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与效应研究

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与效应研究

论文摘要

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是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产生和加剧的根本原因,这会导致海岸带环境的恶化,会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海岸带环境压力及其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开展海岸带环境管理,采取适宜的对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辽东湾海岸带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资料,建立了海岸带环境压力评价方法,并选取入海污染物通量和海岸带开发利用这两个主要压力因素,对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揭示了环境压力下海域环境富营养化和滩涂湿地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响应。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有:(1)通过对海岸带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系统分析,构建了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的广义指标体系,并针对辽东湾海岸带的区域特征,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利用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方法评价了辽东湾海岸带1985~2008年的生态环境压力状况。结果表明辽东湾海岸带所受的生态环境压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由人类活动和经济增长所致,其中陆域活动中的污染物排放和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是主要压力来源,但海域活动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所产生的压力也都呈现增大趋势。(2)对辽东湾入海物质通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沿岸各主要入海河流的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分别有60%和80%以上集中在汛期(6-9月);年际变化趋势相似,各条河流入海物质通量总体上均呈下降趋势。由河流输入的辽东湾来水和来沙主要源于大辽河和大凌河,分别占河流来水和来沙总量的48.58%和52.54%。辽东湾沿岸河流各污染物入海通量基本都呈减少的趋势,CODMn主要来自大凌河,占河流总输运总量的59.24%,TN和TP主要来自大辽河,分别占河流输运总量的78.08和55.27%。(3)分析了辽东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特征对入海氮、磷通量变化的响应。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对其中的评价等级最终确定方法进行改进,评价了辽东湾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及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目前辽东湾海域的富营养化水体主要分布于海湾北部各主要入海河流的河口附近海域,而海湾东南部和海湾中部仍处于贫营养状态,富营养化程度从南到北、从海湾中部向近岸逐渐增加。2003~2008年,受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下降的影响,辽东湾水体富营养程度整体上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程度季节变化特征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4)分析了辽东湾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以及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对海岸带滩涂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滩涂湿地面积1954年为580.17 km2;1954~2000年转出314.21 km2,转入243.62 km2;2000~2008年转出69.19 km2,转入195.62 km2。在这两个统计年限内,滩涂湿地的转入主要来自河流输运的物质侵占浅海湿地,分别占转入面积的79.32%和98.28%;滩涂湿地转出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滩涂湿地的开发利用,分别占转出面积的78.79%和95.15%。受区域内水动力条件、河口来水来沙、工程建设及水下地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增加的滩涂湿地主要位于双台子河的西岸和大凌河河口附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1 生态环境压力评价研究
  • 1.3.2 河流入海物质通量研究
  • 1.3.3 海水富营养化评价研究
  • 1.3.4 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和滩涂湿地演变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与分析
  • 2.1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概述
  • 2.1.1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的概念
  • 2.1.2 海岸带生态环境主要胁迫因素
  • 2.2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广义指标体系
  • 2.3 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方法
  • 2.4 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
  • 2.4.1 数据来源
  • 2.4.2 评价指标体系
  • 2.4.3 评价指标标准化
  • 2.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2.4.5 评价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辽东湾入海物质通量变化趋势分析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研究方法
  • 3.3 辽东湾入海水沙通量变异分析
  • 3.3.1 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
  • 3.3.2 小凌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
  • 3.3.3 大凌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
  • 3.3.4 辽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
  • 3.3.5 大辽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
  • 3.3.6 辽东湾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组成和年际变化特征
  • 3.4 辽东湾入海污染物通量变异分析
  • 3.4.1 小凌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
  • 3.4.2 大凌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
  • 3.4.3 辽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
  • 3.4.4 大辽河入海污染物通量的变化趋势
  • Mn通量的组成和年际变化特征'>3.4.5 辽东湾入海氮、磷及CODMn通量的组成和年际变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辽东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及其对入海氮磷负荷的响应
  • 4.1 辽东湾富营养化现状特征
  • 4.1.1 调查与分析方法
  • 4.1.2 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现状特征
  • 4.2 辽东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研究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2.2 评价结果讨论
  • 4.3 近年来辽东湾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特征
  • 4.3.1 数据来源与分析
  • 4.3.2 氮、磷浓度变化趋势
  • 4.3.3 富营养化程度变化趋势
  • 4.3.4 富营养化程度与入海氮、磷通量的关系
  • 4.4 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对策
  • 4.4.1 污染物排放控制
  • 4.4.2 合理发展海水养殖业
  • 4.4.3 引进富营养化生态修复与赤潮治理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辽东湾北岸滩涂湿地演变及对海岸带开发利用和入海水沙通量的响应
  • 5.1 辽东湾北岸滩涂湿地的遥感分析方法
  • 5.1.1 数据源及解译方法选取
  • 5.1.2 遥感数据预处理
  • 5.1.3 遥感图像的解译
  • 5.1.4 土地类型面积统计
  • 5.2 辽东湾北岸滩涂湿地的变化分析
  • 5.2.1 研究区范围
  • 5.2.2 研究区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 5.2.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分析方法
  • 5.2.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特征
  • 5.2.5 海岸带滩涂湿地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响应
  • 5.2.6 滩涂湿地时空演变对入海水沙通量及其他因素的响应
  • 5.3 海岸带滩涂湿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对策
  • 5.3.1 加快实现滩涂资源信息化
  • 5.3.2 加强海岸带湿地领域的科学研究
  • 5.3.3 对海岸带湿地进行功能区划分
  • 5.3.4 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与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海岸带规划的相关政策保障[J]. 中国土地 2020(03)
    • [2].实现海岸带立法全覆盖 助力经略海洋强省建设[J]. 山东人大工作 2020(01)
    • [3].《海岸带地质环境研究动态》已发行12期[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01)
    • [4].江苏海岸带遥感监测及时空变化[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5].泥质海岸带研究动态[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7(01)
    • [6].盘锦海岸带开发与生态耦合性分析[J]. 测绘科学 2017(05)
    • [7].海岸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基础与政策框架[J]. 天府新论 2016(01)
    • [8].论海岸带休闲体育的开发——以厦门市为例[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S2)
    • [9].《海岸带产业成长机理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书评[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5(02)
    • [10].基于“湖泊效应”模型的辽宁省海岸带陆地范围测度及其时空分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07)
    • [11].海岸带:“宝藏男孩”的美与痛[J]. 中华环境 2020(08)
    • [12].海岸带监测技术成果及其应用研究[J]. 中国土地 2020(09)
    • [13].《中国东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海岸带与海湾资源环境演化卷》述评[J]. 地理研究 2020(10)
    • [14].新时期海岸带空间资源保护利用形势下的用海人口内涵研究[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09)
    • [15].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政策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措施[J]. 中国渔业经济 2020(05)
    • [16].典型入海口海岸带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研究——以宝山区为例[J]. 海洋学研究 2020(02)
    • [17].倾心研究海岸带,只为生态更相宜——小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贺强研究员[J]. 世界科学 2019(11)
    • [18].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7(03)
    • [19].海岸带研究中几组易混用术语的辨析厘定[J]. 中国科技术语 2017(04)
    • [20].关于印发加强我市海岸带保护和科学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J]. 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2)
    • [21].海岸带经济活动的效益评估[J]. 经济研究参考 2012(65)
    • [22].海岸带利用结构与海岸带海洋经济区域差异——以辽宁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01)
    • [23].海岸带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J]. 海洋科学 2010(05)
    • [24].美、中海岸带开发与综合管理比较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5].2008全国海岸带开发与管理学术研讨会[J]. 海岸工程 2008(04)
    • [26].有关海岸带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发展的几点思考[J]. 区域治理 2019(42)
    • [27].美国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进展及其对中国海岸带研究的启示[J]. 地质通报 2020(Z1)
    • [28].陆海统筹的关键节点 海岸带[J]. 中国生态文明 2019(04)
    • [29].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6(06)
    • [30].泰国克拉地峡东西海岸带红树林变化遥感分析[J]. 海洋环境科学 2016(05)

    标签:;  ;  ;  

    辽东湾海岸带生态环境压力评价与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