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小麦色素沉积和紫色性状遗传研究

紫小麦色素沉积和紫色性状遗传研究

论文题目: 紫小麦色素沉积和紫色性状遗传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者: 杨文雄

导师: 介晓磊

关键词: 紫色小麦,色素,沉积,紫色基因,分子标记,遗传,配合力

文献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小麦籽粒色泽是决定其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它的研究是小麦籽粒性状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高原115和陇春4324等来源不同的紫粒小麦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检测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光照对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影响,动态检测了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内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黑色素等色素的含量变化,并通过相互有性杂交,研究紫小麦粒色遗传规律,进行紫色基因SSR分子标记,旨在探讨紫小麦籽粒色素沉积动态及粒色遗传规律,丰富现有的小麦育种理论,为有色小麦育种及产业化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穗部遮光处理,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和光照时期对紫、红粒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与光照时期无关,而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积累与光照时期关系密切,从开花后25d开始,光照时间直接影响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后期光照处理较前期光照处理花色素高1.78倍,黑色素高2.03倍。紫、红粒小麦色素对生育期光照时数反应不一,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各品种各光照时间间差异不显著。花色素和黑色素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含量迅速增加,且品种间差异极显著。2.从开花后第15d开始,测定不同粒色小麦种子色素沉积动态,结果表明,(1)小麦籽粒花色素含量在籽粒形成前期较少,随后逐渐增加,紫粒小麦花色素的积累较红粒快。随着籽粒的发育,小麦籽粒的花色素含量逐渐增加,在花后15d即可检测到花色素的存在,在花后30 d时含量达到最高,此后含量降低。在不同发育时期,籽粒颜色越深,花色素含量越高,即紫粒>浅紫粒>红粒。白粒品种陇春23号在不同籽粒发育阶段均未检测到花色素的存在。(2)在种子发育前期,黑色素含量很少,随着种子的发育,黑色素逐渐增加,尽管深紫和浅紫色小麦中黑色素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在量上有明显差异。白粒品种陇春23号在不同籽粒发育阶段均未检测到黑色素的存在。(3)在小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与花色素呈负相关、与黑色素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类胡萝卜素与花色素、黑色素之间的相关性和叶绿素趋势一致,花色素与黑色素之间呈正相关。3.对采用不同方法选育的两个紫粒小麦品种高原115和陇春4324的紫粒遗传特性进行常规分析,结果表明:(1)高原115与非紫粒品种无论正反交,F2代籽粒均为紫色,F3紫粒与非紫粒的比例符合9:7。F1与非紫粒品种的回交后代紫红粒分离比例符合1:3,F1与紫粒品种高原115的回交后代全部为紫色。因此认为高原115的紫粒性状是由两对具有互补作用的显性基因控制。(2)陇春4324与红粒品种陇春15、白粒品种陇春23无论正反交,F2代籽粒均为紫色。以陇春4324为父本进行回交,BC1全部为紫色,以非紫粒陇春15和陇春23为父本回交,BC2紫与非紫粒比例为1:1。对F3紫粒和非紫粒分离比例进行卡方测验,符合3:1的理论比例,推断陇春4324紫粒性状由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4.运用SSR技术,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首次进行了紫粒小麦新品种陇春4324紫粒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Xgwm16能够在紫粒亲本及构成紫粒池的所有12个单株中扩增出分子量约为230bp的条带,而在白粒亲本及10个白粒单株中的8个单株中缺少该片断,说明Xgwm16与紫粒基因间存在连锁关系。其引物序列为其引物序列为:左端引物:5’—Gct tgg act agc tag agt atc ata—3’,右端引物:5’—Caa tct tca att ctg tcg cac gg—3’。5.以紫粒小麦与非紫粒小麦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对紫粒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品质性状及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粒重等穗部产量性状的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粒小麦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亲本的GCA效应值差异较大,同一穗部性状不同亲本间的GCA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从配置的16个组合分析,黑小麦76×陇春23这一组合无论是品质性状还是产量性状都有较高的SCA效应,应作为重点组合加以选择。

论文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紫蓝粒小麦的起源

1.1 紫粒小麦的起源

1.2 蓝粒小麦的来源

2 紫小麦色素研究

2.1 紫小麦色素测定方法研究

2.2 紫小麦色素含量研究:

2.3 光照对小麦籽粒颜色的影响

3 紫蓝色遗传

3.1 紫色遗传

3.2 蓝色遗传

4 紫蓝粒特性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5 小麦SSR标记

5.1 SSR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频率

5.2 SSR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6 紫蓝粒小麦的品质性状

7 紫蓝粒小麦研究利用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 光照对紫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田间试验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1.3.2 花色素含量测定

1.3.3 黑色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照时期对小麦色素含量的影响

2.2 光照时数对小麦色素含量的影响

2.2.1 光照时数对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2 光照时数对小麦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2.2.3 光照时数对小麦花色素含量的影响

2.2.4 光照时数对小麦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章 紫小麦果皮色素沉积动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田间试验

1.3 测定方法

1.3.1 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

1.3.2 花色素苷含量测定

1.3.3 黑色素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籽粒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 籽粒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

2.3 籽粒中花色素的含量变化

2.4 籽粒中黑色素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第三章 紫粒小麦粒色遗传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种皮色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粒性状的显隐性

2.2 紫色性状的遗传

2.2.1 高原115紫粒性状的遗传

2.2.2 陇春4324紫粒性状的遗传

3 讨论

第四章 紫小麦粒色基因的SSR标记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小麦供试材料

1.1.2 试剂和SSR引物

1.2 方法

1.2.1 幼苗DNA提取

1.2.2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1.2.3 PCR扩增

1.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2 SSR引物的筛选

2.3 与紫粒基因连锁的SSR标记

3 讨论

第五章 紫小麦主要品质及穗部产量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组合配制及考种、测定项目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1.1 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2.1.2 一般配合力效应

2.1.3 特殊配合力效应

2.2 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2.1 配合力方差分析

2.2.2 一般配合力效应

2.2.3 特殊配合力效应

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在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2008-08-11

参考文献

  • [1].小麦幼穗发育的转录组和miRNA调控网络分析[D]. 冯楠.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 [2].小麦高光效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TaSCL14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D]. 陈坤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 [3].干旱下氮素营养对不同穗型小麦苗期耐旱性的影响机制[D]. 王秀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
  • [4].陕西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性状和养分利用特性及其生理响应机制[D]. 王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 [5].西南麦区“穗数协调型”小麦分蘖发生与成穗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郝艳玲.四川农业大学2015
  • [6].不同小麦品种抗倒性能差异的内在机制及其对氮密互作的调控响应[D]. 郑孟静.山东农业大学2017
  • [7].小麦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 蔺占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
  • [8].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变化和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生理生态基础[D]. 王东.山东农业大学2005
  • [9].小麦花发育重要基因TaGI1与Ta MADS1的分离与功能分析[D]. 赵翔宇.山东农业大学2005
  • [10].小麦耐盐、抗病转基因育种研究[D]. 薛哲勇.山东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小麦种子蛋白及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鉴定[D]. 王际睿.四川农业大学2008
  • [2].彩粒小麦营养加工品质与色素研究[D]. 唐晓珍.山东农业大学2008
  • [3].不同品种的彩色小麦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分析研究[D]. 赵善仓.山东农业大学2009
  • [4].黑粒小麦生长特性、籽粒营养及抗氧化性研究[D]. 宗学凤.西南大学2006
  • [5].有色稻米色素的研究[D]. 韩磊.四川农业大学2006
  • [6].黑花生衣色素的研究[D]. 王锋.湖南农业大学2007
  • [7].刺葡萄皮色素的研究[D]. 邓洁红.湖南农业大学2007
  • [8].小麦籽粒种皮色素成分的形成机制及种皮化学成分的解析[D]. 冯煦.南京农业大学2006
  • [9].天然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机理及其SRAP分子标记[D]. 詹少华.安徽农业大学2007
  • [10].小麦抗白粉病新种质创制及其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D]. 王长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标签:;  ;  ;  ;  ;  ;  ;  

紫小麦色素沉积和紫色性状遗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