞。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叉递呈发生于内体系统中,抗原被其中酸敏的蛋白酶体水解,和由细胞膜上循环而至的MHC-I类分子相结合,随后被转运到细胞表面。最近,有文献报道在外源性抗原的交叉递呈过程中,ER可以和吞噬体相互融合,后者从ER中获得MHC-I类递呈途径所需要的各种分子。这一模型的提出为交叉递呈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关于交叉递呈中MHC-I类分子及其和抗原肽形成复合物后的转运途径还不明确,上述模型也多是从生化角度加以论证。有研究表明部分病毒以及肿瘤组织之所以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有效识别,就是因为其干扰了胞内MHC-I类分子至胞膜的转运,而并非以前认为的抑制MHC-I类分子的合成。因此,明确MHC-I类分子在交叉递呈过程

论文目录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EGFP 标记的小鼠Kb分子在RAW246.7 中的表达及其交叉递呈功能的初步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Kb-EGFP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 b重链全长cDNA 的克隆及Kb-EGFP 融合表达载体pKE 的构建'>第一节 小鼠Kb重链全长cDNA 的克隆及Kb-EGFP 融合表达载体pKE 的构建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b-EGFP 融合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LKESN 的构建和表达'>第二节 Kb-EGFP 融合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LKESN 的构建和表达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章小结
  • b分子的胞内定位和与野生型MHC-I 类分子的关系'>第二章 重组Kb分子的胞内定位和与野生型MHC-I 类分子的关系
  • b分子的细胞内定位'>第一节 重组Kb分子的细胞内定位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b分子与野生型MHC-I 类分子的关系'>第二节 重组Kb分子与野生型MHC-I 类分子的关系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组Kb分子交叉递呈功能的初步研究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 交叉递呈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交叉递呈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20(05)
    • [2].pBR002-HLA-DRB1* 0803转基因载体构建、表达及其抗原递呈功能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6(09)
    • [3].树突状细胞交叉递呈外源抗原的机制研究进展[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6(09)
    • [4].乳酸乳球菌在疫苗递呈载体中的应用[J]. 药物生物技术 2014(01)
    • [5].siRNA沉默Rac2蛋白表达下调树突状细胞的交叉递呈[J]. 免疫学杂志 2008(03)
    • [6].LE-pGJA-P/VAX黏膜递呈系统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评价[J]. 口腔医学研究 2012(03)
    • [7].Tat-Rac1 C-末端肽促进树突状细胞的交叉递呈[J]. 免疫学杂志 2008(03)
    • [8].MHC分子抗原递呈机制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7(05)
    • [9].免疫应答中的抗原递呈细胞[J]. 中学生物教学 2013(06)
    • [10].尼古丁疫苗给药途径及递呈载体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7(12)
    • [11].HSPs在抗原递呈和免疫方面的作用[J]. 当代畜牧 2018(27)
    • [12].发热样温度对朗格汉斯细胞表面抗原递呈相关分子及Toll-like受体表达的影响[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5(06)
    • [13].药物递呈载体对提高CpG-DNA免疫刺激活性的作用[J]. 饲料博览 2012(01)
    • [14].Rab4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及其活性改变对DC内源抗原递呈的影响[J]. 免疫学杂志 2012(10)
    • [15].一种同时具有杀伤功能和抗原递呈功能的新型细胞亚群IKDC[J]. 黑龙江医药 2015(05)
    • [16].细胞自噬与MHCⅡ处理及递呈抗原的相关研究[J]. 免疫学杂志 2015(01)
    • [17].CD74的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及高效免疫载体功能研究进展[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8(08)
    • [18].外泌体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16(12)
    • [19].慢性乙肝患者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状态的初步研究[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2)
    • [20].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蜕膜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改变及意义[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01)
    • [21].地塞米松刺激猪内皮细胞对猪单核源树突状细胞内源性抗原递呈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9(03)
    • [22].左旋咪唑刺激猪内皮细胞抑制单核源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7(02)
    • [23].MHC-Ⅰ类分子抗原递呈与病毒免疫逃逸[J]. 中国兽药杂志 2017(11)
    • [24].鼠源性结肠癌细胞CT26.WT对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细胞免疫抑制[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05)
    • [25].自体EBV-LCL及同种异体单核细胞在ELISPOT试验中的抗原递呈作用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5(06)
    • [26].这款农资电商模式“挺靠谱” 农资电商“大考”,农一网递呈年终答卷[J]. 中国农资 2015(42)
    • [27].大肠埃希菌外膜囊泡递呈猪瘟病毒E2蛋白的表达及其免疫效果评价[J].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9)
    • [28].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CD4~+ T细胞分布异常3例报告[J]. 临床儿科杂志 2013(06)
    • [29].鸡Ⅰ类抗原递呈分子亚单位与恒定链的细胞定位及相互关系研究[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0(06)
    • [30].减毒单增李斯特菌疫苗递呈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06)

    标签:;  ;  ;  

    EGFP标记的小鼠K~b分子在RAW246.7中的表达及其交叉递呈功能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