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髂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机理实验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主—髂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机理实验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论文题目: 主—髂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机理实验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作者: 于世平

导师: 徐克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缝隙连接,连接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动脉闭塞,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放射学,介入性

文献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危害人体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有关AS的研究已历时多年,但尚有许多问题未能阐明,迄今未能提出一个完整的有关发病机制的理论。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索AS的内在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临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研究已发现,AS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血管壁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除了细胞外旁分泌信号机制之外,最近有研究表明,另外一种信号机制,即细胞间的直接通讯—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可能也参与这些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缝隙连接是普遍存在于相邻细胞间的一种膜蛋白通道结构,亦是目前所确认的唯一能够直接介导相邻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细胞连接。构成缝隙连接通道的主要成分是连接蛋白(Connexin Cx),近些年来在哺乳动物身上发现的连接蛋白已有16种。其中Cx43是心血管系统缝隙连接通道的主要蛋白成分,目前研究认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Cx43的表达、分布异常以及由此引起的缝隙连接通道的功能障碍有关。因此,建立兔主-髂AS模型,检测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变化情况,探讨缝隙连接蛋白Cx43与AS性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球囊损伤血管后发生再狭窄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研究AS发生机理及临床介入治疗AS性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及髂、股动脉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大约2/3的患者是男性,发病年龄在40~70岁之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臀部及大腿肌肉酸胀、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无脉及皮温和肤色的改变等。既往主要通过外科搭桥手术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措施,而外科手术常受到诸多

论文目录:

一、摘要

1.中文论著摘要

2.英文论著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第一部分 连接蛋白43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主-髂-股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探讨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慢性髂动脉闭塞支架置人治疗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

1.前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4.讨论

5.结论

四、参考文献

五、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六、附录

1.综述一

2.综述二

3.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4.致谢

5.个人简介

发布时间: 2005-07-28

相关论文

  • [1].糖尿病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性研究[D]. 徐旭英.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 [2].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制备及内膜破口封堵术的实验、临床应用研究[D]. 肖亮.中国医科大学2004
  • [3].从“心主血脉”、“气血相关”探讨温脉通治疗早期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D]. 路广林.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4].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和病理对照及临床应用研究[D]. 王贵生.第一军医大学2005
  • [5].不同性质门脉高压症的CTA诊断及其介入治疗[D]. 单鸿.第二军医大学2005
  • [6].肝癌改良模型及其射频消融治疗后残余瘤的定性、定量实验研究[D]. 何东风.中国医科大学2006
  • [7].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研究[D]. 黄平平.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 [8].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研究[D]. 张晓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
  • [9].严重下肢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 罗云峰.第一军医大学2006
  • [10].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部位和程度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等相关性研究[D]. 邵明哲.复旦大学2007

标签:;  ;  ;  ;  ;  ;  ;  ;  ;  

主—髂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发生机理实验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